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5 技术问世已有一段时间,然而,即便如此,我仍不建议你将 4 根 DDR5 内存插满。尽管 DDR5 带来了更高的性能和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但在一些系统中,过多的内存可能会导致兼容性问题或不稳定情况。不同的主板和处理器组合对内存的配置要求各异,插满 4 根 DDR5 可能超出了某些系统的承载能力,引发诸如开机故障、蓝屏死机等问题。而且,在日常使用中,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2 到 3 根 DDR5 内存通常已能满足日常办公、轻度游戏等需求,无需冒险去插满 4 根以追求不必要的高性能。
前几天,有朋友找到托尼我,说是最近给电脑升级了更大容量的DDR5内存,但是现在很容易卡在开机……
托尼寻思这不很明显是内存问题么,直接返厂就是了。可是朋友说售后表示内存没问题。
直到我亲自去看了眼朋友的电脑,才发现原来他的“升级”,不仅是换了更大容量的单根内存,而且把内存加到了4根。
售后说的确实也没错,这内存插两根时能正常开机。但是呢插四根就要降速,不降速的话干脆直接罢工了!
不是,以前我装机的时候,4根DDR4内存随便插满开机的呀,怎么到了DDR5就这么多毛病?
你们应该也知道,虽说DDR5是市面上最新的内存规格,但是现在距离首款DDR5发布也有4年之久了,按理说DDR5的很多技术问题应该都被解决了才对。
可你网上搜索“4根DDR5”相关内容的时候,很多网友都在吐槽插满4根DDR5内存后的各种问题。
比如这位网友,插了4根内存就很难进系统,偶尔进一次也马上黑屏……
还有这位网友,插满4根后玩游戏玩着玩着,直接重启了……可真够糟心的!
所以为啥DDR5内存插4根有这么多问题呢?要回答这个事情,我们得先知道为啥之前DDR4没这个问题……
实际上DDR4平台也会受到影响,只是没有DDR5这么严重。
比如一块双槽能跑到4200Mhz的主板,插满4根时,可能需要降到3600或者3200来使用。
而现在的DDR5内存,5200、5600Mhz都算低的了。有一些高频DDR5内存已经到8000Mhz以上,这可比DDR4时期高太多了!
而DDR5的高频率,则给到电脑的每个部件很大的压力。
我们都知道,内存把数据传递给CPU,是从内存开始,经过主板的电路,最终到达CPU的内存控制器。
这听起来像是一条高速公路,可是,如果高速公路的某一个位置出现故障,轻则堵车缓慢通行,重则完全堵死。
内存
就拿内存本身来说吧。
DDR5如此高的频率,对内存散热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以前频率不高时可以忽略内存的温度,但现在不得不重视起来。
甚至从DDR5开始,厂家在内存上放置了温度传感器,来让玩家了解到目前内存的温度状态。
与CPU不同,内存在上升到60℃~70℃后,便开始不稳定了。
而如今的DDR5,因为频率高,发热自然也高,导致其很容易冲上高温。这也是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内存条都安装了散热马甲的原因之一。
而插满4根后,发热量也理所当然翻了个倍。尤其是4根内存的紧密排列导致中间两根内存的散热条件显著恶化。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DDR5很难4根跑高频率的问题。
也难怪最近B站能见到一些“内存散热改装教程”,甚至有厂家开始专门做“内存散热模块”了。
如果差友们真的要插满4根内存的话,最好也给内存区域放一个风扇来辅助降温!
