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首批“无边海带”在连江试养成功,这一消息令人振奋。连江作为重要的海洋养殖基地,此次试养成功意义非凡。“无边海带”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打破了传统海带养殖的局限,其养殖面积广阔,不受海域边界限制,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海洋资源。这不仅提高了海带的产量和质量,也为海洋养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边海带”将在连江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为海洋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首批“无边海带”在连江试养成功
相较普通海带亩产增加25%、成品率提高35%以上
19日,“中国海带之乡”连江再传喜讯:在连江筱埕镇黄岐湾海区海带养殖基地,经过150多天的生长,去年12月试养的“无边海带”幼苗已经成熟,亩产相较普通海带增产约25%,平均成品率提高35%以上,标志着全国首批“无边海带”试养成功。
无边海带接受专家组“检阅”。(连融媒供图)
18日,由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海洋职业技术学校、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等单位组成的专家团来到筱埕镇,采用抽样法和对比法,随机抽取黄岐湾海区养殖的“无边海带”和当地同时期种植的普通海带各30株,进行抽样测产以及生物学测量。
“通过测量长度、宽度、厚度、鲜重等指标,我们发现‘无边海带’的成品率可以达到85%以上,而传统有边且褶皱比较明显的普通海带成品率仅50%左右。”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钟晨辉表示,经专家组测产,“无边海带”与目前广泛养殖的普通海带相比,亩产增加约25%,增产优势明显。
据介绍,“无边海带”指边角料较少的海带。以往,普通海带加工时会产生约40%的边角料,而“无边海带”由于独特的生长特性,中带部比较宽大,边缘部褶皱不明显,加之株身较长、叶片较厚,整片利用率可达到85%~90%,是海带精加工的优质原料。
种苗是水产业的“芯片”,也是连江不断发力的方向。去年10月,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与连江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联手,采取“海带母体精选、配子体杂交”的育苗新技术,成功培育出首批“无边海带”苗。同年12月,这批承载着希望的苗种被投放在黄岐湾海区挂养,面积达50亩。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全力做好‘无边海带’的选育工作,在深耕海带产业中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连江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哲龙告诉记者,“无边海带”当前已被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列为水产养殖选育系,近期将申报国家新品系认定。
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二级主任科员林颖辉介绍,今年连江计划培育5万片“无边海带”苗,将投放在福建、山东、辽宁等地开展示范养殖,其中3万片投放在福建省内海域,带动更多渔民增收致富。(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吴其法 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