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的风吹回了 A 股,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曾经在消费领域崭露头角的企业,如今再度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新消费概念涵盖了诸多领域,如电商、新零售、健康消费等,它们以创新的模式和理念满足着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下一步,随着新消费趋势的持续深化,相关企业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新消费领域的规范和引导,保障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让新消费的风吹得更稳、更持久。
尽管A股的消费股被港股新消费的狂热有所带动,但在涨幅上仍然不可同日而语,后者仍然一骑绝尘。
不知A股是否又要反思,为什么最优质的新消费资产又流到了离岸市场?红黄绿灯的指导和对硬科技的执着追求,带来的都是实打实的科技资产吗?
以上新消费指数由我们遴选的12只深入年轻人的港股构成(见下),上图和A股申万不同消费类目指数做直接对比。
概括而言,这些港股新消费包括了典型的商场一楼和负一楼门户店,也是商场里人气最旺、人流最大的区域 + 玩、听、看三杰:玩的(网易)、听的(腾讯音乐)+电影演唱会(阿里影业,大麦的母公司)。其中演唱会的火爆在2月份文章里就有特别提及。美国诞生了演唱会发行、售票+场馆运营一体化的巨头 Live Nation Entertainment(LYV),一个300多亿美金,利润近10亿美金的巨头。中国还有巨大的空间。
茅台前董事长说,不是年轻人不喝茅台,只不过是年龄还没到。
我不太认同。
茅台作为社交货币,增速放缓几乎是必然的。社交货币循环起来重要的是投入产出,获得回报。当灌的晕乎乎、面红耳赤、轮桌敬酒并不能带来升职加薪,也带不来更多订单时,货币就在迅速贬值。
这个贬值也许对整个经济体来说并非坏事。
年轻人有自己的新消费。
将港股这波新消费股和A股上申万各消费类目的营收增速按季度做对比,趋势很明显。家用电器、游戏是少数同比增速持续走高的领域,前者受益于国补。酒店餐饮、零售持续下行,食品饮料、白酒、旅游虽然保持正增长,但增速不断下滑。电影则靠春节档迎来一波反弹,此前一直萎缩。相比之下,最右边的港股新消费的增速非常稳定。
新消费的崛起必然以挤压老消费为宿命,因为年轻人要和“老登”区隔。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新消费也会变老,品牌有生命周期,但在猜测周期长度、赶顶高度的路上,大家都希望抓住崛起的那段。
Nike、Lululemon、甚至可口可乐,都有跨过巅峰老化的那一天。
今天新消费再次崛起让人唏嘘,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记忆里依然有单店估值1个亿的咖啡连锁。
距离上次“新”消费的鼎盛时间,一晃已过去四年。岁月蹉跎,多少消费投资人已离场,留在牌桌的则迎来第二春。
蜂巧、XVC、琮碧秋实等在这一波坚守中获利丰厚。但更多的已经悄然解散。
世界再次均值回归。二级市场疯狂地回来翻找新消费。但对于一级市场来说,2021年新消费的估值泡沫是很多人挥之不去的噩梦,也是很多美元基金账上的最大败笔。
今天这次新消费的崛起和当年还一样吗?
