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提供的有限信息无法确切得知王健林具体还有多少“筹码”。王健林在商业领域拥有广泛的资产和资源,包括房地产、商业综合体、文旅项目等众多产业。他凭借卓越的商业眼光和强大的运营能力,在过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丰厚的家底。
然而,商业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他可能在不断进行投资、扩张与调整。其资产规模和筹码数量会随着各种商业决策、市场波动以及新的发展机遇而有所增减。要准确知晓他目前的具体筹码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其最新的财务报表、投资布局以及市场动态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编辑:张晓迪,作者:李艳艳
因大规模抛售核心资产,王健林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一则公示信息显示,大连万达商管旗下48家公司股权,将被太盟牵头的“财团”收购,接盘方还包括高和资本、腾讯控股、阳光人寿等,交易金额或将达到500亿元。截至发稿,万达方面对此尚无回应,该笔交易已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无条件批准。
过去这几年,为缓解流动性压力,万达持续断臂求生。早在2017年,王健林就曾作价637亿元,将万达旗下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分别售予融创和富力。8年后的今天,万达仍未走出险境,目前,王健林名下近4.9亿股权被冻结、万达集团累计被执行金额超75亿元、短期债务超400亿元。
尽管如此,万达“家底”仍丰,截至2024年底,万达合计运营管理513座万达广场,累计管理商业面积超过7000万平方米,仍为国内最大的商管公司。不过,伴随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万达的核心资产不断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万达已出售旗下万达广场超80座。
此次作为“白衣骑士”的太盟,领衔投资者“入局”万达已超一年,但万达资金压力并未得到根本缓解,IPO计划亦无时间表。在这场生存之战中,王健林带领万达加速自救与转型。如今,年过七旬的他既要应对眼前的债务危机,又要思考万达的长远未来,失去“新达盟”绝对控制权的他,还有多少筹码?
“熟人接盘”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公告显示,太盟投资、高和资本、腾讯、京东、阳光人寿共同设立合营企业,并通过合营企业收购大连万达商管直接或间接持有的48家目标公司的100%股权。
这48家目标公司均是万达广场的项目公司,分别位于北京、广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汉等一二线城市,以及榆林、乐山、泉州、上饶等三四线城市,涵盖了万达商业版图中的核心优质资产。
此次交易由太盟投资主导,有消息称,太盟计划向合营基金注资约50亿元,认购次级份额,承担主要风险并获取超额收益;一些国有大行组成的银团将提供300亿元贷款授信,剩下的150亿元将通过夹层融资渠道募集。
此次收购,并不是太盟第一次向万达伸手,而其他资方,大多也都是万达的“老熟人”。
2024年,太盟作为“关键先生”,牵头一众财团向万达注资600亿元,一举拿下万达商管旗下新达盟的60%的股份。新达盟是万达于2024年1月新成立的轻资产运营主体,负责运营中国境内513座万达广场,新投资人入局后,万达商管的持股比例从70.15%被稀释至40%,王健林因此失去对该平台的绝对控制权。
太盟出手,系助力万达度过对赌危机,而回顾万达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则与这场对赌协议关联密切。
2016年,王健林带着万达商业从港股私有化退市,为此,2018年万达与由腾讯牵头的苏宁、融创、京东等投资者签订对赌协议,后者以340亿元入股万达商业,万达则承诺2018年“回A”。其中腾讯、京东分别出资100亿元、50亿元。
同时,万达商业还更名为万达商管。然而,万达的计划,却迎头撞上国内对房地产企业IPO的严监管,“回A”计划折戟。
2021年3月,万达宣布撤回A股IPO申请,并成立珠海万达商管,同年10月21日,珠海万达商管又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重新赴港。
2021年7、8月万达再次与太盟、腾讯、阿里、碧桂园等22家投资者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并设立对赌协议。协议不仅对珠海万达商管未来三年(2021年至2023年)的业绩提出硬性要求,也设置了对赌条款:珠海万达商管需在2023年底前完成上市,否则要向投资者支付股权回购款。
2023年10月31日,珠海万达商管第四次冲击港股上市失败。按照对赌协议,万达需向投资者支付300亿元回购款。当时,万达没有能力支付,直到当年底太盟出手。不过,有知情人称,虽然万达引入了战投进行重组,但实际进展没有想象中快,新平台的注资进展目前也并不明确。
