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昨天,在延庆当地的一家自媒体上,看到了住总·山澜赋的宣传。
现在的自媒体传播,对于项目价值的阐释已突破简单直白的赞美范式,而是通过建筑美学、生活理念、城市文脉等文化叙事构建项目内涵。
无法评价这种现象,存在即合理。
这种对于项目的价值重构既源于改善型客群对精神共鸣的需求升级,亦映射出行业突破产品同质化的突围路径——当物理空间的价值边际效益递减,文化赋能成为一个破局方向。
这样的文化叙事模式是时空维度的持续拓展,从建筑美学到生活方式,从城市文脉到圈层营造,从南北朝到唐宋,从国内到国外,丝毫没有边界和时间的限制。
但是,过犹不及,一来本质未变,二来也实在考验自媒体人的知识储备。
这种趋势不知起始于哪个开发商,但在业内已经蔚然成风。
相比较,一些注重当地生活信息分享的自媒体“恰饭”就容易得多,其传播仍保留着原生态——只负责发布,不负责任何润色。
住总·山澜赋就是以楼书的式样在当地自媒体上出现的。
其核心宣传点有两个,一是热销——延庆TOP1,二是好房子。
前者是常规营销话术,所有的项目都称自己热销,似乎全北京的房子都不够卖了,
数据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好房子则是硬性规定,呼应住建部标准体系建设的行业趋势。
贰
今天,环环又在一家自媒体上看到了住总·山澜赋的宣传。虽然比昨天那篇的基调温和了点,但不多,仍旧是硬广。
价值叙事既在云端起舞,亦在土地扎根。
有人吃鱼翅,有人吃粉丝,环环觉得都是正常现象,关键看彼时刺身所处的真实环境。
环环又去搜了下关于住总地产的新闻,结果有点意外。
大多的国央企都很注重传播,不仅通过产品线矩阵塑造专业形象,而且大肆强调"国之重器"的责任担当。
明明是在表达谦抑性,但又好像在秀血统。
某头部央企仅全年项目动态在百度资讯页面就有几十页之多,再加上战略合作、社会责任等集团名牌的输出,更是汗牛充栋。
其长度如果以超市购物小票做个类比,相当于搬空了超市。
相比较,住总地产简直是个“异类”。
打开百度资讯页,住总地产的消息不过区区5页。
这成功地激发了环环的好奇心,搜索微信公众号文章,关于住总地产的相对也并不多。而且,大多数文章还都是“自产自销”,出自住总地产旗下的各个项目。
国祥誉的宣传模式与山澜赋差不多,同样选择地方性自媒体,宣传核心为密云TOP1,宣传方式仍旧是硬广。
在行业深度调整周期中,房企传播策略本应呈现多元生态,正如消费市场存在价值分层,高端改善与刚性需求客群本可各取所需。
对住总的这种偏好性我们不做评价。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一方面,住总地产在北京的保障房建设领域耕耘多年,在商品房领域,特别是偏改善产品方面,不仅产品力没有同步跟上,而且品牌形象也未能同步更新,传播仍以功能诉求为主,缺乏情感共鸣与价值主张的深度输出。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住总地产的拿地范围大多在北京的远郊区,2024年新增土储中远郊占比更是高达83%。
譬如上文中提到的山澜赋与国祥誉。
远郊项目高度依赖分销渠道,其对地缘性客户而言是刚需、第一居所,而对市区是养老、第二居所。产品的特性对营销的要求很高,既要铺面,又要纵深。所以,当年的碧桂园才有了全民营销的需求,也才有了碧桂园凤凰通的诞生。
在这种情况下,属地关系权重>品牌溢价权重,不知道这是不是住总地产没有更新传播方式的理由?
叁
住总地产去年的成绩单并不完美。
营收从2023年43.15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39.10亿元,净利润则从2023年的2.94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1.66亿元。
从2022到2024年,住总地产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77.61%、75.62%和 83.41%,资产负债率持续攀高。
对于掌舵人刘连福而言,肩负的不仅是战略重构及资金压力,还有迫切需要焕新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