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销售具备诸多技巧。首先,要善于倾听客户需求,通过耐心聆听准确把握客户痛点与期望,为后续推荐产品或服务提供精准方向。其次,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清晰、生动地表达产品优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客户理解,避免专业术语造成隔阂。再者,要懂得建立信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客户,让客户感受到自己的诚意与专业,从而愿意与自己合作。同时,善于观察客户反应,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以提高销售成功率。总之,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是好销售的关键。
五一回老家,高中同学带了一个新朋友来吃烧烤。这位朋友是卖保时捷的,据说曾经当过门店的销冠。
我问他:这种销售有什么技巧?
一杯啤酒破冰,他说“运气”。
两杯啤酒寒暄,他说“财运占9成”。
三杯啤酒干下肚,他说“FAB有时挺管用”。
一回想,前段时间与爆品创匠的朱老师交流时,我也看到了FAB法则。
很普通又很实用的一个模型,现学现卖,今天聊一聊。
Feature(特点):产品本身的属性(材质、功能、设计等,客观事实)。
比如我看到一款防晒乳,就表示添加了氧化锌和二氧化钛两种防晒剂。
Advantage(优势):特点带来的独特优势(对比竞品,突出 “为什么更好”)。
氧化锌和二氧化钛有什么优势?其实他们是物理防晒成分,无需等待成膜,直接反射紫外线。
丁香医生的原话是:二氧化钛主要负责阻隔中波紫外线(UVB),氧化锌则主要反射长波紫外线(UVA),两种对皮肤伤害最大的紫外线都能一网打尽。
Benefit(利益):优势为用户带来的具体价值(解决痛点、满足需求,尤其是情感或场景化的收益)。
实际上,FAB法则的核心是从产品思维转向用户思维,通过“特点→优势→利益”的逻辑链,把产品卖点转化为用户能感知的价值(买点)。
FAB是卖点与买点的翻译器。当然,这里也有一个进阶公式:FAB + E。
Evidence (证据)。 其实是考虑“特点+优势+利益+信任背书”,这样能够增强说服力。
还记得2019年前后,前老板逼着我们看关键明老师的《爆款文案》。
当时就提到了FAB,他说,月薪三千与月薪三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会不会用FAB。
FAB+E是一个很系统性工程,不是说知道这几点就能写出好文案。文案极为考验动笔的人对用户的洞察和行业思考。
交流时,朱老师给我举过一个例子,婴儿的辅食米粉。
为了凸显健康,很多品牌的米粉都会在包装上写0添加,或者在社媒投放中放大健康等关键词。
这没错,但“健康”一词似乎太宽泛。后来通过线上用户在社交媒体的交流来看,他们更关心的是宝宝吃了会不会过敏。
低敏,可能比0添加更合适。
所有的文案都需要具体情景具体思考,没有固定的模板。但对于入门级别的新手而言,我有几点可以分享的tips。
一、特点重在聚焦
先罗列产品的特点,再做减法聚焦,最后贴记忆标签。
特点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特点会给用户造成信息过载。就像我之前收到一张名片,印了满满10多行他的title,根本看不过来。
10个特点不如一个超级符号。
前不久我去走访一个餐饮公司,他们家的招牌是排骨。在提炼特点时,他们之前是将创新菜、融合菜,或者加了茶香。
后来经过了解,我觉得他们有一个特点尤为不错:每头猪只取最中间的两根肋骨。
其实,我在帮助品牌做提炼特点时,常会先去问4个问题:
第一,这个特点是否人无我有?
比如我之前看一个肉夹馍店,他们选的是带皮前腿肉,其他的几乎都是不带皮的,为什么带皮?因为吃起来口感会更弹。
他们在制馍的时候只用猪大油,行业基本就是起酥油。有什么不一样?对方解释说起酥油里有氢化植物油……懂的都懂了。
第二,这个特点我女儿是不是听得明白?
依旧是我走访的这两个餐饮公司,存在同一个问题,肉从哪儿来,我作为消费者听不明白。
肉夹馍品牌的肉是前腿2号肉,而另一家排骨招牌店的其他菜品,用了前腿1号肉。
那么1号肉和2号肉又是什么肉?我听不明白。
一般而来说,我写的内容会给我老婆看一遍,讲给我小孩听一听。他们不明白,大概率也有很多消费者不明白。
后来,我帮品牌把前腿2号肉的位置属性淡化,而是强调每头220斤的猪身上,只取7.5公斤精选前腿肉。
凸显稀缺性。
第三,能否和用户痛点场景强关联?
