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假自杀”淹没“真求助”
创始人
2025-05-21 10:42:06
0

在当今社会,“假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如同一股暗流,正逐渐淹没“真求助”的声音。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以自杀相要挟,看似寻求关注与帮助,实则扰乱了社会秩序,浪费了公共资源。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因为“假自杀”的频繁出现而被忽视,他们的真实诉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我们应保持警惕,分辨真假,莫让“假自杀”的喧嚣掩盖了“真求助”的泣声。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应有的关怀与援助,让社会更加温暖与和谐。


原标题:莫让“假自杀”淹没“真求助”(民生观)

四川成都警方通报,百万粉丝网红孙某为博取关注,故意在网络平台发布自杀离世等虚假信息,冒充亲友在评论区跟评,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立案调查。

冒充外卖骑手带年幼女儿送外卖,谎称在法国捡到国内小学生寒假作业、被迫嫁人遭遇家暴……部分网红恶意营销博流量,用以假乱真的策划脚本,让公众情绪成为可操控的牟利工具。

网络平台一旦形成恶意营销的风气,现实版“狼来了”就会不断透支公众同情心、消费社会信任,甚至会导致真正有困难的群体和受害者的发声被漠视和质疑。

“不信谣,不传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文字不应只成为口号,而是所有内容生产者必须遵循的准则。网络时代的公众人物,享受着影响力带来的红利,也要以法律为红线、以道德为底线,承担维护网络平台良好生态等社会责任。

2025年4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等恶意营销乱象。有关部门已加强整治,但根治乱象任重道远。当内容生产者门槛降低,普法教育是否跟进到位?比起流量收益,违法成本是否缺少威慑力?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平台要优化审核推荐与流量分配机制。例如对“自杀”等敏感词触发人工复核,避免算法推动极端内容传播;建立谣言传播预警模型,对高风险、高影响力账号推行“先审后发”机制;调整评价体系,增加社会效益等评价权重,降低虚假摆拍的传播收益。

类似事件也为公众敲响警钟。网络信息来源复杂、真伪难辨,不可情绪先行、冲动发言,最好先思考判断再发表看法。当然,这不是把所有内容“一棒子打死”,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追求理性的共情,在真相被证实前多点克制,对真正的求助者仍要保有热心,莫让“假自杀”淹没“真求助”。

内容生产者强化法律、道德和责任意识,平台优化算法、严格审核,有关部门重点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公众提升媒介素养、理性看待问题。要以共治推动根治,避免网络平台成为恶意营销的温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