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之后,地铁也要涨价了?
创始人
2025-05-25 07:21:56
0

近期有消息称,高铁之后,地铁也要涨价了。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着便捷与高效。然而,如今面临涨价的趋势,让许多乘客感到担忧。涨价可能会增加人们的出行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地铁通勤的上班族和学生来说,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但也有人认为,涨价可以促使地铁运营方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运营管理,以更好地满足乘客需求。无论如何,地铁涨价这一事件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以寻求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新一轮涨价潮来了。


日前,重庆发布轨道交通调价听证会公告,拟终结持续近20年的“2元时代”。


公告表示,票款收入与运营成本差距日益加大,需完善票价机制。


无独有偶,就在一个月前,昆明地铁刚刚完成调价;而在此前,广州地铁取消单月满15次六折优惠。


即使不涨价的,也在开源节流。有城市地铁提前半小时收车,列车班次间隔也被拉长。


不只是地铁,从高铁到自来水、煤气等公用事业,都已开启涨价通道。


去年6月,武广高铁、沪杭客专、沪昆客专、杭甬客专等4条高铁票价开涨,部分线路涨幅近20%。


过去几年来,包括深圳、成都、福州在内,全国已有130多个市县发布天然气价格调整通知。


从高铁到地铁、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涨价潮为何突然来了?


01


地铁为何纷纷涨价?


许多城市都在拼命建地铁,但地铁本身并不是一个赚钱生意。


没有财政补贴,9成以上地市难以自负盈亏。


当然,作为公用事业,地铁定价不能简单随行就市,诉诸财政补贴并非没有道理。


据图数室统计,各大城市地铁补贴总额超千亿,最高的北京多达248.5亿,郑州、深圳、成都、宁波、苏州、青岛等也超过70亿。



正准备调价的重庆、已经调价的昆明,2024年拿到的财政补贴分别为43.5亿元、23亿元。


所有财政都取之于民,既然补贴如此巨大,为何最后还要涨价?


原因在于,即使加上补贴,能做到持续盈利的地铁公司也不多。


数据显示,仅有12家地铁归母净利润超过了1亿元,部分地区陷入亏损。


换言之,如果没有财政补贴,仅靠票价收入和地铁物业收益,几乎所有城市都在亏损。



更大的问题是,在财政过紧日子的当下,加上房地产遭遇历史转折点,财政补贴没那么容易了。


过去,房地产一路高歌,部分地铁公司化身房企或综合运营商,即使不靠补贴,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但如今,不仅地产资产大打折扣,地铁与城市经营、卖地财政、物业开发之间的协同效应也将不复存在。


许多城市诉诸地铁大扩张,意在借助地铁经营新区,通过卖地而来的土地财政,反哺城市建设。


地铁公司也是如此。地铁不赚钱,但与地铁相关的TOD物业开发和运营,却是黄金时代最赚钱的生意之一。


如今,这一循环已被打破。


02


越来越多城市,支撑不起地铁的庞大开支了。


任何基建都是要花钱的,建设的成本数以百亿千亿计,而运营维护成本同样不菲。


没有庞大的客流作为支撑,或强大的财力进行兜底,最终只会陷入债务无底洞。


退一步讲,即使地铁票价不断上涨,如果客流强度依旧不足,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所谓客流强度,即单位公里每天的平均客流人次,既是地铁拥挤、繁荣程度的标志,也是地铁效益和可持续性的直观指标。


根据交通部数据,在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50多个城市里,以0.7万人次/公里日的运营标准来看,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3。



在所有城市中,只有9座城市客流强度超过1万人次/公里日:深圳、长沙、广州、上海、兰州、哈尔滨、北京、西安、成都。


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地铁客流强度不到0.5,而一些中小城市有轨电车的客流强度甚至不到0.1,最低的只有0.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很多,诸如线路单一,尚未串联成网,难以发挥网络效应;又如经营城市思维下,优先开发郊区,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不足,客流量过低。


但更多城市,则是人口不足带来的根本困局。


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尤其是庞大的城区人口作为支撑,就无法形成足够大的客流强度,纵使地铁价格翻倍也无济于事。


正因为这一点,国家已开始全面收紧地铁规划,不仅GDP、财政、人口成为三大硬性指标,客流强度、债务率更成为核心考量因素。



过去几年,没有任何新三四线城市地铁规划获批,就连一二线城市线路也大幅被“砍”,部分省会城市更因债务率而被拒之门外。


这是新的变局,地铁大扩张时代一去不复返。


03


房价不涨,什么都要涨了。


客观而言,无论水电煤气还是地铁、铁路价格,我们与国际相比都不算高。


公用事业价格的高低,与人均收入水平有关,也与经济发展模式和财政运转机制有关。


高增长时代,内有财政收入扩张,外有卖地收入回补,公用事业借助补贴就能维持相对较低价格。


彼时,一年几十亿的公交地铁补贴,相比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的卖地收入,可谓凤毛麟角。


