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江游中国的背后,朝鲜的旅游正开启着独特的“求生记”。朝鲜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游客。从古老的宫殿到宁静的乡村,每一处都展现着别样的魅力。朝鲜注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舒适的旅游环境,让游客能尽情领略其特色。同时,积极拓展旅游线路和项目,如海滨度假、民俗体验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朝鲜在旅游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努力在国际旅游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为游客带来难忘的旅程,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1
最近,我注意到一则很有意思的新闻:
朝鲜的游客开始在鸭绿江上坐船,专门去观赏中国的边境城市辽宁丹东了。
据日经报道,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中国与朝鲜的界河鸭绿江上多了不少悬挂朝鲜国旗的小游船,每条船上坐着约80名朝鲜市民,男女老少都有。
有人穿着卡其色的人民服,也有人穿上了看起来挺新的休闲外套,他们顺着江面慢悠悠地驶向中国一侧,几乎每个人都把身体转向中国一侧,认真欣赏着中国丹东岸边的街景。
朝鲜市民乘船江上游中国
这些船每周要跑好几趟,一趟下来能开十公里。
游船上有人用手扶着栏杆,也有人一边挥手一边看着对岸高楼闪烁的广告屏,有的孩子还拿着零食袋,在甲板上兴奋地张望。
如果不是因为这条江是中朝两国边界,这场面看上去跟松花江或者钱塘江的观光游船没什么区别。
看到这条新闻,我立刻想起2010年第一次受邀去朝鲜新义州考察时的名场面。
彼时,我坐在一辆中巴车上,看着新义州昏暗的街道,朝鲜地陪女导游却用一种介于民族自信和傲慢之间的语气对我们说:“你们丹东那一带的灯火其实都是做给我们朝鲜人看的,里面也黑灯瞎火,跟我们一样。”
当时我们这些中方媒体只是礼貌地笑笑,没人去反驳,毕竟导游妹子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写满了我很懂你们。
现在想来,这句话是真是假无从判断,或许即使她看见了光亮,也得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幻影,毕竟车后还坐着一个表情严肃,随时在录像的朝鲜官方特派员。
而如今,隔着鸭绿江,朝鲜的游客坐在船上,可以心甘情愿看着丹东这座灯火通明的城市,挥手致意,这座海市蜃楼般的幻影城市已经变成了朝鲜游客心中既真实又陌生的存在。
当然,这还不是朝鲜最近唯一一次在旅游业上出大招。
另一个更高调的动作,是近期朝鲜元山葛麻海滨度假村的开业。
据朝中社报道,今年6月底,这座号称能同时容纳2万名游客的国际度假区终于正式对朝鲜本国游客开放了。
元山葛麻海滨度假村四公里长的沙滩上建了酒店、购物中心和水上乐园,金正恩亲自带着夫人和女儿出席了剪彩仪式,看上去气氛相当隆重。
当然,这个朝鲜大型文旅项目其实2019年就该完工了,但因为施工延误和疫情封锁,整整拖了6年。
等到开业时,外界最关心的不是沙滩是不是白的,是外国游客还能不能去。
答案显然还不明朗。
不过,无论是鸭绿江的游船,还是元山的海滨酒店,都在透露同一个信号:这个国家开始想尽办法用旅游业来挣点外汇。
02
有意思的是,朝鲜最近在旅游上的一系列动作,并不是一时兴起。
要理解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热情,我们先得看看它的经济背景。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全年中朝之间的进出口总额是21.8亿美元,比2023年还下降了5%。和2019年疫情前相比,减少幅度更是达到22%。
这意味着,哪怕边境管制慢慢放开,朝鲜和中国的贸易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报复性增长,而对一个本来就高度依赖中朝贸易的国家来说,这个数字实在不算体面。
新义州又是中朝边境上重要的贸易口岸,很多市民平时就靠小生意维持生计,可疫情这几年,鸭绿江一度静得像一条封闭的护城河,啥也动不了。
朝鲜新义州/旅界实拍
现在游船开了,江上是人气,岸上是经济压力,两个场景放在一起看,显得多少有些讽刺。
除了贸易疲软,朝鲜还有一个显著的现实。
它几乎所有重要的出口生意都被联合国制裁了,从煤炭到纺织品,无一幸免。
2017年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决议,几乎掐断了这个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通道。
可在制裁黑名单里,朝鲜旅游业偏偏不在其中。
