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迹不论心,杀人不诛心”,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强调我们应关注行为的实际表现,而非内心的动机。就如一位医生,即使他内心可能有过些许犹豫,但只要他凭借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其行为就是值得称赞的。而“杀人不诛心”,则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去揣测和追究他人行为背后的恶意动机,因为有时候表面的行为可能只是一时的冲动或误解,给人一个机会去纠正和改过,远比一味地指责和惩罚更为重要。这一理念有助于我们以更宽容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一
当年,ofo崩盘的时候,有一家还蛮有名的科技媒体,写了一篇稿子。
这篇稿子很长——所以被不少人认为这就叫深度调查了——用采访了不少基层员工的方式,去复盘ofo为什么会垮。这些员工大致的归因都是高层瞎搞,决策混乱,明知有坑,还要如何如何。
如果用结果倒推,决策肯定是错了。但你要说这些错误都是当时是个人都看得出来的,未免就太轻巧了。
这篇文章有着一种强烈的破鼓万人捶的味道,我个人相当不以为然。它的关键问题在于,找不到了解决策过程的核心关节人员愿意交流,所以复出来的盘,极其笼统。这个被称为新闻采访的突破能力。突破不了怎么办?那就别出稿。
长归长,全是落井下石式的情绪。
我在我服务的基金工作群里转发了这篇文章,在历数了文章问题后,我加了这么一句话:我们要善待创业者,创业太不容易了。
二
很多年前(都本世纪初了),我从一位年长者那里听到这样一个说法。
柳传志把在中国做企业,比喻成母鸡孵蛋。他说,正常孵鸡蛋的温度是35度的话,这里孵蛋的温度则是37~38度——大意如此吧。
柳传志这是在感慨中国做一家企业的不易。当然话语还是客气的,毕竟只高了两三度。到底情况如何,我想不装外宾的人都应该知道。
所以,中国现时快速通过了一部《民营经济促进法》。为什么要推出这样一部位阶顶级的法律,懂得大概也都应该懂的吧。
我当时听到的这个说法,其实理解不深刻。这些年混了一阵子创投圈后,感触实在太深。
三
外部环境姑且放一放不谈,就聊一下内部。
我基金的合伙人曾经就资本主义和我做过一些讨论。
总体而言,资本主义可以看到四个阶段:资源驱动型、管理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和金融驱动型。
资源驱动型,时间跨度最长,也就是我们大部分人中学时都会学到的一个概念:原始资本主义,它体现在全球资源的掠夺上,也就是所谓列强用殖民地的方式瓜分全球。
但掠夺总有到掠夺不下去的时候,战争也打了两场,伤亡无数。文明社会对国家主权越来越注重,也不是资本家想怎么掠夺就可以怎么掠夺了。
管理驱动型登场,也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利用管理效率的提高,获得更大的产出。这个阶段其实在战后是最明显,时间跨度大约在半个世纪左右。
然后迎来了技术驱动型,技术提高效率的路径,比管理提高效率的路径更强。它的标志是电脑的诞生,当然随着基于电脑的互联网,彻底打开了信息时代的大门。创始人本位(大部分都是技术人才)的企业开始出现。
随着技术驱动型的互联网企业开始,金融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前置,大有一种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的味道:风险投资风起云涌。
所以,阶段是有四个,虽然时间线上肯定有重叠,但一步一步走过来,节奏大体不会错。
中国互联网企业呢?除了第一种驱动一般不会涉及,后面三个驱动是三线并举的。
这造成了一些混乱,你会发现那些开口VC闭口IPO的企业里,管理混乱并不罕见。
这是他们的实情。
四
早些年,我对互联网企业或者企业家,确实也不大客气。
我曾经把马云比喻过曹操,这不算什么正面的比喻。
我也痛骂过陈彤,痛骂到我后来再看这篇文章,觉得陈彤告我一个名誉权官司他稳赢。
但这些年,也许是年纪大了,火气变小了。但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民营企业的不易——毕竟自己创过业,也深度介入过一些创业,也见过太多的企业灰飞烟灭——我总觉得,极尽激烈文字去批判一家民企,实在没啥意思。
激扬文字,粪土商人,当时还是觉得这就叫骨,这就叫胆。但我自己个人觉得我当年那种所谓的骨,所谓的胆,不过是幼稚二字。
这不是说互联网企业做错了事,就不能批评。当然能批评,也需要批评。
但有一条线,至少我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论迹不论心,杀人不诛心。
五
有朋友说,我也在道德上批评小米。
我还真没有。
我的意思是:不管你心里怎么想,您得演,您得做出这个姿态来。这不是道德,这叫专业,这是公众形象的专业范畴问题。
我深感商业里谈道德是一件挺无聊的事。要么合法合规,要么就是刑法上的所谓“生意”。难道我们要求给企业家们来一个“商风商德”么?
所以我确实从来不用“伟大的企业”或者“伟大的企业家”这种词。伟大二字,和他们没啥关系。我既不会高看他们一眼,也不会拼命要求他们在道德上如何如何。
以前有个词,叫不是蠢就是坏。我也曾经用过。
我现在只会判断,这个做法很蠢,但除非我有足够的扎实的论心证据,我不会这么判断:这个做法很坏。
六
有天晚上,一位做PR的朋友,和我聊起小米最近的各种事件各种操作。
我说了一句:我所有的论述前提,都是假设雷军不是一个坏人。
我从来没见过他,也和他毫无来往,我为什么不能“疑罪从无”呢?
其它CEO,大致如此。
在我批评雷军和小米的文章下,一位关注了我十余年的老财新留下了这样的评论:
我虽然吃不准她意思是我在卖人情,还是说我有人情味,但文章其实没啥火药味。一个老媒体人,是看得懂的。
七
最后叠个甲:这只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旁人论迹也好论心也好,上价值也好,道德批判也好,是旁人的自由。何予我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扯氮集,作者:魏武挥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