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亚的“斯坦国”,中国留学生们正经历着独特的经历。他们远离家乡,踏入这片陌生的土地,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些留学生们在当地的学校里刻苦学习,努力适应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文化氛围。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社交聚会,结交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然而,也会偶尔遇到一些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但他们凭借着坚韧和智慧,不断克服困难,在中亚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的重要纽带。
安宁发现,来哈萨克斯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了。
她今年30岁,在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读一年制硕士。不久前,学校附近新开了一家中文KTV和一家蜜雪冰城。安宁打算去蜜雪冰城买点喝的,但走进店里一看,“里面乌泱泱的全是中国学生”,大家都在说中文。恍惚间,她似乎回到了中国某家万达商场的四五层。
“中亚留学,现在刚刚兴起”,在乌兹别克斯坦读博士的陈可说。2019年,还在读本科的她到乌兹别克斯坦一所大学交换一年,当时中国留学生极少。但六年后的今天,她在当地中国人的微信群里发现,留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了。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五个国家都位于中亚,被国人称为“斯坦国”(“斯坦”意为“土地”、“国家”)。如今,这些斯坦国正在成为一些中国年轻人的留学新选择。
以最吃香的哈萨克斯坦为例。据哈萨克斯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数据,2024年,该国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超3.1万,创近五年最高纪录。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翻倍,从2020年的977人增至2024年的2089人。
留学中介也捕捉到这个新市场。
张齐智的公司今年新设了一项业务——为乌兹别克斯坦的一所大学在中国招生。他所在公司位于北京,此前的主要业务是为中国大学在世界各地招收学生,如今他们开始反向操作。张齐智估计,今年可以给这所大学招来十几个中国学生。学校对他表示,如果能招到二三十个中国学生,就可以为他们专门开班。
对“睁眼就是竞争、闭眼就是焦虑”的中国学生来说,斯坦国并非留学的主流选择。但一些奔赴斯坦国的国人说,他们追求的是“炸裂的性价比”。
一、低门槛、0拒签,学费是英美的十分之一
许小雯今年30岁,家在山东,得了一场重病后,她想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就停薪留职出来读书。她就职的公司与部分中亚国家有合作,便选择到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
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校园|拍摄:许小雯
“没有(合作)的话,你是不可能(停薪留职)出来的。”许小雯说。她打算通过留学让人生“喘口气儿”,思考职业的下一步。
安宁也是这么想的。她是新疆哈萨克族,目前在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读一年制硕士。安宁本科学的英语,做过英语老师,她希望在留学期间梳理一下过往六年的工作经验。
陈可则寄望留学助力自己的职业发展。她今年25岁,在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读乌兹别克语博士。此前,她在北京一所知名语言学校完成了俄语专业的本科和硕士,本科期间,她选修了乌兹别克语。
陈可认为,随着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高校会有更多对乌兹别克语人才的需求,读完博士,她可以回国做一个大学老师。
虽然留学的初衷不尽相同,她们选择斯坦国却有一个共同原因——申请难度不大。
“门槛超低。”张齐智在网上为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招生时,用了一句宣传语——“性价比炸裂”。
这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好的理工科大学,张齐智打算为其招揽的,是高考失利的高中生和在中国专升本无望的专科生。据他介绍,申请所需的材料并不复杂,除了成绩单、存款证明和学习计划等,在语言要求上,即使没有英语或俄语成绩证明,也可以先读预科。
“申请没有想象中困难。”陈可说。她在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官网找到自己想跟随的导师,发邮件和对方建立了联系。随后她线上提交了英语、俄语专业证书,并在线通过博士入学资格考试。关于考试内容,陈可说,“难度是有的,但专业方面不会被特别抠细节,要求你特别精通”。
在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的许小雯也有类似经历。从提交申请,到面试、顺利入学,她前后只用了三个多月。
签证更不是问题。陈可今年1月收到录取通知书,2月去北京办签证时,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她印象深刻:在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几乎不用排队,而路上经过美国大使馆时,她发现等待签证的队伍很长,人们在闲聊:“你被拒了多少次?”
