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睡的家长,躲进“反游”里
创始人
2025-05-21 17:42:21
0

在家庭的角落里,常常能看到那样一幅奇特的景象。那看似熟睡的家长,其实是躲进了“反游”的世界里。他们看似平静的面庞下,内心或许正沉浸在另一个维度的思考中。就像鱼儿逆游而上,他们在这看似安稳的睡眠背后,悄悄探索着那些被日常琐事掩盖的思绪。那微微起伏的呼吸,仿佛是他们在这“反游”之境中偶尔的换气,而紧闭的双眼,更是守护着那片只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找寻着片刻的宁静与自我。


当你发现,孩子玩游戏,会作何选择?


这个再寻常不过的问题,在今天似乎成为了一面亲子关系的“照妖镜”。


许多家长,从小接触网络,了解网络环境。他们中不少人也是游戏玩家,也更为明白如何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娱乐习惯。甚至,他们中许多人能够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建立更为紧密的亲子关系。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少部分陷入极端偏执的家长:游戏在他们看来,就是毒品。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黑神话:悟空》,也不例外。


他们把“玩物丧志”奉为圭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玩游戏,有人棍棒相加,打到孩子大呼救命;有人听信算命先生的言语,扒掉家里的老宅;甚至不少人会将孩子送进臭名昭著、充斥着电击体罚的 “戒网瘾学校”。


讽刺的是,这些极端手段似乎总是适得其反。


孩子们不仅没有远离游戏,反而和家人关系决裂;他们也没有成为家长眼中的“乖孩子”,甚至不少人,因为破碎的家庭,走向了极端。


无力之下,歇斯底里的家长们索性将症结归咎于游戏。他们认定,“只要没有游戏,家庭就不会出问题”。


在今天看来,这些家长的行为颇为魔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却有着大量的拥趸。这些家长,走到了一起,成立“反游联盟”。


他们发短视频抗议,去闹市区高喊 “打倒游戏”,试图用“清算”游戏的方式,去拯救那些看起来是被游戏影响,实际上早已矛盾重重的亲子关系。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魔幻的反游行为艺术


长年在外工作的肖莉,在女儿13岁的时候,接到了一通老家打来的电话。


电话中,父母向肖莉抱怨,孩子一直玩手机,不爱学习。在青春期这个阶段,父母年纪大了已经管不了了。而肖莉,每年回老家和孩子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平时联系基本只靠手机。


万一考试考砸了怎么办?常年在外的肖莉想到即将到来的中考,当即决定辞职回老家。然而正是这个决定,让肖莉和女儿的关系,彻底走向了深渊。


回去之后的肖莉立刻启动了“陪读模式”。但和一般家长不一样的是,肖莉的陪读更像是对女儿一种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


为了时刻“监控”孩子在家的行为,她拆掉了家里所有的门锁,以便自己可以随时看到女儿有没有偷用手机玩游戏。


为了女儿能“好好呆在家里,不出去结交朋友”,肖莉还抓女儿去理发店剃板寸、给女儿穿中性衣服,那样“孩子看上去丑了,就不会有其他心思”。


这样粗暴的行为并没有让女儿“断游”,反而像一只大手,把女儿推得更远。在关键的中考前夕,肖莉偶然发现,女儿用朋友的手机偷偷登录游戏账号。


这让肖莉觉得“失控”,她决定“找人帮忙”。


不顾家人反对,肖莉决然地把女儿送去了“戒网瘾”学校,结果女儿从学校回来后离家出走。丈夫再也无法忍受肖莉的极端做法,直接提出了离婚。


家庭关系的彻底破裂,并没有让肖莉醒悟,“既然在家学不好,不如送去其他地方好好管教,我做这些不都是为了她好吗?”