很显然,时过境迁,尽管有着同样的表象,背后中国的经济、人口结构,消费者心态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但这依然是一次合理的价值回归,因为消费是永恒的主题。
我自己过去的文章其实经常聊消费,我从来不对消费悲观,但无法忽视的是消费的分层。
345线城市比12线城市好,背后是12线城市的零售价格总是含有较高的地租成本,既体现在商家的刚性成本上,也体现在享受了房价红利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溢价。在经济繁荣期。大家嘻嘻哈哈也就接受了。毕竟这点溢价在资产的升值预期面前不算什么。但一旦到了下行期,1、2线遭遇的通缩力量也更强。
上海就是最典型的地方。用预制菜、网红景点、千篇一律的噱头来引诱人们打卡。用同质化的复制粘贴填满人们,尤其是打工人百无聊赖的业余生活,并把地租溢价转移给消费者。
商场Mall作为城市综合体开发的特殊产物,一度像黑洞一般虹吸街头商业,企图把人流抓在手里。但最后却因招商的同质化让人变得厌倦、排斥,最终不能让人逛得开心、不能让人驻足流连的商场都迎来惨烈出清。
后疫情时代,人们想要的只是杀死时间,并不想杀死已经孱弱的钱包。
所以我一直认为排队不一定是坏事。人们有时候喜欢排队,在等待的过程中给自己一个驻足、聊天、融入集体的理由。
因此有沪币比其他地方更不值钱的说法。当大家再也不为溢价买单时,沪币自然开始反弹。
通缩也有自己的区域相对论。345线城市Mall的虹吸效应本身就没有12线夸张。没有冲上云霄的过程,也就不用承受跌落的失重。
2021年很多新消费聚集在新中式糕点、奢侈品、精致的牛肉拉面、更具创意的奶茶、本身就贵的咖啡这些消费升级上。
如今大家集体降价,回归事情本来的面貌。要不就是泡泡玛特这样的差异化产品,能让人驻足。
当年轻人放弃买房的时候,那存下的一大笔预期支出中,只要拿出凤毛麟角,就能让自己过得更开心,怎么想都是个合算的事情。
不知道二级的风什么时候吹回一级市场。
希望看到的是一级市场也能逐渐回归理性,意识到能赚钱,赚大钱,能规模化扩张的项目才是好的商业模式,投资价值不应因红黄绿灯而湮灭。
过去几年,由于红绿灯的引导、资本市场退出的问题。大家一窝蜂地去看硬科技,把那些尚在襁褓之间的未萌芽的科技估值抬到极高的水平上。
今天在硬科技领域仍然常常碰到营收500万,估值抬到五亿之上的项目,且不乏追捧。可惜VC就是一个由边际出价最高者定价的市场。然而制造业和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硬科技通常处于行业上游的上游,或是高度垂直细分,否则,如果泛用性很强,产生效益很大,大概率已经在今天被大型企业所掌握或重点投入。
但很多VC仍然愿意为这些想象中的未来和小概率支付极高的溢价,毕竟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国资出资方,对技术有着天然偏好。具体原因在上篇已经讲过——中国企业往往处于持续投入的循环而无法给予股东现金回报,循环中,最受益的是享受技术外部性和产能扩张、增值税、土地升值的政府。而非投资人。
有时候在想,VC应该注册为非盈利组织。
那这个趋势什么时候会发生转变呢?一正一反都有财富效应的时候。
反的,是当硬科技也迟迟跑不出规模利润、也不被资本市场所接受的时候。即使交易所开了大大的绿灯,但是营收规模和利润迟迟过不了门槛。
我们今天去看美国,欧洲的市场大部分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很多时候都有着鲜明的估值天花板。规模很难再成长,除非通过并购横向整合。
A股很多的制造业企业市值到了30亿,确实已经到了天花板。因为它就是一个细分的、小的、永远强敌环伺,又要不断投入的制造业企业。只不过有微盘股效应持续提供流动性。
正的,是消费又重新有了财富效应。这几个月我们终于在港股上看到了迹象。只不过中国资本市场习惯一把梭哈到终点,希望这个过程别太快自我赶顶。
全世界VC这么执着于投资制造业扩张(很多时候甚至不是黑科技、硬科技)大概也就中国。大家对网络效应、规模效应、轻资产这些经济铁律的关注,在指挥棒下通通变了形。尽管作为国民我们每个人都很受益,但作为投资人,有时候非常想为我们这些非盈利人士颁奖。
只不过长期来看赚钱才是硬道理,才有持续性。消费是有规模效应而且亘古不变的主题。放弃了消费,就是跟商业为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作者:CB
上一篇:网红方脸猴“大壮”突发疾病离世
下一篇:美股三大指数均创一个月来最大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