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教育领域,通识教育为学生记者的培养开辟了新路径。通过通识教育,学生记者拓宽了知识面,能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与事件。在课堂上,他们学习多元学科知识,提升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为新闻报道注入深度与广度。实践中,通识教育让学生记者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挖掘素材,避免片面性。例如,文学课培养的写作技巧、历史课赋予的历史眼光,都能在新闻报道中得以体现。这种赋能使高校学生记者不仅具备新闻专业技能,更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与传递信息。
林莹
在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当下,高校校媒作为守护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思想引领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面临从“纸媒”到“智媒”、从“技能培训所”到“人才孵化器”的关键转型。当部分高校的学生记者培养还困在“重技术轻思想、强操作弱思辨”的窠臼中时,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突破传统学生记者培养的“技术本位”局限,培育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底蕴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如何让校园媒体真正成为孕育新闻人才的沃土?笔者认为,应该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全方位育人的血脉,构建“价值打底—知识贯通—实践开花”的培养新体系,为新时代高校新闻教育点亮一盏路灯。
理念升级:从技能培养到三全育人的转身
曾经的高校学生记者培养,就像在流水线上生产“新闻小工匠”,大多盯着教会学生采编流程的标准化,却忽视了新闻背后的温度与深度。通识教育就像一阵春风,吹散了技术至上的迷雾,让新闻育人回归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初心上。
这种转变,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打破技术至上,引导学生思维升级。过去对学生记者的新闻教学,常常把“5W1H”[即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当成万能公式,学生记者经常套用模板,很少思考新闻背后的伦理责任和社会影响。通识教育带来文史哲的滋养,让学生学会用“事实核查—价值判断—影响预判”的立体思维看待新闻。如,在“儒家义利观与现代新闻伦理”的对话中,学生能感受到新闻“客观性”原则原来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也会思考在当下该如何更好地践行。
二是应对时代挑战,培养学生的复合素养。当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始重塑传播世界,学生记者不能再做只会写稿的“单脚猫”,而是需要适应时代,逐步具备跨学科解读复杂议题的能力。而通识教育搭建的“新闻+”知识图谱,涵盖了科技伦理、教育政策、文化遗产等领域,让学生能够拨开表面的迷雾,抓住教育新闻的核心议题。融入跨学科通识素养的深度报道,通过多维度视角解构社会议题,引发的公众参与度比传统报道更高。这种知识融合型报道既能呈现事件全貌,又能触发跨群体共情,在推动社会议题解决方面展现独特优势。
体系重塑:构建“学思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理念更新了,还得有扎实的培养体系来落地。就像盖房子,通识教育给学生记者培养奠定了“全人教育”的地基,而课程体系就是搭建知识大厦的骨架。我们要通过阶梯式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层层递进,既筑牢人文根基,又打通学科壁垒,为学生记者的新闻实践储备充足的“粮草”。
一是要采用阶梯式课程,搭建好知识融通的桥梁。首先,要用基础通识筑牢人文根基。如,在学生记者培训过程中,开设“文明长河与媒体担当”“科技浪潮与人文沉思”等基础通识课程,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研读和当代媒介案例的分析中穿梭,培养历史的纵深感和时代的洞察力。明晰从“唯物主义史观”到“算法伦理”这条思想的长河,让学生在技术的狂风中稳住价值的航向,不会迷失在数据的海洋里。其次,要做好专业融合,打破学科围墙。如,可以在学生记者的培养过程中,创设“学科交叉小小工作坊”,让教育学、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和指导老师一起上课,打造一场知识的盛宴。在“教育政策的故事化表达”模块中,教会学生逐步学会用政策分析的工具和叙事的技巧,把枯燥的文件变成生动的报道,让专业的政策知识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能走进读者心里。
二是通过沉浸式实践,打造能力淬炼的熔炉。首先,要做好“项目实战”,让学生记者在真实的新闻场景中成长。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报道团队,围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主题深入调研。在暑期有计划地组织“科技小记者驻实验室计划”“文化遗产的数字之旅”等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锻炼“科学头脑+人文笔触”的复合能力,让他们像小树苗在风雨中扎根,慢慢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大树。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思辨训练,给校园新闻装上思想引擎。建立“选题伦理把关—采编逻辑打磨—传播影响预见”的全流程思辨体系,引入哲学的批判性思维工具。教会学生用好“奥卡姆剃刀”让叙事更简洁、用“罗尔斯‘正义论’”检验报道的公共价值,为简单的校园新闻增添思想的重量。
价值重塑:实现数智时代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当通识教育的种子在培养体系中生根发芽,学生记者的成长便有了更深厚的土壤。那些在课堂上积淀的人文底蕴、在实践中磨砺的思辨能力,最终都化作笔尖的力量——让校园新闻报道不停留于事件表面,而是带着思想的锋芒潜入时代深处,在高等教育改革、科技伦理等重大议题中绽放出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光芒。
从方式上看,要引导学生从“用好新技术”到“讲好真故事”。引导学生记者用数字工具挖掘出具备人文精神的好故事,引导学生把网络上“表白墙”的校园热点做成数据分析图,用AI帮忙整理采访素材,做出的“拒缴粉红税”“双非逆袭故事”等接地气的报道,让技术成为穿透信息迷雾的透镜——既能以数据可视化呈现校园生活的脉络,又能借助智能工具捕捉故事背后的情感温度,在算法推送与人文叙事的平衡中,让技术赋能的新闻作品既带着数字时代的鲜明印记,又洋溢着对校园个体的深切观照,使每个被技术解码的故事最终都能回归到对真实生活的细腻书写与价值叩问。
从内容上看,要引导学生从“写好浅表层”到“游好深水区”。校园新闻采写不能停留在事件的简单复刻或情绪的表面共振,而需依托通识教育赋予的认知厚度,向现象背后的逻辑肌理、价值内核与社会意义掘进。通识教育中文史哲的浸润,能培育学生在捕捉校园热点时,不只记录事件全貌,更能从教育规律、文化传统、时代语境中探寻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能够突破单一专业视角的局限,将零散的信息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坐标系中审视,挖掘新闻背后的教育价值、人文精神与公共意义。这种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意味着什么”的思维跃迁,让校园新闻拒绝碎片化的信息集合,成为映照教育现场、折射时代精神的思想载体,既为校园舆论注入理性深度,也让学生在深度书写中完成对新闻专业价值的体认与践行,形成校园与社会的美好互动。
从结果上看,要引导学生记者从“记录者”向“思考者”转变。追踪发现,接受通识训练的学生记者,在处理复杂问题和跨学科协作方面表现更出色。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校园记录员”,而是成长为有见解的“教育观察家”;职业道路也更宽广,从单一的媒体岗位走向政策研究、文化传播等多元领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出既能真实记录教育现场又能深刻理解教育规律的“学者型小记者”,这才是“三全育人”的应有之义。
通识教育带来的培养模式转变,本质上是对高等教育本质的回归,让新闻实践成为思想成长的熔炉,让校园媒体成为立德树人的阵地。当采编实践和课程思政、学科建设手拉手、心连心,校园媒体就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变成浸润式育人的文化家园,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力量。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教育坚守——让每一次采访都成为思想的积淀,让每一篇报道都闪耀人文的光辉。
(作者系福建江夏学院党委宣传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