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无论时间还是精力都扑在了孩子身上,到头来丈夫不理解,孩子也不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肖莉上网发现了“答案”。


她看到有家长慷慨激昂地说,打倒游戏,关闭游戏公司,“保护我们的孩子”,这话一下子“击中”了肖莉的心,恍然间,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找到了——原来一切都是游戏的错。


犹如找到了病根一样,肖莉也不厌其烦地向身边的家长控诉游戏,但在周围人眼中,肖莉甚至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女儿都不认她这个妈了,她还想去教其他人怎么做好父母”。


无法在身边的人身上获得认同,肖莉便将愤懑寄托在了网络上。她和这些有相似经历的家长一起,加入了一个名为“反对网络游戏家长联盟”的团体,他们主要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大量制作和发布反游视频,计划从源头上“消灭游戏”。


图 | 地板哥的短视频主页


“地板哥”就是这个组织的领头人。


“地板哥”曾经和儿子的关系非常“融洽”。因为自己只读过小学一年级,不会拼音,所以让儿子教自己打字。儿子把地板哥领到了网吧,两人共同玩一台电脑。甚至,他还和儿子一起玩游戏,但因为不想充钱,就没再碰了。


因为在外工作,“地板哥”与孩子的沟通不多。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古板的父亲,理由是,自己爱好时尚,戴项链、打耳钉,隔一个礼拜就去一次理发店,喜欢的发型是“公鸡头”。


和多数家长一样,“地板哥”也希望孩子能够有个好前程,让自己“有面子”。但在大儿子17岁因为爱玩游戏辍学之后,他觉得儿子“没救了”,不顾孩子的反对,强制送他去学汽车美容。


然而,大儿子的事刚“解决”完,小儿子却给他带来了更大的麻烦。他被警方告知,小儿子撬了别人的车,偷了香烟和钱,好在因为是未成年人,小儿子并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然而,两个月之后,小儿子再犯。


“地板哥”无法理解,那个曾经跟自己说“爸爸、爸爸,等我大了给你养老”的小儿子,怎么变成了这样。因为两个儿子都玩游戏,地板哥就和肖莉一样,对游戏发起了疯狂的攻击。


从他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内容来看,他对游戏的憎恶和肖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账号中充斥着让人瞠目咋舌的“行为艺术”:


带着工友挥拳呐喊、穿上印有反游戏标语的红色T恤走上街头,挥着小旗高喊“网络游戏,谋财害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用最原始的方式向数字世界宣战。因为自己的发型“看起来不够正能量”,为了反游,“地板哥”还把卷发拉直了。


更为荒诞的是,他的女儿才三四岁,实际上还不到能理解游戏概念的年龄,却频繁出现在父亲的视频里,“控诉”游戏的危害。


镜头前,孩子稚嫩的脸上写满懵懂,机械地举着小拳头,鹦鹉学舌般重复着父亲的口号,复述着那些远超她理解能力的激烈言辞。


当地板哥对着镜头质问游戏时,幼童条件反射般地回答着预设的答案,全然不知自己正被当作一场闹剧的道具。


地板哥所在的群里还有300多个家长,他们大多经历相似,群内的家长每天分享的内容,大多是倾诉自己的家庭故事,最后大家一起指责游戏。此外,他们也会积极地给各种反游视频“做数据”,点赞、转发、评论。


图 | 反游联盟的群聊截图(图片来源:公众号极昼工作室)


群里另一个“灵魂人物”叫安徽玲,她也是这个群的创建者之一。


现实生活中,安徽玲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贸市场摊贩,在市场一角里做着普通营生,但在群里她摇身一变成了“反游英雄”。


为了反对游戏,她甚至把反网游倡议书打印下来拿到菜市场各个摊位征集签名,教群里的家长们如何剪辑和制作反游视频,甚至准备好文案和视频素材手把手教大家。这些视频被发布后,又吸引着新的家长源源不断地加入组织。


每个反游的家长都同时在多个反游群内游走,除了参与线下的游行,有的家长甚至拉起横幅,放着孩子在家里不管,骑行大半个中国做反游宣传。


比如郑立书,儿子沉迷游戏,不愿意去上学后,郑立书打了孩子一顿,强迫孩子上学,还冲到学校去教育儿子。他甚至尝试过烧香拜佛,并在“算命先生”的建议下拆掉了“风水不好”的老房子,重新修了一座新房子。


