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外卖行业看似繁荣,实则全是输家。对于消费者而言,过度依赖外卖导致饮食结构失衡,健康隐患悄然滋生,且长期足不出户点餐,社交生活也逐渐缺失。商家们陷入了低价竞争的怪圈,为了节省成本,食材质量难以保证,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长期来看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外卖骑手们则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面临着交通安全等诸多风险,却难以获得应有的保障。此外,外卖包装的大量使用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从多个层面看,中国外卖似乎真的是一场全是输家的“游戏”。
今天和铁柱聊了一个多小时,他是甘肃人,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开了一家中餐厅。请的全是墨西哥本地人,餐厅一般营业到当地时间晚上九点半,服务员会准点就走人,不会有服务员继续苦干。如果老板要求加班,必须支付3倍工资。但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喝酒唱歌,而不是加班赚钱。我问,“一点班都不加吗?”“你只要让他们加班,直接给你当面怼回来。甚至辞职。”
“在墨西哥点外卖的人越来越多,Uber和滴滴都发展不错。抽成30%, 3公里配送费需要15元人民币左右。”尽管如此,中餐厅在墨西哥过得很不错,他认识的开黄焖鸡的朋友,一个月毛利润可以到十多万人民币。
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中国最大的酸菜鱼连锁店“鱼你在一起”,海外负责人军总告诉我,在当地的坪效比国内高出 50% 左右。一份酸菜鱼,在国内买30元人民币,在这边是差不多 30马币(48元人民币),高出60%。堂食生意火爆,根本不需要开通外卖。当地外卖行业大小平台四五家,都活得不错。
但反观我们国内餐饮业,从外卖平台,到餐饮商家、骑手、消费者,我们这个链条上,每个参与者都很难受。
中国现在外卖的悖论:外卖平台要赚钱要扩张,商家要赚钱要流量,骑手要赚钱要社保,送餐不能太着急等,消费者要又便宜又好又及时。
这根本不可能!
我们这个链条上,每个环节都在卡bug,都过得很拧巴。平台、商家、消费者们都已经习惯了低价产品。所以蜜雪冰城、拼多多、美团等成了最热门的公司和股票。
外卖平台竞争激烈:中国餐厅30%的外卖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因为中国工作节奏快。城市和人口密度足够高。但外卖配送费是全球最便宜的。
但美团外卖的财报,显示外卖本身根本不赚钱。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美团的外卖业务经营利润率仅6%~8%。2024年财报显示核心本地商业整体经营利润率为18.2%,但外卖业务利润率低于到店酒旅,分析师估算单独外卖利润率在此区间。而净利润率扣除研发营销等费用后,仅3%~5%。这实在不算啥暴利和好生意。
现在美团京东饿了么,三家外卖打成一团。京东日单量超过1000万,饿了么超过2000万,美团约 4800万~5000万单。这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烧钱堆出来的。一份深圳gaga的三文鱼饭,原价72元,美团券后是68元,饿了么54元,京东51元。我虽然也享受了平台竞争的红利,但平台不是慈善家,最后这些花出去的钱,圈回来的用户,必然是要变现的。
我有个很熟的朋友,在深圳做装修,他这个月生意特别好,这周就接了五个门店装修,要求 5 天内必须装完。这些全是新租的门店,用来做京东外卖的。
因为现在京东有流量有补贴,不抽成。很多地方经理急于拓展新客户完成 KPI,所以有一批人抓住机会,上新了一批新店子,菜品全是标准化的,半成品,毛利润 50%。因为店子都是在深圳郊区城中村,房租成本 3~4K,设备全部买二手,加装修,一家店不超过 5 万,开起来,找外卖推手合作,每个月有几万利润。