办理签证时,陈可想问等多久可以拿到签证,结果签证官一通操作,她现场就拿到了。
除了申请效率高,斯坦国的学费也让留学生们大呼“亲民”。
在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读本科,学费是每年8000到1万元(人民币,下同),“和国内差不多”,张齐智说。
许小雯读博士一年的学费是1.6万元——只略高于中国,国内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普遍为每年1万元左右。
安宁读一年制硕士的学费是3.6万元,和她去英国、美国留学的同学相比,相当便宜。安宁曾被一所英国大学所录取,估算下来花费至少30万以上,后来她的赴英计划被疫情打断。
也是因为疫情,安宁开始觉得,“离家近一些也挺好的”。她的家乡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相邻,空路陆路都方便,从霍尔果斯坐国际大巴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车程5个小时,票价只要180元。
而且,门槛低、性价比高只是留学斯坦国的其中一个优势,更吸引中国留学生的,还有避开内卷、“原地就业”的可能性。
二、毕业后可在斯坦国的中国企业“原地就业”
事实上,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斯坦国的教育底子并不差。
《比较教育研究》的一篇论文指出,脱离苏联之前,中亚五国在校大学生的比例甚至比同一时期的英国、意大利还高。近年,五国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哈萨克斯坦的教育投入为GDP的4.46%,乌兹别克斯坦为5.5%,吉尔吉斯斯坦为6.83%,均高于中国的4%。
“来中亚留学可能比东南亚靠谱些,学校没有‘暴雷’ (备注:即没有被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拒绝认证)。”安宁说。对比之下,尽管东南亚和中亚一样“距中国近且便宜”,但大家担心东南亚一些学校硕博含金量低,“有的学历学位回国以后认证不了”。
中亚高校的国际排名也在近年实现大幅提升。比如,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是该国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202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166——10年前,其名次还在305。而在2026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位列第39,比同济大学还高5位。
学校QS排名大幅上升,对安宁这样的留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吸引点——“说明这个学校在努力与国际接轨,也说明它会善待国际学生”。
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校园一进门景色|拍摄:安宁
据哈萨克国际通讯社,2024年,该国3.15万留学生中,印度学生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其次是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学生。此外,俄罗斯和中国留学生人数也在迅速增加。
许小雯也发现,同学中还有来自其他俄区的中国学生,比如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他们告诉她,俄区很多学校排队答辩的时间太长,导致自己迟迟无法毕业,所以转学过来。
中国与中亚的关系日趋紧密,也为中国留学生带来新的机会。
“因为‘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亚的关系越来越深。学校希望我们招中国的高中生、大专生去读本科,毕业之后可以在当地就业,发展当地经济。”张齐智说。
中国是中亚目前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2024年,中国与中亚的贸易额为94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54亿美元。中资企业进入当地包括基础设施、新能源、油气采矿在内的多个领域。
在中亚发展的中国企业也在积极招揽人才。据国内招聘网站信息,一家外贸公司招募在哈萨克、乌兹别克的分公司总经理,月薪2.5万~4.5万,其中一个要求是“熟练使用属地官方和通用语言”。另一家机械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招聘销售负责人,月薪1万~2万,要求之一也是“哈萨克语、俄语流利”。
“在当地人中,这样的人才非常少。”张齐智说,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在中亚学习相关技术专业,又学习当地语言,毕业后到中国企业“原地就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尽管未来“看上去很美”,入学并不代表一帆风顺。中国留学生们发现,斯坦国的课业不简单,毕业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三、三年拿博士?想多了
语言是第一只拦路虎。
很多中亚高校的授课语言为俄语和本国语言。比如在许小雯所在大学,公开课都是英语授课,但还有一些课程是俄语授课。入学之后,她已在学校上过俄语培训课,到真正上课时,她还是会求助于翻译软件。
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课堂一角|拍摄:许小雯
但翻译软件也会不时罢工。入学刚三个月的陈可有次旁听给语言系硕士的课,因为都是本地学生,老师用的是乌兹别克语,词汇非常专业。她试图用谷歌即时翻译,但或许是因为乌兹别克语太小众,“谷歌翻译没法实时给你准确结果”,有时甚至翻译识别到一半就识别不下去了。跟当地人日常交流时,陈可也发现很多人说的是方言,口音很重,不易理解。
学校也不允许学生“躺平”。
“博士一年级的课程并不轻松。”许小雯说。最忙的时候,她每天要上6小时课。每次上课老师都会点名,学生的课堂表现、每次作业成绩和最后考试的成绩,都会作为综合评价的一部分。