换句话说,如果你把旅游理解为朝鲜有限的合法生意之一,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愿意在元山的沙滩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2013年8月,尚未开发的元山海滩/旅界实拍
应该说,金正恩对旅游这个行业的期待相当高。
据BBC等外媒报道,元山葛麻度假村的原始规划就是要成为外汇生产线,未来能够每年接待数十万外国游客,为朝鲜带来数亿美元收入。
只不过,现实很残酷。
疫情暴发后,朝鲜用最快的速度把国门彻底关上,此后几年,旅游几乎陷入停摆状态。
直到2023年,朝鲜边境才开始逐步放开,朝鲜先是恢复和俄罗斯之间的往来,再慢慢对部分西方旅行团松口。
不难看出,朝鲜这些解封动作显得小心翼翼。
因此,对朝鲜来说,让本国普通游客隔江看中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方面是体现朝鲜改革开放成果,展示咱们也在大力搞旅游,另一方面也有宣传成分,让外界看到,这里的人至少能参与观光消费,不完全是传说中与世隔绝的困苦。
对坐在船上的朝鲜人而言,或许不必想那么复杂,就算这个行程只有十公里,也足够在心里激起一点对中国与外面世界的想象。
03
朝鲜发展国际旅游的前景,说实话,光看他们最近几年的一系列举动,就能感受到一种“既想要,又害怕”的矛盾心态。
按理说,朝鲜的潜在客源并不少。
疫情之前,每年有大约30万中国游客去朝鲜观光,差不多占了国际游客九成,那时候,不管是看平壤的抗美援朝纪念碑,还是去板门店三八线拍张到此一游的照片,行程都挺火爆。
可是到现在,中国还没有把朝鲜重新列入出境游组团目的地名单,原因未明。
而朝鲜本身的态度也一直有点反复。
比方说,朝鲜曾在今年2月短暂放行过英国、法国等13名西方游客进入罗先经济特区,还不到一个月,就又暂停了签证发放。
理由没人说清楚,有人猜测是因为这些西方游客里有不少是Youtuber(视频博主),拍了太多不受朝鲜官方欢迎的内容。
今年2月,第一批入境朝鲜的西方游客
这种紧张感,其实我在十几年前就体验过。
当时在平壤短期差旅,我们入境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交上去封存(你就是留着不交,也没有信号)。
朝鲜方负责人特别认真地给我们讲规矩。“你们不能拍朝鲜破败的地方,也不能随意给路人拍照,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要拍金日成和金正日的雕像,请务必把他们放在取景框的正中央,不能拍歪了。”
他一脸严肃地说:“拍歪了,是对领袖的大不敬。”
平壤金日成广场/旅界实拍
这恐怕是全世界最独特的旅游摄影规定,但久而久之,大家也摸出了门道。
当时的中国媒体同行入境朝鲜通常会带两张相机卡,一张拍官方行程以备离境时接受朝方检查,另一张留着拍点不让拍的纪念画面。
所以,我也很好奇,现在元山葛麻海滨度假村都开业了,不知道那些拿相机的游客,是不是还得小心翼翼地给沙滩上的领导雕像留个C位。
我们再举个例子,十五年前,朝鲜的入境游客是要受到严格管控、隔离的。
那时候外国人通常住在平壤大同江江心的羊角岛国际饭店,岛出口有卫兵把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以有效地把晚上归来的外籍游客锁在岛里,不与外界产生过多接触。
而我们极为有限的一两次平壤夜游,都是在夜里23点左右士兵卫岗的那几分钟溜出去,再在清晨卫兵换岗时溜回来。那种感觉,像极了一场大学军训的临时夜行军,半分紧张半分兴奋。
为节省电力,平壤当年有23点全城熄灯令,路边偶尔有借着自行车反光带骑行的工人,也有三三两两的行人摸黑前行,彼此低声说话,小商店的卷帘门紧闭,偶尔透出一点微光,能看见屋里坐着的人在喝酒。
年轻时和朋友在平壤刷通宵的刺激,是一种只有二十几岁才敢尝试的冒险,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朝鲜人的夜晚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没有那么多宏大叙事,更多的是柴米油盐、困倦和平凡。
一辆深夜行驶的平壤公交车/旅界实拍
而当元山海滩的酒店灯光终于亮起来,从表面上看,朝鲜近期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很真诚,一些韩国媒体甚至称元山葛麻海滩为“朝鲜的夏威夷”。
但元山首批游客主要还是朝鲜本国人,未来若开放大量外籍游客入境,对当地封闭环境的冲击想必又是要让朝鲜官方倍感纠结的问题。
由此,朝鲜显然对“开放旅游”这件事没那么放松,对他们来说,吸引游客和保护信息安全永远是捆在一起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朝鲜的国际旅游业会走到哪一步,谁都不好判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 (ID:tourismzonenews),作者:theodore熙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