当反游家长不约而同地选择短视频撕喊之时,嗅到流量商机的人们纷纷闻利而动。


有人自封“反游联盟掌门人”,通过短视频引流、直播带货牟利,甚至建立付费社群,入群条件赫然写着“要有奉献精神”和“具备一定经济实力”。


在流量经济的裹挟下,各路别有用心的营销号不断放大家长的焦虑,有的让家长买课,有的推销家长带孩子参加训练营,戒网瘾机构也混迹其中,炮制多条“游戏危害有多大”的内容,吸引家长把孩子送来 “矫正”。


这也造成了一种诡谲的魔幻循环:反游联盟中不乏家长吃过反游的亏,比如地板哥、郑立书都因为把孩子送进戒网瘾学校,导致亲子关系彻底决裂。


如今这些家庭教育失败者,却选择走上反游道路,让更多的家长,重蹈覆辙。


一株正在裂变的社会病毒


深入到各大反游群内,你会发现大多家长背后的故事是类似的。


在上海一家亲子关系咨询机构工作的心理分析师杨琴指出,“我接触到的大部分反游父母,实际上是惧怕承认自己家庭教育失败的”。


自己明明很用力管孩子,但就是管不了,那就必然是游戏的问题,关掉游戏公司就好了。这个乍一听可笑的逻辑,的确成了反游家长的共同选择。


杨琴提供了典型的反游家长画像:他们或因为工作原因,或因为个人性格原因,平日很少和孩子交流。孩子在青春期叛逆、厌学、逃课,便粗暴地认为“爱玩游戏,就是学坏了”,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都供他吃喝了,还要怎么样?”


这种观念,也是造成两代人亲情割裂的根源:生长于00、10年代的孩子,渴望平等,渴望被尊重。而浸淫于传统教育价值观下的家长们,仍然遵循的是“父父子子”的道德框架。


在深圳工作的社工徐媛则指出,家长们的这种判断,往往误导家长认为只要24小时监督、物理控制,就可以让孩子服从自己的管教。


实际上,家长和孩子更需要的是真正坐下来进行一次深入内里的沟通——反游组织的行为却关上了这扇大门。


家长们在群里分享的最多的是彼此的“受害经历”,颇有一点“比惨大会”的样子。


“儿子玩游戏,前几天我打他,他去自杀,我哭一下午把他按在床上才把刀要回来!”


“我儿41,除了上班其他都在游戏里过,好不容易成家,又生了个游戏孙子。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紧接着,一股仇恨的情绪便蔓延开来,“游戏毒瘤必须铲除!” “是游戏不让我们的孩子考上大学!”


在亲子关系中感受到无力的家长们,一边具象化“网络游戏”这个敌人获得心理安慰;一边通过“反对游戏”来强化自己的行为的合理性、掩盖亲子关系中的矛盾。


“事实上孩子沉迷游戏只是亲子矛盾的展现,如果亲子之间的沟通矛盾不解决,未来两代人的冲突会在交友、择业、婚恋等等方面,一次次重演。”


徐媛表示,当家长们在群内被反复认可、接纳后,他们更不会好好听一下孩子的想法,也更不愿意去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彻底成为一个“装睡的人”了。


这也让原本有希望恢复正常的亲子关系深陷泥淖。浙江某家庭原本亲子关系融洽,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课余时间适度玩游戏放松身心。


然而,家长在受到反游群体极端观念的影响后,认为游戏是 “精神毒品”,强行没收孩子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禁止其接触任何游戏。


过度限制不仅没有让孩子将更多精力投入学习,反而激起了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偷偷玩游戏,成绩一落千丈,与父母的对抗也日益激烈,家庭矛盾不断升级。


类似的案例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反游群体的极端观念让许多家长陷入焦虑,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孩子游戏问题,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破裂。


为了影响更多的人,反游组织相互抱团,企图在社会层面上煽动大众情绪,甚至有从游戏蔓延到其他领域的极端讨论,这些躁动不安的情绪隐藏着潜在的危机。


“不少反游父母到后期,已经不是单纯反对游戏,而是在满足自己的表达欲了”,徐媛提到,她曾见过一位著名的“反游先锋”,因为在网络上高喊“反游”而获得诸多“拥护”,不少家长给他留言“你是我们的英雄”“为你点赞”… 


