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夏的热烈初露锋芒,小微企业也迎来一场政策“及时雨”。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5月21日联合发布《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希望发挥监管、货币、财税、产业等政策合力,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状况。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若干措施》突破行政壁垒,强化政策协同,将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激发民间实体经济活力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政策实施将让小微企业“能够贷、及时贷”,构建更高效的普惠金融生态。小微企业也一直是吸纳就业的核心主体,融资环境的改善将直接稳定就业基本盘,有助于释放民间投资积极性。
01
构建更高效的普惠金融生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所长汪昌云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从政策设计与市场机制结合的视角看,《若干措施》呈现三个特点。首先,突破行政壁垒,强化政策协同。八部门联合发文打破传统分业监管惯性,将货币政策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财税政策(风险补偿机制)、产业政策(向重点领域资源倾斜)嵌套于同一政策框架,形成监管穿透性与资源调配的协同效应。其次,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衔接,首次系统构建股权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北交所)联动机制。最后,支持通过数据共享和数字化转型构建更高效的普惠金融生态,降低融资成本并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若干措施》从政策设计、实施路径到配套保障,均体现出系统性改革思维,对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长期性难题和产业创新的新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回应,将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激发民间实体经济活力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董青马表示,《若干措施》由八部门联合推出,部门间形成政策协同网络,实现货币信贷政策与财税工具、资本市场服务同向发力,明确产业数据与信用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有效避免政策“碎片化”。《若干措施》还持续明确科技赋能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服务的重要性,对银行金融科技运用与数字化转型提出要求,支持用好科技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并加快推进金融机构小微企业服务差异化机制建设,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单列普惠信贷计划、明确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目标、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差异化考核等方式解决金融机构“不敢贷”问题,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让更多小微企业获得融资。
董青马还表示,《若干措施》提出加快多元融资渠道建设。政策关注传统的银行信贷支持,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北交所上市等,支持金融创新服务。同时统筹发展和安全,让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发展可持续,不仅强调服务创新与差异化监管提升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深度与宽度,还坚持风险防控底线,要求健全贷后监测机制,制度设计兼顾效率与安全,确保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小微企业一直面临银企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等长期梗阻。“《若干措施》明确实施差异化的监管体系与激励机制,让金融机构‘敢于支持,扩大支持’。”董青马表示,《若干措施》还规范融资收费、落实贷款利息增值税减免,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下行,让小微企业“能够贷、及时贷”,并构筑多部门政策协同服务体系,打破过去部门政策协同差的问题,实现政策同向发力。
汪昌云表示,《若干措施》直击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痛点。首先,政策支持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信用评估机制,有效地破解传统信贷对抵押品的路径依赖,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重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财政风险补偿基金与金融机构共担首贷风险,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北交所的资本市场通道,实现风险定价与风险转移。再次,政策创新性地打通债权与股权融资闭环。最后,通过系统性政策工具组合,精准调控融资成本。
02
保障小微企业发展以增强经济韧性
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不同行业和领域都发挥着作用。《若干措施》对小微企业发展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汪昌云表示,《若干措施》将重构小微企业融资生态。通过建立新三板挂牌—北交所上市梯度培育体系与创投基金考核机制,构建起覆盖初创期(VC/PE)、成长期(区域性股权市场)、成熟期(北交所)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服务链。推动就业市场结构性优化,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有望增加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将增加高技能岗位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创新风险分散机制。构建“财政补偿+担保增信+资本市场退出”三位一体的风险缓释体系,将提升小微企业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可得性。
董青马表示,《若干措施》的实施将产生积极作用,通过改善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速制造业高端化转型,持续激发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小微企业一直是吸纳就业的核心主体,融资环境改善将直接稳定就业基本盘。优化融资经营环境,有助于释放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以驱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次践行与改革,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加快转型升级以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明确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董青马说。
在提升政策执行的精准度与可持续性上,汪昌云建议,首先,细化政策,构建数据共享激励机制。在数据治理基础较好的地区,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行先试。其次,进一步优化风险分担机制,开发分层风险补偿产品,如引入再保险机制分散风险,设立区域性风险缓释基金等。最后,建立动态政策校准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紧密跟踪评价23项措施的关键指标(如首贷户增长率、担保费率等),动态优化相关政策。
董青马表示,要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通过制度创新持续优化小微企业金融生态,夯实微观发展基础,可加快推动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由市场监管总局牵头整合税务、社保、水电等14个部门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加快标准化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落实完善“中央—地方”双层担保体系,支持中央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地方配套成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完善地方政府担保绩效考核体系,提升地方配套担保意愿与能力。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将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性。
总 监 制丨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