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经历了“皖南事变”的新四军在盐城开始了重建工作。
新四军的重建过程中,尽管总兵力变化不大——重建前为8.8万人,重建后约为9万人,但其编制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原本的6个支队调整为7个师。与此同时,新四军的军部也完成了从旧有领导班子到新班子的交接。
重建之前,新四军的军部人员经过南京和延安的批准,具体安排如下:军长是著名的北伐名将叶挺,副军长为坚持过三年游击战的项英,实际履行政委职责;参谋长是粤军的名将张云逸,副参谋长则是出自桂系的长征干部周子昆;政治部主任由黄埔四期的袁国平担任,副主任则是闽西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邓子恢。
新四军刚成立时,军力较弱,仅有4个支队,共约1.08万人,支队主官分别为: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和罗炳辉,主要活动在苏南茅山地区;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活动于苏皖边界;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驻扎在皖南地区;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活动于鄂豫皖边界地区。
新四军的初期编制中,4支队有3个团,其余三个支队各有2个团。1939年6月,因高敬亭被错杀,4支队也因此分裂,留下了7团和9团保留4支队的番号,而8团则扩编为新四军的5支队,最终由1支队副司令员罗炳辉担任司令员。1940年2月,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更名为6支队。此时正值顽军制造摩擦的高潮,安徽的李品仙命令第92军进攻淮北地区,企图与89军合作压制张云逸的部队。
为了支援新四军,延安和八路军总部先后派遣刘震、黄克诚前往路西,与6支队组成了八路军第4纵队。随着形势变化,黄克诚带领主力进入路东地区,刘震则留在路西地区,继续为6支队提供支援。
进入1940年下半年,陈毅与粟裕先后发起黄桥与曹甸战斗,成功打击了韩德勤的部队。然而,由于内部叛徒耿蕴斋、吴信容与刘子仁的投敌,路西形势急转直下,导致彭雪枫的第4纵队遭遇了低潮。在此背景下,顾祝同与上官云相在安徽泾县发动了皖南事变。
在重建后的新四军7个师中,从战绩和授衔来看,哪个师更为出色呢?在皖南事变后,1支队司令员陈毅代军长,刘书记任政委,原3、5支队司令员张云逸担任副军长。此时,新四军1师的表现可谓是最为耀眼的。粟裕领导下的1师,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的实力,尤其是在卫岗伏击战和黄桥决战中,均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除了粟裕出色的指挥,1师的政治工作也同样出色。政委刘炎的政工水平相当高,而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在解放战争期间提出的“即俘、即补、即战”政策,也为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1师的主力部队来自新四军的1支队和2支队,堪称新四军的老牌劲旅。3个旅长叶飞、王必成和陶勇无论是在抗战还是解放战争中,均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
在粟裕的领导下,1师不仅战斗力强,还因其所处的苏北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1师提供了广阔的作战平台。就连新四军的政委少奇同志也在总结报告中称赞1师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其在抗战期间的功劳最大,战果最多。
在新四军7个重建后的师中,“老新四军”仅有1、2、6、7师。除了1师,2师的实力也相当不容小觑,尽管相比粟裕的1师,2师的战斗力略显逊色。2师由原4支队发展而来,主力指挥官张云逸的指挥能力虽不及粟裕,但其曾是鄂豫皖地区的创始人之一,具有较强的作战经验。
虽然2师的作战水平不如1师,但其在淮南、皖东地区的抗击作战表现也并不逊色,尤其是在遭遇李品仙围攻时,依然表现出了坚韧的战斗力。
重建后的6师和7师尽管同样隶属于“老新四军”,但由于人数较少、战斗力不强,整体实力较为薄弱。6师的师长谭震林虽然经验丰富,但其部队仅有2个旅,战斗力较弱。而7师的编成,更多的是保留了一个师的番号,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作战价值。
在新四军的编制中,3师以其强大的战斗力排名第二。原本属于八路军的344旅和冀鲁豫军区的部队,经过改编后加入新四军,发展为3师。3师的师长黄克诚曾任八路军344旅政委,并且在抗战后期表现出了极为出色的领导才能。3师的参谋长彭雄和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均为出色的干部,为3师的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新四军4师的实力也不容小觑。4师源自八路军第四纵队,师长彭雪枫在指挥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他非常重视文化工作,并独创了“雪枫刀”这一杀手锏。4师的部队曾在新四军中声势赫赫,彭雪枫对骑兵团的建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四军的5师,由李先念领导,曾在武汉地区孤军奋战,虽然缺乏顶级指挥官,但在抗战胜利后的地盘最大,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