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职场,“卷”有着别样的模样。这里的“卷”并非单纯的加班加点,而是一种对专业的极致追求。同事们会精心准备每一份报告,力求数据精准、逻辑严密,只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注重团队协作,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而非彼此倾轧。在澳洲职场,“卷”体现在不断提升自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这里的“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推动着大家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超越,创造出更卓越的成绩,让职场生活充满了活力与挑战。
在移民到澳洲之前我曾就职于上海几家大型跨国企业(行业和企业文化有所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都很“卷”),从junior一路做到senior professional/director level,不同级别,但各有各的卷和难处。当时,虽然跨国跨文化合作是我的日常工作,英文也一直是我的工作语言,但合作比较多的同事均来自于欧美国家或者东南亚,和澳洲同事基本没有过交集。对澳洲团队的刻板印象一直都是:慵懒、躺平、节奏慢、假期多。提到澳洲同事,我脑海中莫名浮现出来的画面,就是懒懒躺在海边,身边搁着冲浪板,手中举着冰拿铁。
而如今,我在悉尼一家高科技行业的跨国企业工作,所在的部门除了我全是土生土长的澳洲人,日常跨部门合作的同事也一样90%以上都来自于澳洲。几个月来,随着对异国职场的逐渐适应,原本对澳洲职场的刻板印象也在逐日改变。我认为,澳洲职场不能说不卷,但是,这是一种明显有别于国内职场的“卷”。当然,这只限于对这家公司的观察,可能未必具有代表性,仅供参考。
首先,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公司极力提倡的精神,特别是对于职场妈妈确实有非常大的包容度。关注员工Wellbeing及平衡生活其实是大多数跨国企业所提倡的文化,但在上海外企工作时,“work life balance”有时候更多停留在一句口号、大环境仍然是你首先应该是一名好员工,而不是妈妈。和其他职场妈妈一样,我有过孩子发烧,举着电话在医院排队时不停电话会议的经历;也有着家里孩子有个头疼脑热不能上学,很不好意思地跟老板请假、解释的经历(其实我的历任老板都是外国人,family first的观念很强,但受国内办公室氛围的影响,我仍然有种很强的“请假羞耻感”,因家里事情请假就很不好意思)。
而澳洲这家我目前就职的跨国企业,则把“work life balance”贯彻到实处,有效帮我戒除“休假羞耻”,让我深信“做一名好员工和一位好妈妈并不矛盾”。
Kid Pickup接送娃是女同事们日历上很常见的日程。对我而言,日历上除了开会,还有私人事宜,一开始还挺吃惊。逐渐才习惯成自然。
我入职第一天,老板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上班下班时间你都根据你自己情况决定就好,下班需要接娃放学早走就好,私校一般活动总是很多,需要家长参与度高,你尽管参加,不需要请假,在日历上标明让同事们知道就好。”
同时,和很多澳洲公司一样,我所在的公司也实行办公室办公及在家办公混合形式,每周三天进办公室,加强团队或者跨部门合作,另外两天则在家办公,最大程度便于员工平衡家庭。我所在团队,有同事每天中午才进办公室,然后晚上会走得比较晚(七八点左右), 也有同事来得稍早一些(十点左右),下午四点或者最多四点半雷打不动起身下班、接孩子放学,这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同时,团队的职场妈妈们基本都固定在日历中锁定了每日的接孩子放学时间(锁定的时间,就不会有其他同事在这个时间安排会议或者其他事项)、偶尔参加孩子学校活动、自己的同学校友聚会或者其他社交活动,也会提前在日历上标明后在上班时间去参加,都很正常。
带娃看牙医,可以正大光明写在日历上,晚点进办公室。无需特别跟老板请示。
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日历上做了标注提醒其他同事这个时间段无法开会,上班时间去参加孩子的校园开放日也完全可以。
所以,我也就见识到了与此间见过的风格迥异的Calendar, 以前看过的日历经常是满满当当的接连不断的会议(包括我自己也如此),现在看到的日历也经常是满满当当的,但里面不少内容都是私人活动,比如接娃、赴约、学校活动、健身、看医生等等。这对我而言一开始是有点难接受的,利用工作时间处理私事,我感觉总有“摸鱼”之嫌;在Calendar上把个人生活事项也列出来,让我觉得不够Professional。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自己也开始把接娃、参加家长会、看牙等等私人事项清楚地列在日程表上,和大家共享。每位同事公开可见的日程安排,就是公司提倡的“生活与工作平衡”的集中彰显。兼顾生活并不值得不好意思,只要不会影响工作进程及团队合作,都是被理解的。家庭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职场妈妈而言确实很友好。
虽然近年来完全在家办公的岗位在减少,但是Hybrid(在家办公及办公室办公混合)模式是澳洲职场目前最主流的安排。一般都有2~3天可以在家办公,节约通勤时间、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尽可能平衡。如上为澳洲最流行的求职网站Seek的招聘信息,可见Hybrid是很常见的工作模式。
