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财政部2025年5月16日发布的数据,截至3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上月减少了189亿美元。这标志着自2023年2月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长期美债抛售已开始。与此同时,英国凭借7793亿美元的持仓超越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二大债主,而日本仍以1.13万亿美元稳居首位。
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关于中国是否会一次性清空美债及其可能后果展开了广泛讨论。对此,我们需要从经济规律、市场机制及战略博弈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美国国债的基本逻辑与韧性
美国国债是政府信用凭证,核心价值在于其“借新还旧”的可持续性。如今,美国的国债总规模已超过36万亿美元,其中75%以上由国内投资者持有,而美联储作为最大单一持有者,占比达到17%。自2023年起,美国家庭成为新增购买的主力军。这一结构意味着,即使中国一次性抛售7654亿美元的美债,美国国内市场也完全有能力承接。
2025年4月,由于特朗普推行“对等关税”,美债市场一度经历了剧烈波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曾一度飙升至4.58%,但美国财政部通过调整拍卖策略、同时美联储释放流动性,成功稳定了市场。
此外,美国债务的可持续性也体现在其庞大的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美债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债券市场,其日均交易量超过5000亿美元,流动性远超其他主权债券。即便中国的抛售导致价格下跌,较高的收益率将吸引追求固定收益的投资者进入,形成“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需求增加”的自我平衡机制。
美联储还拥有多重市场干预手段,包括直接购买国债、调整准备金率等工具,历史上曾多次在市场危机中发挥稳定作用。
中国抛售美债的现实约束与经济代价
从市场规律来看,大规模抛售必然导致价格暴跌与资产减值。2025年3月中国减持长期美债时,30年期收益率已上升至4.9%。若中国一次性抛售全部美债,其价格跌幅可能超过15%,直接损失或将高达1100亿美元。这种损失不仅体现在账面资产上,还可能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稳定性。尽管美债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已从2019年的34%下降至24%,但它仍然是中国外储中的第二大单一资产。
若抛售引发连锁反应,其他国家纷纷减持,美债市场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进而加剧中国的损失。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金融主权的博弈。中国持有美债,实际上是美元体系下的被动选择。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美元,而美债作为最安全的投资标的,一直以来是首选。若中国一次性抛售美债,短期内可能削弱美元信用,但中国自身也会失去在美元体系中的话语权,这种双输局面显然不符合中国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利益。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美债策略的影响
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美债问题的敏感性。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4月推行“对等关税”政策后,中国通过减持美债来表达反制,但并未采取极端措施。这种克制背后,正是多重考量。首先,中国需避免因抛售引发市场恐慌,从而影响自身的出口和外资流入。其次,中美在稀土、芯片等领域的博弈需要保留谈判筹码,而美债正是重要的战略工具。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减持美债也反映出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2024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至57.4%,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黄金储备需求创下2016年以来的新高。这一趋势在日本、印度等国家外储结构调整中也得到了体现,显示出各国对单一货币依赖的警惕。然而,美元霸权的瓦解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美债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安全资产。因此,中国减持美债的过程必须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协调推进。
中国减持美债的战略与未来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在调整美债持仓策略时,应秉持“渐进减持、结构优化”的原则。一方面,通过短债置换长债,降低利率风险。2025年3月,中国增持短期美债的举措便体现了这一思路;另一方面,加大对黄金、欧元资产及新兴市场债券等多元化配置,逐步将美债的占比降低至20%以下。这样的策略不仅能避免市场剧烈波动,还能在中长期提高外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在中美博弈的层面,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以经济理性应对政治扰动。尽管特朗普多次表示愿意访华,但美国在芯片管制、关税政策等领域的小动作,显示出其缺乏诚意。中国应继续通过反倾销税、稀土出口管制等工具来维护自身利益,并在WTO框架内推动国际规则的改革,削弱美国滥用“安全例外”条款的空间。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中国减持美债的价值不仅仅是针对短期的博弈,它更有助于为全球金融稳定提供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