这种被肯定甚至被簇拥的感觉,让他变本加厉,在各个场合肆意宣泄反游情绪。


比如地板哥,他的视频早已从反对孩子沉迷游戏,逐步变为“拯救中国孩子”,如果有人表示不认可,他会在评论里回复“你的良心坏了”。


图 | 地板哥的评论区里,充满了 “游戏害了多少孩子”“一定要关闭网络游戏”的声援


小学尚未毕业的地板哥虽然天天喊着爱国,但他或许还不知道,也并不在意,当下游戏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国务院明确将大力发展游戏出海。


反游家长的魔幻行为更多体现在极端的情绪宣泄,仿佛呼喊的声音更大一些,组织的家长更多一些,游行时的眼泪更动情一些,就可以掩盖住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缺失的责任,可以掩盖住家庭教育的失败……


他们宁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和反对游戏,激化矛盾,收获认可与掌声;也不愿意回头反思自己,解决家庭和孩子的问题,缓解冲突。


这种行为很难说是“蠢”还是“坏”,亦或“又蠢又坏”。


在网络上宣泄完情绪,关掉手机,家长们依然要面对孩子紧闭的房门。徐媛说,父母们越强迫孩子不玩游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就越“叛逆”,越会选择那些愿意接纳自己的游戏或者其他娱乐方式。


“极端而负面的情绪在组织内被吸纳、被放大,愈演愈烈”,杨琴做了个比喻,就好比一株正在裂变的病毒,很难想象这些极端情绪下的成年人汇聚到一起还可能做出怎样的举动。


“最应该改变的是父母”


“反对游戏存在,解决不了反游家长遇到的亲子困境”,杨琴说。


杨琴所在的亲子关系咨询领域,有一个潜规则:一旦一个家庭里,亲子关系紧张,首先应该改变的是父母,因为孩子可能是这个家里“病”得最轻的。


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 “反游家长”。


“很多‘反游’家长自身都沉迷短视频、麻将等娱乐活动。他们自己无法摆脱‘沉迷’、陷入平庸后,便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待孩子能不沉迷,走出与自己不同的人生道路。”


杨琴表示,自己在做辅导时,就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父母:自己会熬夜刷短视频,却希望孩子爱学习。


比如杨琴曾接待过一位将女儿送进“戒游戏学校”的家长,通过对家长的生活习惯进行分析后,杨琴发现这位母亲本身就沉迷刷短视频,甚至孩子常常半夜被她刷视频的声音吵醒。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摆脱沉迷,比成人自制力更低的孩子怎么能做到自觉不玩游戏?”因此每当有家长询问如何去教育爱玩游戏的孩子时,杨琴都会建议“家长自己先做到改变,再谈改变孩子”。


这种改变不仅包括家长戒掉沉迷碎片化娱乐,还意味着调整亲子沟通方式:从 “一言堂” 式的家长,转变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榜样。


“此外我们关注孩子沉迷游戏时,不应该先关注游戏,而是关注‘沉迷’的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孩子为什么沉迷、愿意听他们的心声”,徐媛解释道。


在做社工的几年间,她见过许多父母口中“沉迷游戏”的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沉迷的原因并不相同、“解药”自然也不相同。


徐媛遇到过一个父母眼中“无可救药”的孩子,据父母描述,“孩子一拿到手机就六亲不认,平时也不理人”。然而,当徐媛与孩子聊起学校生活时,他立刻神采奕奕地分享校园趣事,全程未碰手机。直到徐媛准备离开,孩子才依依不舍地说,因为父母工作忙碌,从来没有人这么认真听自己说话”。