除了温度,高频也会带来信号强度问题。简单来说,频率越高信号越弱。
如果信号强度不够,轻则软件报错,重则直接蓝屏。
为了解决高频下的信号问题,工程师在新发布的CUDIMM内存上增加了一个新的组件:CKD时钟驱动器芯片。
这个芯片有点像高速路上的服务区,信号在“服务区”放松整备一会。
而芯片则对信号进行幅度和保真度的恢复。就可以满血再出发了。这样就达到了增强高频信号的目的。
这一设计不仅大幅提升了内存的极限频率,还提高了信号的稳定性。
但是由于增加了新的组件,导致想要完全发挥CUDIMM内存的性能,就只能更换支持CUDIMM的新处理器和主板。
托尼看着自己的老家伙,默默流下了泪水。
主板
然后就是主板了。大家都知道,CPU和内存之间是通过导线连接来进行通信的,作为“高速公路”中最长的部分,主板布线直接决定了高频信号的传输质量。
而DDR5内存,由于其高频的特性对主板布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插满4根内存时,这条“高速公路”的负载和复杂度会急剧上升,最终迫使内存降频以维持稳定。
目前多数主板的内存走线设计以Daisy Chain(菊花链)为主。
它的设计逻辑类似于“串联电路”,信号从CPU出发依次经过每一根内存插槽,形成链式连接。
菊花链设计在只插两根内存时,可以看作这根内存独享这条链路。这样能得到更纯净和完整的内存高频信号。
不过具体是插在A1和B1,还是插在A2和B2呢?这个还是有讲究的。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当内存插在A1时,信号会被A1到A2这段“残线”所影响。
对于高频信号来说,这些残线就像天线一样,对其他部分进行干扰。
而内存插在A2/B2时,内存到控制器之间是一条完整的线路,此时没有残线干扰。这也是厂商推荐内存优先插在2/4内存槽的原因。
但是,当插满4根时,每条菊花链所共享的这一段线路,信号干扰会更加严重,这样内存也就很难达到厂商宣传的频率。
不过,主板厂商也尝试通过更多层数的PCB(印制电路板)来解决信号干扰问题。
简单来说,PCB的层数越多,就可以给高速信号提供专用的层进行布线,从而保证更好的信号完整性。
就相当于给内存到CPU之间专门修了一条“高架桥”,内存信号就不用在“地面”和其他信号抢占车道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层数越多越好:随着层数的增加,其成本、设计复杂度和维修难度也大大增加。
在主流价位段,我们能买到的主板基本是4层、6层的PCB层数;8层已经是越级的程度了。而10层PCB,基本只有各家的旗舰主板才会用到。
处理器
通过主板线路,信号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进,终于到达了终点:内存控制器。
内存控制器是负责CPU与内存进行沟通的模块。为了保持正常通讯,内存控制器的频率需要和内存一致,才能正常运行。
差友可简单理解为跳绳:大家一起跳一起落才能不被绳子绊倒。
但是,如今内存控制器的速度拖后腿了,它远远跟不上内存的提升速度。
但凡内存“跳快一点”,内存控制器就要“扑街”了。
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一个跳绳的周期里,内存自己多跳几次,只要保证控制器跳的时候,内存也刚好跳就行。
这就需要保持内存频率是内存控制器的整数倍。
比如托尼现在用的这台电脑,点开CPU-Z,可以看到内存频率刚好是控制器频率的2倍,这就是所谓的“内存分频”。
而进入主板BIOS设置,我们能够看到这里的Gear模式。而Gear2代表了分频的倍数--2倍就是1:2了嘛!
但是,内存分频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拿木桶原理来解释,就很好理解了:你内存再快,我内存控制器还是慢的,那么整体的速度也不会快到哪儿去了。
而且消费级处理器的内存控制器通常只支持双通道模式。简单来说,这相当于给CPU配备了两条独立的高速通道来连接内存条。
理想情况下,每个通道对应一条内存是最优配置,对于内存控制器来说负载也刚刚好。
而如果插满四条内存,相当于一个内存控制器要同时伺候两条内存,其负载就大大提升了。
为了不让内存控制器“累趴下”,就只能选择让内存速度也降下来了。
说了这么多,托尼算是明白了,虽然厂商在主板和内存上都非常努力地进行优化,但恐怕短期内让4根DDR5内存都发挥厂商宣传的性能还是不太现实的。
托尼在这里可要提醒各位差友了,现阶段,如果对内存容量有需求的话,最好先买两根大容量的。毕竟以后还要加内存的话,糟心事恐怕不会少!
资料来源:
chiphell论坛
nga玩家社区
微星官方论坛
上一篇:特朗普:美国钢铁仍将由美国控制
下一篇:我在好莱坞做团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