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 2》卖了 154 亿的惊人票房,然而影院和片方却仍在哭穷。一方面,影院虽迎来巨大流量,但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如场地租赁、设备维护等,高额支出让其利润微薄。另一方面,片方在前期投入巨大,包括制作成本、宣发费用等,尽管票房高,但扣除这些成本后,实际盈利可能并不如想象中丰厚。而且,票房的高分成模式也使得片方和影院在分配上存在矛盾,影院希望获得更多分成以弥补成本,片方则希望保留更多利润。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即便《哪吒 2》票房亮眼,影院和片方仍感到经济压力,不禁哭穷。
今天,放映了153天的哪吒终于下映了。成绩斐然,累计票房154.46亿。
说实话,分个小数点后面的零头给我,我都美翻了。
整理整理战绩,哪吒2这一趟打破了113项纪录,获得了308项里程碑成就,包括——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中国影史观影人次冠军、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位、全球影史动画片票房榜冠军等等。
即便已经长跑了小半年了,但下播之后,不少影迷还是依依不舍。有人特地跨越一千公里,跑去看哪吒的告别会。
不过,在一片祥和的庆祝声中,差评君却注意到,前段时间哪吒出品方光线传媒的老总王长田好像惹了不少争议。
原因是他在上海电影节上,说了一段话:
“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最不合理、最不公平的票房分账的问题。”
“我们的片方只能拿到100元票房中的38—39元,而去掉发行等成本之后,投资方和制作方拿到大概33元。”
打开猫眼电影专业版看了一眼,差评君发现确实和王长田说的一样。
《哪吒2之魔童降世》的累计票房是154.46亿元。但实际上,到片方手上只有55.02亿元,换算过来只拿到了票房里的35.6%,三成多一点。
可能有些人奇怪了,那剩下的钱都去哪了?
和上架个软件不同,一部电影的票房一落袋,就得被剥成好几份。
首先就要先交一笔国家电影专项资金(5%)和特别营业税(3.3%)。扣除了这部分需要上交的费用后,剩下的139.77亿才是可以拿来分的钱,咱们叫分账票房。
接下来,影院和院线从中拿走大头,一般是规定不超过57%。而制片方和发行方的总分成不低于43%。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小费用,比如1%—3%的中数代理费。
制作方拿到这笔钱之后,发行方一般又得从这43%里分出一部分的发行代理费。所以七七八八算下来,片方的分成就被砍得不到40%了。
看起来,制片方们自己花钱做了电影,还得宣发造势,结果忙活半天,连票房一半都拿不到。反而是电影院,看着啥事也不干,上上片子就躺赚了。
更让制片方眼红的是,中国的分成比例比很多国家都要低。
在北美市场,一般情况下票房好的电影拿大头的都是片方,比例在60%上下。欧洲大致在55%—65%,韩国和印度也有60%左右。
所以,院线和片方的争斗从世纪初就开始了,基本就是隔几年就吵一次。
比较出名的是2012年的一场战役,当时人们戏称为“五大金刚对抗十三太保”。
那年贺岁档前,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五家电影制作发行公司联合发布了一个通知。要求自《一九四二》、《一代宗师》等9部贺岁片起,跟院线的分账比例由43%上涨到45%。
院线们当然不肯了,组成防守联盟,联合拒播。当时如果没谈拢,那年大家就没春节档看了。
最后五个人里出了华谊兄弟这个“叛徒”,偷偷和院线妥协签约。再加上官方出来讲和,这事才算过去了。
和当时的架势相比,现在王长田轻描淡写几句话,只是小打小闹罢了。但网友们的态度,却似乎和当年不一样了。
曾经大家还只是围观看看热闹,最多担心春节嗑瓜子的时候,没片看了。可现在,大部分网友却都不站光线传媒这边。
大致舆论可以分成两拨,一边是见不得富人得了便宜还卖乖,喷他说哪吒爆了,自己分到51亿还不满意吗?
