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数万艘货轮穿行于全球各大海峡与运河,它们承载的不仅是集装箱与原油,更是世界经济的血脉流动。
2025年3月,一艘满载中国新能源电池的集装箱轮缓缓驶入巴拿马运河,在支付了比往年高出30%的通行费后,才得以继续前往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市场。
与此同时,美国贝莱德财团刚刚完成对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收购,全球航运地图正在悄然重构。
这些被称为“海上咽喉”的战略航道,最窄处仅有2.8公里,却控制着全球贸易的命脉。
近年来,围绕这些关键节点的博弈日益激烈,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航道控制权”争夺战正在上演。
全球贸易的命脉系于十多个关键海峡与运河。
这些“海上咽喉”中,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与中国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安全与能源供给。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东方生命线”,全球四分之一的海上贸易与石油运输都需经过此处。
中国80%的进口石油与50%的进出口贸易依赖这条航道。
每天经过该海峡的约10万艘货轮中,有60%往来于中国。
美国早已认识到这些海上咽喉的战略价值。
1990年,美国与新加坡达成协议,使用其樟宜海军基地。
如今,美军在新加坡部署的军事力量能在24小时内控制整个马六甲海峡,扼住了中国等东亚国家的海上命脉。
巴拿马运河同样关键,它承载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
中国是该运河的第二大用户,在2023-2024年度有21.4%的货船通过此航道,运输华为设备、新能源电池等价值3亿吨的战略物资。
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组合则是欧亚贸易的捷径,使欧洲到亚洲的航运里程缩短约1万公里。
霍尔木兹海峡更被称为“世界油阀”,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出口需经此通道。
面对“马六甲困局”,中国积极布局全球港口网络。
截至目前,中国参与经营全球吞吐量前200名海外港口中的20多个,身影覆盖希腊、缅甸、以色列、吉布提等十多个国家。
2016年正式通航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是破局关键。该港紧邻波斯湾,距全球石油咽喉霍尔木兹海峡仅约400公里。
有了瓜达尔港,中东石油到中国可缩短近1.3万公里航程,不再必经马六甲海峡。
缅甸实兑港直通印度洋,可运输30%的中东原油。
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由中国招商局控股85%。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已成为地中海重要枢纽。
这些布局共同组成了中国破解航运困局的“三道防线”。
2024年,中国在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中名列榜首,超越韩国和新加坡。
同时,中国开辟多条替代通道:中欧班列2024年开行量突破2万列,分流了15%的传统海运货物。
北极航道试航成功,缩短了上海到鹿特丹的航程。
北斗完成了全球组网,实现“数字航运主权”。
2025年初,一场震动全球航运界的交易悄然完成。
香港长和集团以228亿美元将旗下43个港口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
这些港口分布于23个国家,涵盖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
交易完成后,贝莱德财团跻身全球港口运营商前三甲,形成对中国航运的钳形攻势。
贝莱德集团管理着超过10万亿美元资产,被《华尔街日报》称为 “五角大楼的钱袋子”。
其收购后不仅掌控港口资产,还要求移交港口管理系统与物流网络数据,这些数字化资产可能成为美国技术封锁的工具。
交易背后有着明显的政治胁迫。特朗普政府多次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并警告巴拿马政府“不得扩大中国影响力”。
美国务卿卢比奥施压巴拿马政府启动对长和特许经营权的“违宪调查”,最终促成此次资产剥离。
港澳办连续转载《大公报》评论,批评交易“漠视国家民族利益”。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更直言:“商人无祖国只会沦为被欺凌的孩子。”
未来,瓜达尔港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亿吨,成为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10倍。
中欧班列新增“重庆-伊斯坦布尔”线路,运费比海运快7天且不受海盗威胁。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在中国运营下重焕生机。
这些突破让中国航运网络在惊涛骇浪中依然坚韧。
航运地图的重绘才刚刚开始。
当贝莱德用资本巨手攥住巴拿马运河时,中国正以“造岛填海”的魄力在南海建起人工枢纽。
明朝郑和下西洋面对马六甲的困局直接选择开埠立碑,今天,当海上咽喉响起警钟,中国选择在惊涛骇浪中重写海洋文明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