如果能做起来, 一年转给别人,做不起来,把这波流量薅到手之后,马上闭店。这批人专门做快餐和外卖薅羊毛的。但是这对平台来说,短期热闹,长期其实是损耗。外卖成了一个流量的抓手和入口,而不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我做外卖,是为了以后卖更多东西,比如生活用品数码产品等,而不是我真想把餐饮行业做好。
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有巨头外卖平台,比如Grab,有细分领域的华人外卖平台,创始人和我都是很熟悉的朋友,比如唐人街外卖和 2hungry,只做华人和中国人的生意,专注中文服务和中餐。但大家相安无事,不贴大字报,不炮轰其他同行,不搞道德舆论战,不卷低价,不过度烧钱,各自耕耘自己的细分市场,都活得不错。
餐饮商家火拼惨烈:只要做外卖,餐饮商家卷流量,卷价格,大多说自己不赚钱,他们埋怨平台抽成太高。马来西亚外卖抽成28%~30%,墨西哥外卖抽成30%,这都比国内高。但当地餐厅活得不错。
我去过30多个国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当地中国老板聊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没有之一,就是中国老板,到了国外做生意,大多都是规规矩矩的。比如开餐厅,服务员8小时工作制,社保,3倍加班费,工资不拖欠。早上不用喊“好,很好,非常好。”顾客刁难服务员,要么请出去,要么让警察来收拾。
在国内,即使没有外卖平台前,我们餐饮行业的服务员,也是全世界待遇最差的、工作时间最长、最辛苦的。上班指纹打卡、人脸打卡,一堆的企业文化,开晨会,开夜会,喊口号。中国餐厅服务员普遍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很多都没有社保,各种罚款克扣,离职欠薪不给。
有了外卖平台,餐厅除了卷员工,还要卷同行。为了在外卖业务上,要竞争过同行,同品类的餐饮,必须在推广上砸重金。所以在外卖这一模块上,美团等平台最挣钱的模块,不是提成。而是商家点击推广,竞价排名。类似于百度竞价排名和淘宝聚划算。
一个商家,比如卤肉饭,如果想要在美团外卖里,让更多人看到或搜索到,排名靠前,就要开通推广功能,储值后由商家自己操控。如果他的同行卤肉饭,设置点一次广告一块钱,如果想超越同行,排名在同行前面,他就得竞价到两块。一天烧掉1000~2000元都是司空见惯。整个同品类的商家,就自动卷起来了。
基本上,每天中午 11 点,餐饮商家就开始投流竞价,于是竞价的价格和排名狂飙,一直飙到下午1点。到了下午可能是咖啡奶茶,晚上10 点 开始竞价推宵夜,比如小龙虾烧烤等。
一方面在推广上烧钱,一方面在菜品上要保持低价。因为只有低价才能促进成交率,完成导流。导致了餐饮行业更加惨烈,成了淘汰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在马来西亚连锁酸菜鱼的中国老板告诉我,他们没有开通外卖,全是堂食。因为这里上班族,没有那么赶时间,中午休息有足够时间来餐厅。中国餐厅外卖流行,是因为上班族时间很紧张,必须要快,所以骑手必须要快。餐厅出餐也要快。这也导致了预制菜的流行。
骑手之间明争暗斗:很多人都诟病平台对骑手的控制,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我在新加坡时,和当地的华人外卖平台——唐人街外卖CEO田野聊天,他们骑手3公里配送费3.88元新币(约21元人民币)。如果骑手迟到,会适当罚款,“但我们远远达不到中国对骑手的管理的级别,他们建立那套系统和体系,和他们的专业度,我觉得绝大多数国外的平台,即使Grab、Uber大平台都很难去比拟。相对骑手来说,我们只会有一些正常规则性的一些管理。”“那比如说这个骑手给我送餐,他迟到半个小时。他这一单的收入就没有了。如果因此客户退单,骑手要承担50%。”
我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时,外卖公司2hungry老板说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大概2500马币(4200元人民币),骑手工作8小时,月入3000多马币(5000元人民币),多的6000马币(10000人民币)。新加坡田野告诉我,他们骑手收入平均是5000新币(约2.8万人民币)。
