据报道,当美国墨西哥湾的石油运输船航迹在中国港口连续第三个月消失时,华盛顿的贸易谈判代表终于坐不住了。彭博社7月3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自3月起再未购入美国原油——这是2018年以来最长的“零采购”周期。美国官方统计清晰呈现:海外原油销售量已直线滑落至两年谷底。
对于依赖出口生存的美国页岩油生产商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生存风暴。西得克萨斯原油(WTI)价格在双重挤压下已跌破每桶70美元关口。更令人心焦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因地缘紧张缓解正考虑增产,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炼油厂被迫削减产能,墨西哥湾港口吞吐量萎缩,产业链危机正从油田蔓延至就业市场。
石油(资料图)
中国市场的转向蕴含着精妙布局。当美国挥舞“能源霸权”大棒制裁伊朗、委内瑞拉时,中国悄然拓展多元渠道:俄罗斯的管道、加拿大的油轮、中东的长期合约,甚至与伊朗探索石油去美元化结算。这既保障了自身能源安全,更在无形中削弱了美国操控全球能源市场的杠杆。
特朗普政府显然读懂了其中信号。就在石油僵局持续之际,白宫突然在多个关键领域连退三步:商务部向新思科技等芯片设计软件公司发出解禁通知,通用电气获准恢复向中国商飞供应航空发动机。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乙烷运输的解冻——路透社7月3日捕捉到至少8艘乙烷运输船冲破封锁驶向中国,这些曾被滞留在墨西哥湾的船只,成为贸易休战最生动的注脚。
这一系列动作与中方加速稀土出口审批形成默契呼应。正如中国商务部6月27日所确认的,中美双方已在“伦敦框架”下达成技术管制物项审批与限制措施解除的交换机制。但表面的缓和难掩深层博弈:特朗普对加拿大加征10%铝关税推高了本国炼油成本,而对华商品加征34%关税反而导致油田设备价格暴涨。制裁的回旋镖扎回了美国自己身上。
华盛顿(资料图)
对此,国际媒体认为,中美两国扫清了贸易摩擦中一个关键障碍。美国彭博社则相对谨慎地表示,虽然这显示出持续数月的贸易不确定性和混乱之后双方可能取得的进展,但也凸显美中之间达成最终、确定性贸易协议的道路依然漫长。
这场贸易休战背后,是两种国际秩序观的碰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世界和平论坛”的发言直指核心:当某些大国固守“资源只能是我多你少,安全只能是我有你无”的零和思维时,全球注定滑向共同风险。中国停购美油的三个月,恰是以市场力量打破这种认知桎梏的实践。
特朗普(资料图)
九十天的关税暂停期像悬在美国页岩油产业头上的计时器。若特朗普无法在期限内完成能源与科技的利益交换,页岩油商堆积的债务可能触发系统性危机。此刻驶向中国的8艘乙烷船撕开了僵局一角,但要让贸易航道真正畅通,需要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彻底跳出资源争夺的怪圈——当互利共赢取代你输我赢,太平洋两岸的巨轮才能穿越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