有钱人,别再刺激我们穷人了。这话别人能说,就你光线传媒不能说。
而另一边则是觉得,在现在提这事,基本不可能实现。
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影院投资和经营者们。
一家影院的投资人老蒋和我说,他们的日子才真的不好过。
北美影院虽然看着分成少,但他们主要都是抢区域性的独家放映权。
就比如你拍了一部《金毛火锅传》,我说我们火锅影院只拿30%的票房分成。但你刚上线的两个月都只在我家放。那么分成比例虽然低,可实际底下影院反而是赚得更多了。
而且,北美的影院们不是单单指望票房过活。
因为他们是不让外带食物进入影厅,而影院做这些副产品又基本没啥成本,利润奇高。1块钱不到的爆米花,转手就卖你8刀。
当地观众的消费能力也高,看球赛看电影都乐意多花点钱,不计较溢价。
所以像加拿大的Cineplex、AMC院线的食品都占总收入的30%—40%。
在老蒋看来,国内这个分成比例,都难以维持影院们的生计,大家每天琢磨的是怎么活到下个贺岁档。
老蒋的影院起码做到每个月70—80万才能保本,现在却只有40万,甚至有时候20—30万。他还算上海前100的影院,其他更是吊着一口气在亏损硬撑。
2015年他一年能卖出1500万的票房,现在已经几乎腰斩。映前广告也从90万缩水到现在的几万。
现在手下人砍得不能再砍了,新开的一家影院,只有2个值班经理、2个员工、2个保洁。
老蒋说,有一些影院就会铤而走险——比如偷票房。
票务系统是直接受国家监管的,有些影院就通过售卖手写票,或者是像在抖音上,卖票和食物绑定的套餐,把票计入卖品收入,来躲避分账。
这么干的人还不少,哪吒2就被补交了近50亿的票房。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很难轻松地说出一句:我们应该提高一下制片方的分账比例了。
因为现在似乎都不是一个讨论蛋糕该怎么分的时刻。而是这块蛋糕实在太小,不管咋切大家都吃不饱。
当人肚子饿的时候,谁多吃了那一口,都值得所有人针锋相对。
电影市场票房还在缩水,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4年的总票房425.02亿,比2023年下降了22%。
走到这一步,似乎这个问题就是完全无解的了?
微博CEO王高飞也说,再这么下去,其实谁都活不下去。要么就是咬咬牙,淘汰掉电影院。
电影院的淘汰,其实在所难免,或者说是正在进行时。但余下的人,其实也可以找到别的路子。
像制片方可以尝试IP的衍生品。北美等地电影的衍生品发达的可以占到一部影片70%的收入。
比如《狮子王》票房7.8亿美元,衍生品卖了20亿美元。2024年财报,迪士尼和环球票房业务里非票业务占了60%。
影院也可以接点别的活,别让资源空转。
去年有一个路子已经冒出了一点苗头。当时巴黎奥运会的时候,就有不少人是在电影院里看的。
老蒋说,现在还只有中数发行这些头部手里有转播权,如果能放出更多的直播权限,影院看赛事直播会有不少机会。
票房的划分上,虽然不能直接硬砍下哪边的胳膊,但大家分钱的时候可以更灵活。
电影上线的前期,可以调高片方的分成,让片方尽快地收回制作成本。
过了宣发期之后,片方这边就没啥更多的成本了。与之相反,后期观影人数下降,影院为了维持场次承担的成本压力就越高。那么,就应该承担成本更多的一方,拿到更多回报。
在北美,一部电影如果是爆款,首映周电影公司可以分到60%以上的收入。之后,随着上映时间拉长,影院的收入比例就会逐渐提升。一般而言,到第四周,制片方会降到50%以下。
哪怕不动影院的分成,也是有办法让大家稍微松松气。
此前2023年5月到10月这两个暑期档和国庆档的电影,国家就减免了电影专项资金的征收。
不少业内人士,最近都在呼吁说再降一下这5%的费用征收,帮大家渡过眼下的难关。
尽管归根结底,大家心里也都明白,这样的政策减免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只能解燃眉之急。内容行业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内容。
在老蒋看来,他觉得是早几年电影烂片太多,消耗光了观众的耐心。
随之而来的代价就是观众已经不敢去电影院里看电影了。一旦中了烂片的招,就得在影院里坐着煎熬个把小时。
又有些人说,是短剧之类的短平快的内容出现,导致大家已经不愿意静下来花2个小时听一个故事了。
但《哪吒》的出现,其实给了市场和资本一剂强心剂。
就是中国观众还是留给了影视行业最后一点耐心。大家还是愿意为了好片子,去电影院里一刷二刷,甚至是66刷。
只有当蛋糕大了,大家才不会为了尖尖上的草莓到底在谁碗里,而把餐桌掀了。
图片、资料来源:
犀牛娱乐|应该适当提升制片方票房分账比例了
B站@新潮观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X.PIN (ID:chaping321),作者:差评君,撰文:star,编辑:莽山烙铁头、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