但是主张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并不代表着澳洲职场可以躺平、任意摸鱼。相反,我的观察是,澳洲职场对工作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工作的效率还是质量,都并非我之前的刻板印象(慵懒、节奏慢、不靠谱)。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前提在于员工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对于手头工作有很强的ownership。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澳洲职场摸鱼会更难,混日子比国内更不容易,同事们对于工作都是非常上心,总体而言,工作热情普遍颇为高涨,能体会到同事们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真心热爱(而非仅仅迫于生活压力赚钱还贷),很少见到国内那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甚至看不到工作时间有人在刷手机,办公室里基本都是敲电脑、开会(甚至午餐也不会超过半小时,或者边吃饭边工作是司空见惯的;除了茶水间的Small Talk,平时办公室大家也都各自忙碌,并不会有闲聊扯家常的情况)。
这些是澳洲办公室常态。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很分明。只要是工作,就全情投入,毫不分心。
至少对于我所从事的行业而言,澳洲职场很看重员工以下几点,几乎是缺一不可的。当然,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要求不尽相同。
第一是专业度。Professionalism永远是第一位的要求。和我印象中的“土澳人很随性,不讲究,不靠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澳洲同事们对于专业度的追求。从一封邮件、一份文件、一份用于汇报的PPT、总结数据的Excel表格到每次会议的安排、项目的运行,都集中体现澳洲同事工作的细致和对专业程度的追求,有错别字这种低级错误是肯定不会存在的,澳洲同事们(均为英语母语者)也会利用公司的一些AI工具优化自己的邮件文字表达;也很少有开了会跟没开一样毫无成效的会议,每次会后都会有非常及时的会议记录和高效的follow-up事项、每个项目都会很周密地安排和执行、公司的各项流程也都设计较为合理并严格执行。某种程度上,专业化程度远远高于我在国内时任职的各家跨国企业(虽然这些跨国企业也是相应行业的Top级别的公司,也有自身优秀的全球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流程,但不乏混日子、对工作不上心也不细致的“摸鱼”同事,让人经常不得不感叹,到处都有“猪队友”及“这就是个草台班子”。反观土澳团队对于专业度的追求,让人印象深刻,让我感觉有所学习)。
第二是效率。也可能是因为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美资企业,我感觉到公司整体节奏非常快,项目的推进/工作的落实,都要比我之前在上海任职的公司(也不乏美企)高效很多;邮件的回复效率也非常高,通常都能感觉到“事事有回应”,而无需追着别人要回复,这也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澳洲人“慵懒、节奏慢”的印象。
之前在国内,经常能感觉到跨部门合作处处扯皮、人人推诿,大家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多项目、计划都是拖着拖着就不了了之;另外,国内职场有个通病,干活的人少,擅长表现的人却不少,我所在的每家公司都不乏干活很拖后腿,但很能“表演”的演技型选手,能把自己做的工作说到天花乱坠,说的好听是懂得Manage Up,说的不好听就是很会混日子。这在我目前所在的澳洲公司其实很少见。办公室政治、斗争当然也不可能没有,但整体而言,职场环境更为简单纯粹,精力更多聚焦在做事而不是推锅。更多的是一起想把事情做好的靠谱同事,所以,宝贵的时间用来真心做事而非互相扯皮,整体效率就上来了。因为我一直是个很讲究效率及进度的急性子,效率高又专注的工作环境,对我而言会更舒心。
在家办公,只要是办公时间,也会很紧凑,致力于工作时的效率,是澳洲职场的一个明显特点。绝无以前我认为的那种慢节奏或者懒散。
第三点是注重表达和观点的输出。 这点对于国内的职场当然也是通用的,多表达自己意见、擅长表达,肯定是职场的加分项。不过,在澳洲职场,这点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几乎是生存必备技能。除了干活,更重要的是在每场会议中多多贡献自己的想法。澳洲同事的表达欲都非常强,开会冷场是不存在的。倒不是说西方文化及教育环境使得澳洲同事们都偏外向,相反,我团队的大多数同事生活中都是偏安静的内向型人士,但是在每场会议中,一定会极为自信、毫不谦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积极提问。这点,对于非母语人士存在一定挑战。但是,走出舒适区,不要太在意自己英语是否足够完美,尽量在每次会议中大胆输出,确实是亚裔应该致力提高的能力。
所以,澳洲职场并非不卷,而是不同风格的一种卷,是一种可以更专注更纯粹的卷。平衡生活、享受假期,确实是大多数澳洲同事秉承的职场理念。但这绝对不代表在澳洲职场,就可以悠闲躺平。Work Hard Play Hard,是深深浸润在澳洲职场的精神。假期彻底放空与断联,从部门总监做起,鼓励员工享受假期;但平时工作日工作时间的拼命,也是从你不需要做那个永远用不完假期、放弃享受生活的拼命三郎,但是你必须专业、敬业、高效,不断精进与提升自己,才能获得信任与尊重。如果你是I人,你也不需在职场戴上“外向”面具,伪装成八面玲珑的样子,你可以做自己,无论是I人或者E人,总体而言澳洲职场都会去尊重、接受不同的性格和风格,但你必须在会议或者其他需要表达的场合积极发言、自信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在异国他乡的职场站稳脚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书香花香美食香,作者:Colafishlu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