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一座在产业突围之路上绽放“梅”好可期的城市。这里,梅花盛开的美景与产业发展相互交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永泰将梅花产业作为突破点,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梅花经济。从梅花种植基地到梅花加工产业,从梅花文化旅游到梅花相关衍生品的开发,永泰正逐步实现产业的多元化与升级。那漫山遍野的梅花,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推动经济腾飞的力量源泉。在这片土地上,“梅”好可期,永泰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政策为牵引,金融作扶持,市场为导向
永泰:产业突围“梅”好可期
5月的永泰,山林绿了、梅子熟了,处处可见忙碌的梅农,采摘、搬运、分拣……一担担青梅承载着梅农的辛劳和汗水,也见证着收获和回报。
青梅丰收,农民喜笑颜开。(永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5日,在葛岭镇台口村,忙了大半个月的梅农张惠星将采摘下的青梅装进麻袋。种了几十年青梅,他从不吝啬自己的汗水,也不断收获丰收的喜悦。
“今天摘了960斤青梅,卖了1440元,本以为丰年果价低,没想到和去年基本持平。”张惠星说,今年直径2.6厘米以上规格梅,收购价在每斤1.5~1.8元,他早上采完,下午就运到梅企的收购点。
永泰青梅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经客商引进新品种青梅种苗与本地品种嫁接改良,掀起“青梅经济”热潮。全县青梅种植面积6.1万亩,“中国李梅之乡”的美名传遍海内外。
但前些年,随着老树的拔节生长,青梅果实越长越高,大量青梅面临采摘难题的同时,果实质量也不断下降。怎么办?农业专家开出药方:矮化种植,控根系、束树冠,让营养集中到果子里。
面对新技术,梅农却忧心忡忡:多年的老树说砍就砍,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面临第二年果树减产的可能,要是再遇上收购价下跌,可能连本钱都赚不回来。
在一场场青梅种植培训班里、一次次专家手把手指导中,梅农解开了心结,也收获实实在在的效益:矮化修剪后的青梅果实个头更大、外观饱满,与由竹竿敲打下的统货相比,收购价从每斤0.5元涨至约1.8元,优果率从30%跃升至80%。
跟随梅农的脚步,记者来到梅百华文化创意园收购点,满载青梅的摩托车、农用车排成长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果农的钱包鼓了、笑容足了,梅企也收获了更有品质的果实。
“今年为了提升收购效率,我们开设了4个窗口来分流农户,按照‘称重—定级—结算’的标准化流程缩短排队时间,目前已收购青梅3000多吨。”福州梅百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华伟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梅百华的母公司荣祺食品就在永泰收购青梅,然后送到泉州加工生产,长途运输难免存在损耗。今年新的生产线落地永泰,1号厂房的100口腌制池已建成,预计可腌制7000吨青梅。
此外,针对果农“丰产难增收”的担忧,永阳振兴乡村发展集团充分发挥国企担当,牵头联合梅满天下等企业开展兜底收购,运用金融创新手段,搭建李果统购统销平台,以“保价稳供”为核心形成“农户+平台+公司+金融”的产业闭环体系。
“全县已建立十多个规格梅集中收购点,覆盖城峰镇、葛岭镇等主产区,并通过政银企平台协调信贷支持,确保收购资金充足。”永阳振兴乡村发展集团运营部负责人陈超说,对企业来说,平台短期内可以提供大额的收购资金,以缓解资金压力。同时,企业通过集团兜底收购也能够提高青梅的收购价,保障了农户的收益,实现双赢。
农民用力、企业发力、政策给力,永泰的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今年,永泰青梅产量预计达7万吨,一产产值达1.5亿元以上。接下来,永泰将继续以政策为牵引、以金融作扶持、以市场为导向,让每一颗青梅都成为农户增收的希望。(记者 叶欣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