但这一逻辑在当下已不适用,地方政府开始过紧日子,债务压力与日俱增,公用事业涨价是再简单不过的选择。


当然,在很多人看来,公用事业涨价还有一重考量,即带动通胀预期回暖。


过去一两年来,官方多次表态“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政策思路也从之前的“管高价转向管低价”。


水电煤气公交地铁等公用事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都有一定垄断效应,即使价格上涨,市民也没有多少替代选择。


因此,公用事业涨价具有较强的传导效应,能带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价格指数)的双双上行。


据天风证券测算,水电燃气价格上涨4%~8%,有望带动CPI上涨0.2~0.4个百分点,更将带动PPI同比上行0.5~1.0个百分点。


一房落,万物升。无论出于成本考虑,还是财政压力计,抑或打破通缩循环,公用事业涨价潮,或将避无可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对于“4.5天制工作日”,我投... 对于“4.5 天制工作日”,我毅然投下“反对”的坚定一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下,工作效率的提升...
5A景区为什么干不过商场小火车... 5A 景区往往以其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独特魅力吸引游客,然而却干不过商场小火车。一方面,商场小火车作...
外部冲击下中国经济何以稳如磐石 外部冲击下中国经济何以稳如磐石 4月,当外部冲击持续加码,全球经济波动加剧时,中国4月经济数据却交出...
马斯克宣布回归→ 当地时间5月24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文称,由于X、xAI 和特斯拉正处于关键技术发布期,下周...
吃了冰箱里的瑞士卷,老人发烧不... 2024 年 12 月,一位网友表示家里老人(67岁)吃了一块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未过期的瑞士卷之后,...
低成本高质量的乡村医疗,何以可... 在乡村,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何以可能?首先,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医疗,专家可在线为乡村患者诊断,节...
突发大利空!全球股市全线杀跌,... 周二我提示大家题材炒作过热了,小微盘股面临退潮风险,昨天成飞集成跌停、中毅达一度天地板。昨天还只是龙...
原创 若... 如果时间能倒退,我一定不会那么轻易,买下那套房子。 那是我人生第一套房,掏空积蓄、加上贷款,总共投进...
福州医生提醒:这种病菌要小心! 福州的一位医生郑重提醒大家,有一种病菌需要格外小心。这种病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避雷、打卡和疗愈,如何毁掉你的... 避雷、打卡和疗愈,看似能为旅行增添色彩,实则可能毁掉你的旅行。避雷让你时刻保持警惕,错过那些意外的惊...
揭露间谍的N副面孔 国家安全无小事,境外间谍可能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利用各种身份伪装和话术陷阱,精心编织骗局,从事各类危害...
第78届戛纳电影节闭幕,中国导...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4日晚在法国南部城市戛纳闭幕,中国导演毕赣因执导《狂野时代》获得戛纳电影节特...
夏日榕城刮起“夜跑风” 夏日榕城,悄然刮起了一股“夜跑风”。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榕城的大街小巷便活跃起来。人们纷纷换上轻便的...
马斯克宣布回归7x24小时工作... 马斯克近日宣布回归 7x24 小时的工作状态,展现出其对事业的极致投入。他不仅将工作时间大幅提升,还...
“618”大促启幕 三大亮点引...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经济参考报》5月23日刊发记者王文博采写的文章《“618”大促启幕 三大亮...
面馆,中年男人的精神码头 在繁华的街道尽头,有一家不起眼的面馆。那是中年男人的精神码头,每天这里都承载着他的喜怒哀乐。走进面馆...
福州大规模开展垃圾分类志愿宣传... 福州积极开展大规模垃圾分类志愿宣传活动。志愿者们身着统一服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穿梭。他们走进社区,挨...
2025年之后:中国企业如何幸... 在 2025 年之后,中国企业要幸福起来,需多方面发力。首先,应注重创新,以技术革新引领市场,提升企...
鼓楼法院聘任11名“合适成年人... 鼓楼法院近期作出了一项重要举措,聘任了 11 名“合适成年人”。这些“合适成年人”将在未成年人司法案...
汇正财经:攻守兼备,优质龙头已... 2024 年啤酒量价承压,但韧性仍显。 1)啤酒龙头利润率仍在提升,但盈利增速边际放缓。量价拆分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