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喜欢对着老外疯狂道歉,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在一些文化中,对外人表现出谦卑和歉意被视为一种礼貌,这可能导致我们过度道歉。比如在欧美文化中,礼貌用语使用频繁,道歉也较为常见,我们容易受到这种氛围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我们担心自己的行为给老外带来不适或误解,所以频繁道歉以表达善意和尊重。然而,这种过度道歉有时可能会让我们失去自信和自我,也可能被误解为缺乏自信或能力不足。我们应该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秋日么么茶,作者:作者:秋日么么茶,原文标题:《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对着老外疯狂道歉?》,题图来自:AI生成
一
4月底去车展,在一个展台上,刚好看到一个老外过来向工作人员问询,被问的小姑娘肉眼可见的紧张,短短一分钟,说了3个sorry。
其实我能感觉到,她的英语并不差,只是面对老外,突然间气势就矮了一截,仿佛不sorry一下对方就听不懂。
而老外呢,一脸微笑,眉眼间满是鼓励,好像潜台词是,别着急,慢慢说,你可以的!
坦白说,我并没有因为老外的“善意”而感动,反而觉得这个画面很荒诞:我们总在为自己的不够完美道歉,却忘记了这里本是我们的主场。
这绝不是我在小题大做,上纲上线。看上去只是我们在用非母语表达时的小习惯,几个sorry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我们内心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自己和对方地位不对等的事实。
交流是双向的。当老外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我们的sorry时,并没有人反过来质问一句:为什么没有老外因为说不好普通话而说上一句“对不起”?
二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打开国门以后,英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塑造成了“现代性”的通行证。
无数年轻人跟着《follow me》苦学,把英语视作阶层跃升的阶梯。结果多年过去,这种历史记忆反而演化成了双重困境:既渴望通过英语证明“国际化”,又在潜意识里将其等同于文化臣服。
臣服的一大表现就是,即便六级都过了,仍会产生“口语考试综合征”:心跳加速、语法强迫症、完美主义焦虑。
稍微说错一个词,赶紧说sorry,渴望得到原谅。
我当然不是在搞民粹。
我甚至不赞成现在英语课时的缩减,我只是发现了一个英语学习的副作用:
当我们学了太多年英语后,真正和老外实战时,潜意识里却把每个老外都当成了考官。
那些年我们在听力磁带里反复打磨的“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终究成了困住交流真谛的语言牢笼。
三
这种焦虑在文化心理层面呈现出更复杂的样态。
当金发碧眼的游客在西安回民街憋出句“好吃”,周围立刻响起掌声和“你真棒”的夸赞;而中国青年用英语介绍故宫时,却在为某个时态错误懊恼整晚。
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集体无意识中的自我矮化——我们默认老外只要触碰中文门槛就值得嘉奖,却用专业译员的标准审判自己。
就像总担心客人吃不饱的主人,不断往对方碗里夹菜,自己却捧着碗躲在厨房。
前不久小红书蜂拥而至的老外,随便说个啥都能引来一众围观,顺带着疯狂涨粉。
当然随着中美对账,可以向他们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但我还是忍不住感叹,老外不仅在公交地铁上轻易被搭讪,到了线上随便发个照片交个猫税就能收获好几百个赞,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都不一定得到的,在他们那里却如此轻松?
这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语言本应是双向奔赴的桥梁,而我们总在单方面铺设钢板。
说人话就是,咱们是不是有点过于上赶着了?
四
在成都宽窄巷子的茶馆里,我遇到过一位特殊的德国茶客。他坚持用四川话点单:“老板儿,掺碗三花。”当周围人惊讶于他地道的发音时,他指着墙上“入乡随俗”的书法说:“我在中国生活,学中文就像你们学用筷子,没什么特别的。”
这种平常心恰恰是我们最稀缺的珍宝。
事实上,2023年汉语水平考试(HSK)海外报考人数突破300万,TikTok上#学中文挑战 话题播放量达57亿次。当世界正在重新发现中文的魅力,我们是否还需要用伦敦音或纽约腔来证明自己?
可惜的是,在我们的传统叙事中,个体语言能力总是被异化为国家形象的晴雨表。
本来是日常的交流,却被告知“千万别在外宾面前丢中国人的脸”,本来应该自豪地介绍中国文化,脑袋里却总在纠结第三人称单数是否准确,本来应该是老外过来学习新技术,结果我们在不停地说着sorry。
与此同时,老外却能坦然地在客场享受一切,想学中文当然加分,不想学,照样说着英语走四方。
五
在这个层面,我倒更钦佩那些戴着红袖箍的老头老太太,他们配合手势和手机翻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谈笑风生。
这种“不完美”的对话反而缔造了真正的平等——既然双方都在使用非母语,那么结巴、错误都成了可爱的尝试,而非需要道歉的缺陷。
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不把语言当作考试而是当作礼物,交流才能真正通向理解。
不要再为Chinglish而自卑,毕竟“long time no see”已经进入了权威词典。下次当你想为不够流利的英语说“Sorry”时,请记住:
那位说着“你好”的外国朋友,或许正在为只会这个词而偷偷惭愧。真正的相遇,始于我们放下对“正确”的执念,在磕磕绊绊中触摸彼此的温度。
总之保持平常心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老外想用中文表达,却张口结舌,紧张地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微笑着等待,用眼神鼓励他:慢慢说,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秋日么么茶,作者:作者:秋日么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