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之后,地铁也要涨价了?
创始人
2025-05-25 07:21:56
0

近期有消息称,高铁之后,地铁也要涨价了。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着便捷与高效。然而,如今面临涨价的趋势,让许多乘客感到担忧。涨价可能会增加人们的出行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地铁通勤的上班族和学生来说,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但也有人认为,涨价可以促使地铁运营方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运营管理,以更好地满足乘客需求。无论如何,地铁涨价这一事件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以寻求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新一轮涨价潮来了。


日前,重庆发布轨道交通调价听证会公告,拟终结持续近20年的“2元时代”。


公告表示,票款收入与运营成本差距日益加大,需完善票价机制。


无独有偶,就在一个月前,昆明地铁刚刚完成调价;而在此前,广州地铁取消单月满15次六折优惠。


即使不涨价的,也在开源节流。有城市地铁提前半小时收车,列车班次间隔也被拉长。


不只是地铁,从高铁到自来水、煤气等公用事业,都已开启涨价通道。


去年6月,武广高铁、沪杭客专、沪昆客专、杭甬客专等4条高铁票价开涨,部分线路涨幅近20%。


过去几年来,包括深圳、成都、福州在内,全国已有130多个市县发布天然气价格调整通知。


从高铁到地铁、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涨价潮为何突然来了?


01


地铁为何纷纷涨价?


许多城市都在拼命建地铁,但地铁本身并不是一个赚钱生意。


没有财政补贴,9成以上地市难以自负盈亏。


当然,作为公用事业,地铁定价不能简单随行就市,诉诸财政补贴并非没有道理。


据图数室统计,各大城市地铁补贴总额超千亿,最高的北京多达248.5亿,郑州、深圳、成都、宁波、苏州、青岛等也超过70亿。



正准备调价的重庆、已经调价的昆明,2024年拿到的财政补贴分别为43.5亿元、23亿元。


所有财政都取之于民,既然补贴如此巨大,为何最后还要涨价?


原因在于,即使加上补贴,能做到持续盈利的地铁公司也不多。


数据显示,仅有12家地铁归母净利润超过了1亿元,部分地区陷入亏损。


换言之,如果没有财政补贴,仅靠票价收入和地铁物业收益,几乎所有城市都在亏损。



更大的问题是,在财政过紧日子的当下,加上房地产遭遇历史转折点,财政补贴没那么容易了。


过去,房地产一路高歌,部分地铁公司化身房企或综合运营商,即使不靠补贴,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但如今,不仅地产资产大打折扣,地铁与城市经营、卖地财政、物业开发之间的协同效应也将不复存在。


许多城市诉诸地铁大扩张,意在借助地铁经营新区,通过卖地而来的土地财政,反哺城市建设。


地铁公司也是如此。地铁不赚钱,但与地铁相关的TOD物业开发和运营,却是黄金时代最赚钱的生意之一。


如今,这一循环已被打破。


02


越来越多城市,支撑不起地铁的庞大开支了。


任何基建都是要花钱的,建设的成本数以百亿千亿计,而运营维护成本同样不菲。


没有庞大的客流作为支撑,或强大的财力进行兜底,最终只会陷入债务无底洞。


退一步讲,即使地铁票价不断上涨,如果客流强度依旧不足,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所谓客流强度,即单位公里每天的平均客流人次,既是地铁拥挤、繁荣程度的标志,也是地铁效益和可持续性的直观指标。


根据交通部数据,在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50多个城市里,以0.7万人次/公里日的运营标准来看,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3。



在所有城市中,只有9座城市客流强度超过1万人次/公里日:深圳、长沙、广州、上海、兰州、哈尔滨、北京、西安、成都。


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地铁客流强度不到0.5,而一些中小城市有轨电车的客流强度甚至不到0.1,最低的只有0.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很多,诸如线路单一,尚未串联成网,难以发挥网络效应;又如经营城市思维下,优先开发郊区,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不足,客流量过低。


但更多城市,则是人口不足带来的根本困局。


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尤其是庞大的城区人口作为支撑,就无法形成足够大的客流强度,纵使地铁价格翻倍也无济于事。


正因为这一点,国家已开始全面收紧地铁规划,不仅GDP、财政、人口成为三大硬性指标,客流强度、债务率更成为核心考量因素。



过去几年,没有任何新三四线城市地铁规划获批,就连一二线城市线路也大幅被“砍”,部分省会城市更因债务率而被拒之门外。


这是新的变局,地铁大扩张时代一去不复返。


03


房价不涨,什么都要涨了。


客观而言,无论水电煤气还是地铁、铁路价格,我们与国际相比都不算高。


公用事业价格的高低,与人均收入水平有关,也与经济发展模式和财政运转机制有关。


高增长时代,内有财政收入扩张,外有卖地收入回补,公用事业借助补贴就能维持相对较低价格。


彼时,一年几十亿的公交地铁补贴,相比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的卖地收入,可谓凤毛麟角。


但这一逻辑在当下已不适用,地方政府开始过紧日子,债务压力与日俱增,公用事业涨价是再简单不过的选择。


当然,在很多人看来,公用事业涨价还有一重考量,即带动通胀预期回暖。


过去一两年来,官方多次表态“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政策思路也从之前的“管高价转向管低价”。


水电煤气公交地铁等公用事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都有一定垄断效应,即使价格上涨,市民也没有多少替代选择。


因此,公用事业涨价具有较强的传导效应,能带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价格指数)的双双上行。


据天风证券测算,水电燃气价格上涨4%~8%,有望带动CPI上涨0.2~0.4个百分点,更将带动PPI同比上行0.5~1.0个百分点。


一房落,万物升。无论出于成本考虑,还是财政压力计,抑或打破通缩循环,公用事业涨价潮,或将避无可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