许小雯的导师年纪较大,学校给他配备了一个助理,两人一起指导许小雯。在这个导师之外,学校还要求学生找一个外国的第二导师,对第二导师的要求是:大学老师、博士毕业、近五年内发表过国际期刊。
每个学年,陈可的学校都会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作为初来乍到的博一学生,她本学年需要发表一篇文章,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没规定要在什么等级的期刊上发表,但你一定要发。”导师并没有放养她,会不时督促。
毕业的门槛也不低。在许小雯就读的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要拿到博士学位,需要发表至少两篇国际期刊文章,不比在国内读博轻松。以北师大为例,博士要求发表四篇或以上学术论文,其中至少一篇是CSSCI期刊论文。
尽管一些中介宣称在中亚高校就读三年就可拿到博士学位,但许小雯觉得不太可信。她估计自己读的管理学博士要三年半才能拿到毕业证,理科博士项目的时间更长,“可能要五年”。
在强度不低的学习之外,中国留学生也需要适应异国的文化和生活。其中一个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物价远没有他们想象中“宜人”。
四、斯坦国,有点慢、有点美
“为什么这里工资这么低、东西却这么贵?”安宁想不明白。
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均。最富裕的是哈萨克斯坦,2024年人均GDP为1.43万美元,略高于中国。
但安宁发现,在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普通人的月收入“也就四五千元”。但当地物价挺高,在学校食堂吃一顿饭差不多要40元。上街吃更贵,一份主食加一个饮料要近70元。她去超市里买菜,发现最常见的西红柿和辣椒,一公斤要近20元。网购的蒜苔,几根就要七八元。
为了省钱,她会自己做饭,带泡好的咖啡去上课;在餐厅点菜也很小心,避免浪费和遇到“价格刺客”。她发现,其他中国同学也是尽量自己做饭,少到外面下馆子。
在乌兹别克斯坦读书的陈可发现,这里的牛羊肉、鸡蛋、牛奶的价格比国内一二线城市便宜,但毛巾、拖鞋、雨伞这类生活用品比中国贵,甚至可能翻番——尽管它们都来自中国。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集市|拍摄:陈可
学校宿舍优先提供给本科生和硕士,博士只能自己找房子住,她在市中心租了一房一厅,60平米,房租一个月5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594元)。
除了物价不太友好,当地的网络、外卖和快递也让习惯了“中国速度”的中国留学生们难以适应。
“这里的网最高才4G,可以看直播、刷视频,但有时会卡,还会断网。”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许小雯说。而当发现哈萨克斯坦外卖的送达时长是中国的两倍后,安宁索性放弃了点外卖。
不过,在这些慢节奏里,她们也发现了当地生活的美好。
比如,和“卷到死”的中国人相比,当地人更松弛、散漫。许小雯的老师如果在上课当天不舒服或比较忙,就会把课程往后推,或者在线上上。“这样的事,在中国是很少出现的”。
安宁的老师很注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他们大都在四五十岁,有欧美留学或访学经历。在课堂上,很多老师会问,对这件事,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想?
安宁发现,尽管哈萨克斯坦物价高、收入低,但当地人的幸福指数挺高。据联合国《2025年世界幸福报告》,哈萨克斯坦幸福指数排名43,乌兹别克斯坦排名53,都高于68位的中国。
安宁猜测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社会福利不错。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公民可享受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安宁有次发高烧叫了救护车。救护车来后,医疗人员给她检查了身体,又把她拉到医院验血,打退烧针,然后就让她走了,一分钱没收。
另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尊老爱幼、保护女性的风气。警察局一楼有为小孩专门开设的玩耍区域。在她拖着行李箱打车、上台阶时,男性司机或路人总会第一时间上前帮忙。
“中国人可能觉得这里不发达,这也没有那也没有,但其实都有。”安宁说,自己所在的阿拉木图历史悠久,有众多博物馆、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城市绿化更是好得出乎意料。她还会去听一些当地音乐家的演奏,“他们的水平很高”。
许小雯觉得吉尔吉斯斯坦的户外活动颇具性价比。她和同学参团去雪山骑马,一个人200元,包括从首都比什凯克往返接送的车费、一顿晚餐和骑马的所有花费。
在当地参团去雪山上骑马,性价比很高|拍摄:许小雯
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是肉眼可见的。许小雯发现,比什凯克的很多地方都在修路,新区蓬勃发展,买房热已出现,“就像以前的中国一样”。
据卡巴尔通讯社报道,今年前四个月,吉尔吉斯斯坦的GDP增长率达11.7%。另据哈萨克国际通讯社报道,哈萨克斯坦的GDP也在今年前五个月增长了6%。
“哈萨克斯坦进步很快,人口非常年轻化,感觉这样的国家未来还是有希望的。”安宁说。
那么,毕业后要不要留在正蓬勃发展的斯坦国?
一位中国留学生说,身边的中国同学都选择了回国。据其观察,不少中国留学生来斯坦国“镀金”的动机更强烈,读书时就在忙着考公考编,不太出门。在这位留学生看来,他们就像一个匆匆来客,甚至没有尝试去深度探索这个国家。
许小雯则对原地就业保持开放态度。一个原因是,她之前所在的那个有中亚业务的公司,可能计划往吉尔吉斯斯坦发展。
留下来,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文中安宁、许小雯、陈可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作者:陈默,编辑:袁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