重庆一个GMV长期位居全城TOP5的商场——光环,就经常在餐饮门店前立一些招牌,比如“最佳亲子餐厅”。
带着两三岁的小宝宝逛街,最难的就是在外吃饭找不到合适的。需要安静、有餐椅、餐食不辣且健康……这个商场一个招牌就解决了。
第四,有没有行业未曾向消费者传达的共识?
这是提防知识诅咒,以至于很多值得传播的行业特点、品类特点未能被消费者了解到——这样一来,谁先说出来谁就获利。
最经典的是喜力滋啤酒的营销:
当年,业绩下滑的喜力滋找到著名的广告大师霍普金斯。霍普金斯在啤酒工厂转了一圈之后,惊喜地发现:这里的每个玻璃瓶都会经过4次高温杀毒。
他问喜力滋的高管:“为什么不把这件事告诉消费者?”
高管回答:“因为每家啤酒厂都会经过4次高温杀毒,这没什么特别的。”
霍普金斯说:“是不是每家啤酒厂都这样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都不知道。”
于是,霍普金斯通过“每个酒瓶都经过4次高温消毒”,成功让喜力滋从市场第5跃居到市场第1的位置。
二、优势在于比较
优劣本身是一种比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似乎一种优势。
总结来看,你要凸显的优势,其实是与竞品或者传统方案的比较,其中冗余的部分就是优势。
一般而言,我们需要在输出优势时综合竞品和传统方案,并且加上场景和数据,更能凸显碾压优势。
拿筋膜枪来看:
普通按摩师按10分钟收费200元,还找不到穴位;
xxx 筋膜枪3200转/min高扭矩电机(F),比普通筋膜枪动力强30%(A),3分钟精准放松斜方肌,相当于请了个随身按摩大师(B)。
三、利益最好直击灵魂
利益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挖,尽可能一步步戳中用户隐性需求、深层需求。
一般而言:
(1)基础利益:解决显性问题
比如上文提及的筋膜枪,就能缓解肌肉酸痛。
(2)场景利益:代入具体场景
比如健身后用筋膜枪10分钟放松,第二天爬山腿不酸。
(3)情感利益:触发身份认同
每天用10分钟精致护理,是30+女性给自己的仪式感。
四、证据旨在降低决策成本
E是验证产品价值的关键环节,需通过数据、认证、案例等客观事实强化 FAB的可信度。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E都是很苍白的,特别是一些小主播在直播间大吼“好用,真的好用”。为什么李佳琦说“好用”,就管用?
后者其实是IP背书,并不是“好用”背书。从我自己出发,我常用的4类证据:
第一是权威背书。
我4月份才去走访的一家线下护肤品牌,在冷启动期由于品牌知名度不够,用户对一些上脸的产品不敢用。
怎么办?他们找到了国内权威的研究机构以及一款知名品牌做联名,店员对用户介绍时会说这是xx品牌的、xx研究院出品的。
信任感就出来了。
第二是事实证明。
所有的传播,消费者都会认为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为打破这种嫌疑,我们可以向消费者展示可验证的客观事实。
第三是用户证言。
这个很容易理解,精选用户好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足够细节地体现 “身份 + 场景 + 效果” 。把它当做一个公式去套,例如玻尿酸原液证言:“30 岁宝妈连续使用 28 天,法令纹淡化明显,同事以为我做了医美”。
第四是承诺保证。
证据如果不从可信度的事实出发,还可以通过明确承诺消除用户对损失的恐惧。
这里面主要有3大承诺:
效果承诺:免费试用,满意再付款。
服务承诺:3年包换终身保修。
价格承诺:全网最低价,买贵退差价。
当然,我们也会在整体的风格设计上,特别是图片场景上去体现信任状。比如我们在看到一些食品广告里,总是家人和小孩一起再次,就凸显了健康。
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以及用户可感知的细节,比xxx认证更有效。
五,别忘了行动指令
最后要推消费者一把,给出购买指导,比如热销款、同款等,甚至直接半强迫式的行动指令,“宝子们给我冲!”
总结来看,FAB+E 的底层,是对人性需求的洞察。写文案之前,设身处地站在用户的位置去用一用产品,去思考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鸟消费Talk,作者:黄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