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网络环境,连抖音这样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平台都要靠听来维系。曾经那五彩斑斓的视频画面,如今仿佛失去了吸引力,网民们仿佛陷入了一种倦怠的状态。他们不再热衷于观看精美的画面,而是更倾向于在忙碌中通过听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或许反映出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无暇驻足欣赏,也可能是视觉盛宴带来的新鲜感逐渐消退。这种对视觉的倦怠,让我们不禁思考,网络世界的未来究竟该如何在听觉与视觉之间找到平衡,以重新点燃网民们的热情。
到顶了吗?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最近在刷抖音时,在有些视频的左下角会出现“听抖音”的功能,点击进去之后,就进入到音频播放界面。
闭上眼睛,听视频。这样的功能,微信视频号其实更早前就上线了。当你在最小化短视频变浮窗时,就可以选择点击眼睛或者耳朵图标,来实现视频和音频的切换。
当中国最流行的两大短视频平台,都为用户提供了听视频的功能时,其实表明短视频的人均消费时长已经到了一个顶峰。
据权威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看,截至2024年底,中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28.7小时(同比提高了2.6个小时,显示上网时长还没有见顶),相当于每天有4个小时在上网,不过这份报告没有进一步披露网民用于短视频的停留时间。
好在另外一家同样权威的机构给出了答案,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称:截至 2024 年 12 月,短视频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 156 分钟,居所有互联网应用首位,同比增长 3.1%。
综合这两家机构的数据也证实了我前面提到的那个猜测,大家花在短视频上的时间也就两个半小时这么多了,毕竟人的体力精力有限。
最佳时长
人类的眼睛显然是有使用限度的。中国疾控中心就建议,成年人连续用眼(看屏幕)每40~60分钟应休息5到10分钟,每天总屏幕时间最好不超过4小时,尤其是非工作、非学习用途。
世界卫生组织虽然没有对短视频每日合理使用时长做出规定,但建议所有屏幕娱乐时间(含短视频、游戏、社交)成年人每日不超过2小时,青少年不超过1小时。估计很多人都超出了这个建议值。
华中师范大学在2021年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招募中学生来测试,按照每天刷短视频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分为四组,持续测试两周,结果发现,0.5小时组未见负面影响,但娱乐满足感较低;1小时组心理状态最稳定,幸福感最高;超过2小时组出现明显的注意力下降、焦虑、睡眠质量变差。
美国医学会出版JAMA Pediatrics杂志在2022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其中也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者跟踪2000名美国青少年,记录其短视频(TikTok、YouTube Shorts等)日均使用时长与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日均使用1小时以内,心理健康无显著负面影响,超过2小时,焦虑、抑郁、注意力障碍风险显著上升,结论是建议青少年每日短视频时长不超过1~1.5小时。
泾渭分明的视与听
当用户已经每天花了快三个小时刷短视频时,他们还有更多精力去听视频吗?把视频降维为音频的做法,其实是平台方在用户已经突破了视力极限的情况下,如何去进一步延长用户使用时长,提升平台粘性和广告变现空间。
“刷”视频强调的是视觉主导的短视频消费,用户需要盯着屏幕,快速滑动、浏览、选择内容。“听”视频则是音频化的延伸,用户可以在不看屏幕的情况下,继续消费内容,实现“解放双眼、解放双手”,类似于“听播客”“听书”。
相比视频,音频的用户和收入规模都要小得多,但用户黏性却不分伯仲。益普索中国与喜马拉雅公司联合发布的《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显示,超7成受访用户受访者每天收听播客在半小时以上,相当于至少刷60个短视频,浏览10篇公众号文章。
不过,抖音快手视频号其实很难吃掉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等播客的基本盘,他们在app内推出的音频功能,更多只是为视频用户提供一种音频选择,对此视频平台理应心知肚明。
调研机构QuestMobile 发布的《2023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认为,中国的短视频与音频平台用户重叠率约为25~35%,但日均使用时间超过1小时的深度用户重叠率降至10~15%。也就是说。
国内代表性播客平台小宇宙《2023播客听众调研》指出,其用户中45%会定期观看知识类短视频(如B站、抖音科普内容),但仅12%为短视频“深度依赖者”,但他们主要对知识类、泛文化类短视频感兴趣。
在美国,短视频和播客深度用户也是泾渭分明,调研机构尼尔森(Nielsen)发布的《2022年全球音频与视频消费报告》称,在美国,约65%的播客听众也使用YouTube、TikTok,但彼此重度用户重叠率低于20%。
主动与被动休闲相结合
无论短视频还是播客,用户日均停留时间都在经历一段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主要原因是用户的可支配时间和注意力有限,简单说,文化体力不是无穷的。
QuestMobile 2023年数据显示,抖音、快手等主流短视频App的日均使用时长在2022年后趋于稳定。小宇宙2022年度报告显示,核心用户日均收听时长约为60分钟,近两年变化不大。美国Edison Research 2023年报告:美国播客听众日均收听时长约为55分钟,近三年基本持平。
受限于时间、精力、认知负荷等多重因素,数字时代用户的“文化体力”是有限的,极光大数据2023年报告称,有超60%的受访者表示“每天刷短视频/听播客的时间已经到极限”,主要原因是“没有更多空闲时间”。尼尔森发布前述2022年报告也认为,美国用户在视频、音频、社交等内容平台的总时长已趋于饱和,“内容平台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对用户文化体力的争夺”。
对于打工人来说,相比阅读、深度学习,刷视频和听播客对大脑的认知负荷较低,更适合疲惫状态下的放松,特别是对于高压工作人群,碎片化的内容消费有助于“快速切换情绪”,实现短暂的心理休息。
不过,刷短视频、听播客、看电视剧、听音乐、泡澡、发呆都属于被动放松,虽然能带来即时愉悦,但如果成为唯一的放松方式,容易导致信息过载、情绪空虚等问题。相比之下,去户外跑步散步、打网球壁球、哪怕是冥想能显著降低压力激素水平,提升情绪和认知功能。
《国际环境研究公共卫生》杂志在2023年刊发的一篇文章《主动与被动休闲及心理健康:一项系统评价与元分析》发现,主动休闲(运动、冥想、社交)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远大于被动休闲,建议两者结合,但应优先保证主动放松的时间。
但是,当社畜们拖着沉重的肉身下班回到家,既无力主动放松、又懒得被动放松,那么该怎么办呢?ChatGPT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好的放松就是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做,哪怕只是发呆。躺着闭目养神,哪怕10分钟,也是一种很好的恢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波波夫同学,作者:波波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