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有条件的爱”是否为真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一方面看,有条件的爱似乎并非纯粹的真爱。当爱附带各种条件,如对方必须符合特定行为、成就或特质时,爱就变得不那么纯粹,可能会让被爱的一方感到压抑和不安,仿佛爱不是基于对方本身,而是基于对方的表现。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有条件的爱也可能蕴含着真爱。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能会设定一些学习、品德等方面的条件,这其实是希望孩子能更好地成长,本质上仍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所以,不能简单地判定“有条件的爱”就一定不是真爱,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王婧(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头图来自:AI生成
常有人说“有条件的爱就不是真爱”,但或许不是这样。
爱的“条件”在关系中,有时候仅仅意味着人际关系的“边界”。两个相爱的人走近彼此时,发生接触的不仅仅是爱意,也有彼此的成长烙印。这些烙印让每个人发展出独特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这些都没有什么对错,只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
一、相爱等于“相融”吗?
在热恋时期,人们常常期待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性体验。期待自己的所有都能够被伴侣接受、认同;期待彼此的思想和感受可以高度同频。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将婴儿0-6个月的发展阶段命名为“绝对依赖期”,在这个阶段,比较健康的家庭会给予婴儿绝对的关注,尽可能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
这个阶段,或许是人的一生中,最接近这种“融合感”的时候了。似乎我的所有想法,不用言说就可以被理解和满足。这样的关系中,不存在矛盾和冲突,只有一种被全然肯定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发生的条件,也建立在“成年人和婴儿之间巨大的认知”,以及“父母对婴儿的绝对向下兼容”的基础之上。
对成年人来说,也许相爱不代表“相融”。当一段关系走向深入,伴侣们常常会越来越发现两人的不同,渐渐开始触及到对方的边界。
而在亲密关系中沟通两个人边界的能力,往往决定了爱的走向。
二、我该如何跨越“爱的条件”拥抱你?
想要处理一段“有条件”的爱,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去处理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它考验着伴侣双方倾听对方的想法、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勇敢地去面对它,尝试通过倾听和表达,促进对双方的理解,或许能让关系更进一步。而总是习惯用“不接受就是不够爱”来掩盖冲突,回避沟通,也许只会让矛盾在一次次搁置中走向最后沉默的爆发。
在爱里,“条件”并不是“被爱的门槛”。
并不是如果我不接受你的某个部分,我就不够爱你;而是这些“条件”帮助我明白你的边界,尊重你有自己的选择。或许我并不赞同,但我也不会因此贬低你,指责你。我能够明白,我们之间的不同是源于差异,而不是好坏。
跨越彼此的“条件”走向“越来越爱”的,不会是委曲求全、妥协、退让和相互质问到底够不够爱。
而是对彼此的好奇(我想知道你的边界是什么,愿意倾听你的想法)、尊重(或许我不能完全认同,但也不会因此贬低你)、理解(我明白你的边界源于你的经历,理解你的“情有可原”),关心和支持(尽管想法不同,但我愿意支持你的感受,关心你的状态)。
祝亲密关系中的你们,都能超越爱的“条件”,走向越来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