之前新加坡本地媒体报道,一名马来西亚籍男子,因为被新加坡送外卖的收入所吸引,不惜违法。新加坡规定,外国人必须持有合法工作准证(如WP/SP/EP)才能从事有偿工作,包括外卖配送。该男子没有工作签证,但利用平台注册漏洞(部分平台未严格核查签证类型),以本地人身份接单,通过Foodpanda和GrabFood等平台送外卖,6个月内赚了约 3万新元(约合17万人民币)。
在各个国家,外卖骑手虽然不算是体面工作,但收入要比一般工作高。但国内骑手并不赚钱。根据公开数据,专送骑手,每天工作10~12小时,送40~50单,大概收入在7000~9000元。除去电动车租赁维修充电吃饭租房,所剩无几。
主要原因也是内卷严重。国内外卖骑手这个行业,门槛很低,买个电动车,手机注册审核通过,即使单价很低,也总有人干。骑手之间竞争也很激烈,骑手的接单量、准时率、好评率等数据影响 等级和权益,比如美团“王者骑手”享有优先派单权。排名靠后的骑手,可能被减少派单,甚至面临淘汰。多数骑手被迫选择“卷时长”,每天工作超过小时。
部分骑手使用作弊软件(如自动抢单插件),平台虽然严厉打击,但屡禁不止。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过骑手破坏他人电动车或虚假举报其他骑手等,以减少竞争对手。
中国的外卖配送费,是全世界最便宜的,同时又是配送速度最快的。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廉价:一方面是人口红利消失,另一方面是既存的劳动力,价值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肯定。这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白热化,最后体现在价格战,身体换钱,这是劳动环节里,最基础也是最原始的,同时也是替代性最强的一种模式。单纯就是熬时间。对骑手最好的关爱,不是在网上打字,而是现实中打钱。
消费者习惯了低价:马来西亚、新加坡、墨西哥等地的外卖,主要原因就是人工不便宜。骑手非常辛苦,一般人不愿意做,所以必须得到比其他人更好更高的报酬。也就是说,消费者必须为配送费买单。
“在墨西哥点外卖的人越来越多,Uber和滴滴都做得不错。抽成30%, 3公里配送费需要15元人民币左右。”我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满家乐,点了一份附近3公里的中餐,餐费 25马币,配送费10马币(16元人民币)。平台会全部分给骑手,恶劣天气平台会增加更多补助。
我们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低价消费,因为大多消费者本身的收入也没有增长。所以各个商家的满减、红包等,让外卖长期处于一个低价状态。一旦外卖配送费上去了,点外卖的人就变少了。
但是外卖各个环节的竞争,会传导到消费者身上,商家一方面在推广上烧钱,一方面在菜品上要保持低价。那么到了消费者手上和口里的食物,要么数量缩水,要么质量下降。市场经济下,不可能有又便宜又好又快的商品。即使有,也不长久。
其实餐饮行业,只是诸多商业的缩影之一。长期在这种卷价格和内耗的商业环境下,作为消费者,自己在职场中价值,也很难得到肯定,各种被克扣。要去各个行业,赚到更多钱的可能性也在降低,他们的收入也没有提升,从而影响自身的消费能力。
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一个产业链上,大家各有分工,根据创造价值的不同,获得不同的利润。而不是在这个链条上,每个人在场景中,被彻底的工具化和原子化,大家都是处于消耗状态,而且有些是不可再生的纯消耗。
要解决这个问题:平台不搞价格战,不过度压榨骑手。餐厅不同质化,不过度压榨服务员。消费者愿意为他人的服务多付费,同时他们自己的价值被肯定,获得更多收入。
所有的一切,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七道,作者:南七道(环球旅行的商业博主;去 100 个国家,访谈 1000 个海外中国创业者,记录他\她们的财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