还有一个父母口中“迷上游戏后学坏”的11岁孩子,也让徐媛印象深刻。孩子父母来做公益咨询时,泣不成声,提到说夫妻二人在深圳吃了很多苦、省吃俭用,这才把孩子从教育资源落后的四川乡村老家带来深圳,却不想孩子刚来一个月“好的没学会、却爱上了游戏”,每天都哭闹着要玩,还在与父亲争执时说出 “我又没求你生我” 这样伤人的话。


深入交流后,徐媛才了解到,孩子初到深圳时,因口音和转校生身份难以融入集体。当他发现和新同学玩同一款游戏,并且凭借游戏技术交到朋友后,便将游戏当作融入新生活的社交工具。


游戏成了这个孩子打开社交之门的钥匙,他并不是真的沉迷游戏,而是在找认同。


如何对待孩子玩游戏,是许多家长必答的一份试卷:理性的家长选择反思与沟通,可能是孩子学习生活不顺心,也可能是家长自己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游戏不是洪水猛兽,家长要做的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而反游家长则选择了撕掉这份试卷,同时,也亲手撕裂了亲子关系的纽带,彻底走向孩子的对立面。


他们或许永远都无法明白:这样不是爱,只是一种自我满足。


(文中肖莉、地板哥、安徽玲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作者:常宁宁,编辑:卓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潘展乐获得全国游泳冠军赛男子1... 在全国游泳冠军赛的赛场上,潘展乐犹如一道闪电,以惊人的速度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实力,最终荣获男子 100...
刚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福州... 刚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那一道道闪电如同银蛇般在空中舞动,雷声滚滚,仿佛要将天空炸裂。骤雨如注,打...
东北第一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当属辽宁。辽宁凭借其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积极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各...
马斯克前助理,“薅老板羊毛”身... 多年来,艾莉莎·巴特菲尔德 (Elissa Butterfield)用尽浑身解数满足埃隆·马斯克 (...
凯德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在该行于纽约举行的年度投资者日上发出警告,指出...
美国亚马逊平台各州买家税费政策... 在美国经营亚马逊商店的跨境电商企业必须了解各州的销售税政策,因为美国各州的税收制度差异较大。本文将重...
多家银行为何调整存款利率?怎么... 央视网消息:5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同步下降10个基点,分别降至3...
中国人的生意经,从酒桌搬到茶桌 在中国,生意经曾长期在酒桌间流转,觥筹交错间达成交易。然而,如今这一模式悄然发生转变,酒桌文化逐渐被...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八部门联合发... 近期,八部门联合发文大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这一举措意义重大,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小微企业的成长之路。...
福州高新区液晶显示屏及电容式触... 福州高新区的液晶显示屏及电容式触摸屏生产制造基地项目 3 号楼正呈现出蓬勃的建设态势。在各方的努力下...
今年已有22位演艺界名人逝世 今年演艺界的消息令人痛心,已有 22 位名人相继离世。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闪耀着光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
优秀!福州高新区17家企业入选... 福州高新区喜讯连连!近日,17 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名单,这无疑是高新区企业发展的一大里程碑。这些企业...
用大白话,讲讲鸿蒙电脑对国产替... 鸿蒙电脑对国产替代意义重大呀!以前我们用的电脑系统大多是国外的,这就存在安全隐患,人家随时能卡脖子。...
存钱不如存茅台?林园现身茅台欢... 此前,因登记参会人数超过原定会议召开地点会场容量,贵州茅台已计划将股东大会现场会议召开地点调整至茅台...
存款利率破1,消费贷涉违规“暗... 在监管指导要求消费贷利率不低于3%且执行尚不足两月之际,有市场消息传出:个别消费贷产品利率使用优惠券...
5月21日一心堂(002727... 证券之星消息,沪深交易所2025年5月21日公布的交易公开信息显示,一心堂(002727)因连续三个...
中国大唐集团拟发行500亿元小... 【大河财立方消息】5月21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获上交所受...
真碾压Sora了,谷歌Veo ... 谷歌 Veo 3 着实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首次实现了音画同步,这一突破堪称惊艳。在视频播放领域,音画...
2块钱的地铁票价撑不住了 在如今的城市交通环境中,2 块钱的地铁票价似乎已逐渐难以维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地铁线路的延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