《中国企业家》注意到,除了参与对赌协议,腾讯参股的上海儒意影视还曾出资22.62亿元,收购北京万达投资49%股权,成为万达电影股东。阳光人寿等险资则在2023~2024年,累计接手近20座万达广场。
相比其他几家“熟面孔”,此次交易中,高和资本则是首次入局。公开信息显示,高和资本是商业地产私募股权基金和资产证券化领域的专业投资机构,专注于一线城市商业地产的投资运营。此次交易中,高和资本将参与北京、上海等项目的投资。
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信息显示,该笔股权收购交易已被无条件批准。另据澎湃新闻,这笔500亿元大单完成后,万达商管将继续负责万达广场的运营,但万达广场的所有权将转移,这也是万达商管目前主打的轻资产模式。此次交易预计今年下半年正式交割。
“现阶段,断臂求生不是坏事。”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分析称。在他看来,此次交易,双方各取所需。接盘方抄底优质资产的同时,万达通过资产处置实现了三重目标:一是快速回笼资金,缓解短期债务压力,二是为企业日常运营注入流动性,三是通过剥离部分资产实现轻装上阵。
博弈
身陷债务危机的王健林近几年身形瘦削,四处奔走。与债权人博弈的过程中,其名下公司股权也接连遭遇冻结。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26日,王健林累计被冻结的股权数额已达4.9亿元,涉及大连万达商管集团(3.049亿元)、大连合兴投资(7702.8万元)、万达体育(5000万元)等核心企业。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80亿元股权也于2025年3月被冻结。
这些冻结措施,大多源于债权人通过司法途径申请的财产保全,目的是确保债务清偿。截至2025年5月,万达集团整体被执行总金额已超过75亿元,而王健林名下40余家企业中,仅10家处于存续或开业状态,其余大多已被注销或吊销。
而债权人“排队”讨债,让万达的危机更加凶险。2024年,永辉超市因大连御锦未支付36亿元万达商管股权转让款,发函要求王健林等担保人立即付款并提起仲裁;ST易购(苏宁易购)则要求万达支付50.4亿元股份回购款;融创中国更是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起95亿元的股份回购仲裁。
尽管万达内部人士坚称“这些债务缺乏合同依据”,但仲裁程序一旦启动,相关股权冻结已对万达的资产重组能力造成实质性限制。例如,原计划2024年第二季度完成的600亿元中东资本注资,就因融创和苏宁的仲裁申请而被迫延迟。
卖资产、打官司的背后,还债成为万达近些年求生的主基调。自2017年启动轻资产转型以来,万达已累计出售超过80座万达广场,占其巅峰时期持有量(513座)近四分之一。2025年初至今,万达出售资产速度明显加快,仅5个月就完成了7座广场的转让。
今年以来,除了大手笔出售万达广场,万达还出让了酒店管理公司的股权。4月17日,同程旅行发布公告称,已与万达酒店发展就收购“万达酒店管理公司”100%股权达成协议,交易对价约为24.9亿元,万达酒店管理公司为万达酒店发展旗下的轻资产板块。
值得注意的是,万达和同程签订了为期十年的《不竞争协议》。双方约定,万达集团不得从事酒店委托管理及特许经营业务,以及为连锁式、规模化、单体酒店项目提供酒店设计及施工咨询。同程旅行则承诺,不损害万达在文旅项目中的利益。
稳定的租金收益和头部品牌力,仍是万达的招牌。据万达商管披露,今年“五一”假期,全国万达广场累计销售超60亿元,客流达1.3亿人次,其中200余座万达广场客流超30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超10%。外界普遍关心,万达兜里还有多少“弹药”?
据官网数据,截至2024年末,大连万达商管合共拥有513座已开业万达广场。有业内人士估算,若去掉珠海万达商管平台持有量和此次打包出售的48座,王健林还有约140座万达广场可供变现。但未来,随着优质资产不断被剥离,万达的品牌溢价能力和融资担保价值正被逐渐掏空。
从财务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9月底,万达商管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约400.84亿元,短期借款约38.89亿元,长期借款约1064.6亿元,应付债券约61.91亿元,负债合计约2990.3亿元。同期,万达商管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140.01亿元,无法覆盖目前的短期债务。
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大连万达商管对新达盟的持股比例从40%降至12.3%,剩余27.7%的股份被转让给“大连盛保企业”“大连盛旻企业”等7家新成立公司,这些公司均成立于今年2月,除大连盛舸由阳光人寿控制外,其余6家均为大连万达商管的全资子公司。
这样的股权安排背后,围绕投资方、债权人和万达,新的利益博弈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