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会客厅迎来了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林锦熙,他堪称中国公共空间设计的先行者。林锦熙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卓越的才华,在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独树一帜。他的设计作品充满了创新与人文关怀,将艺术与功能完美融合。从城市广场到商业中心,从图书馆到公园,都能看到他留下的深刻印记。他注重空间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舒适与愉悦。林锦熙的引领,推动着中国公共空间设计不断向前发展,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期嘉宾
林锦熙 1975年生,福州连江人,高级室内建筑设计师,中国公共空间设计领军人。他于1998年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专业,2014年创办北京熙空间建设设计事务所。其代表作包括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营口鲅鱼圈保利大剧院、四川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北明软件有限公司、EPARK联合办公空间等,在文化观演空间和办公空间设计上走在全国前列,曾获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30周年行业优秀(卓越)设计人物”、2023年第三届ActiveHouseAward中国区空间竞赛铂金奖等。
在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广场东南角一栋红砖外墙的小楼里,林锦熙看着桌面上洒满阳光的图稿,用指尖轻轻抚过即将出版的《共创未来工作——办公空间设计创新实践》(暂名)大样的修改笔迹,仿佛触摸着自己20多年职业生涯的脉搏。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的青葱岁月到清华美院的深造之旅,从央企设计师到独立创业的领航者,林锦熙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设计,用一座座地标建筑书写着中国公共空间的时代叙事。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从福州走向全国的公共空间设计师,让我们聆听他解开这些设计背后的文化密码。
林锦熙(左二)同荷兰设计师讨论即将出版的办公专业类书籍书稿。
求学者 赴京深造淬炼匠心
林锦熙生长在连江县晓澳镇道澳村,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有很好的艺术天赋,叔叔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校,从事与绘画相关的工作,艺术,算是家学传承。
“我1994年考入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1998年从室内装潢设计专业毕业。”作为优秀毕业生,他被当时正在建设的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看中,参与设计以及方案的落地实施。工程完工后,他报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研班并被成功录取。带着一股专业热情和三年设计实践经验的积累,林锦熙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活。
其实,赴京深造的梦想早在林锦熙的少年时代就根植于心。“当年我从工艺美术学校毕业时,我的指导老师郑式微就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令人敬佩,我当时就立志,以后也要考这所大学。”
来到北京后,林锦熙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每天都是前几名到教室抢前排座位,不仅课上听得认真,还会把老师的每堂课都录下来,回去慢慢消化。”和林锦熙一起从福州考到这个班的同学陈尤优回忆道,“跟他同学的两年间,除了过年他就没回过福州,课余时间不是在美院听各种讲座就是到北京的知名地标或古建筑参观学习。”
“北京是文化之都,来京深造机会难得,我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林锦熙说,当时工美和清华两所学校环艺专业正在合并过渡期,他进校时工美学生的基础课在工美老校址上,专业课在清华读,毕业时已成了清华学子。
“还好我之前有过设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加上学得刻苦,毕业时大学老师们对我的专业评价都不错。”林锦熙尤其感恩他的一位专业课老师——擅长中国画、装饰画和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家潘吾华。“潘老师为我写下毕业留言,‘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成熟的麦穗越向下低头’,这句话成了影响我一生的座右铭。”
2003年,作为高研班优秀毕业生代表,林锦熙入职中央工艺美院环境艺术设计所(后更名为北京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能跟老师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我简直高兴坏了。”就这样,这位福州小伙把根扎在了首都。
回忆起留在北京工作的头几年,林锦熙感慨道:“南方人不太适应北京的气候,和我一起考过来的3个福州老乡,后来都陆续回福建工作了。但北京的文化氛围令我深深着迷。我觉得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有机会跟老师一起做项目,困难再大我也要坚持。”
Epark联合办公空间(花园路社区)内景。
探路人 引领观演空间设计新风尚
事实证明,这样的坚持让林锦熙受益匪浅。身处机遇万千的北京,他很快接触到了当时国内室内设计的一大前沿领域——观演空间设计。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在京陆续开建,林锦熙有幸参与到了北京电视台新台的多功能演播中心项目中。
该演播中心除了作为演播大厅,还要兼顾音乐厅、大剧院等功能,能容纳观众1300席。“兼备这么多功能的观演空间,当时在国内算第一个。”林锦熙说,为了能在一个厅满足灯光、声效等不同的专业功能,项目在空间设计上就像个“变形金刚”,配备了可升降的面光桥、可开合的耳光、立体式升降可变化舞台等,技术难度在当时堪称全亚洲第一。跟班学习的过程中,林锦熙坚定了他做公共观演空间设计的信念。
年近30岁时,林锦熙终于接到了以负责人身份参与的首个项目——北京国际会展中心的北辰洲际酒店。“这里定位为国际五星级酒店,一期用于接待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各国官员和运动员。我们负责把国外著名设计团队美国NBBJ建筑设计公司的概念方案落地实施。”10万平方米,上千种材料,面积大、要求高,首次带队的林锦熙经受住了严峻考验。项目完工后,美方主设计师由衷称赞道:“你们效率高,能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此前在国内还没遇到过配合得如此愉快的团队。”
北京奥运会后,林锦熙与工美老师王弘合伙在清尚设计院成立了独立工作室,专业承接剧院等观演空间的设计,当时国内专做这方面设计的机构还很少。“各地建剧院,与奥运效应有关,而剧院的技术性复杂,做得好的团队不多。出自‘国家队’的我们算是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林锦熙谦虚地说。
要说林锦熙的代表作,不能不提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和营口鲅鱼圈保利大剧院。其中,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是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的核心区,这个博览中心是当时西南第一大、全国第三大的会展中心,此次接手的会议中心也成了林锦熙主持设计的首个项目。“从落地执行国外设计师团队方案到进行自主设计,这一角色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现代设计师的荣光和责任。”
位于辽宁的营口鲅鱼圈保利大剧院同样是林锦熙主持设计的代表作,该项目在2015年度斩获中国室内设计领域具有极高含金量的“筑巢奖”。在该项目中,海浪与音符外墙造型极具视觉辨识度,舞台技术与声学环境设计十分先进,反音罩在举办大型交响乐和各类室内乐演出时,不需任何扩音设备就能让观众在每个方位清晰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演奏。“中国建筑实现声学性能与美学表达的量子纠缠,有幸在这里看到了。”有业界专家如是赞叹。
“项目前后改了十多稿,整个方案历时一年。”林锦熙说,剧场的设计难度在于不同的专业团队向你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好的设计师要了解声学、光学等各方面知识,才能够协调各专业团队,做到“你的要求我可以满足你,但怎么设计我说了算”,从而达到作品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名气大了,业务纷至沓来。北京、成都、银川、内蒙古……林锦熙共主持设计了10多个观演空间作品,无不令同行称道。
四川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观众厅实景。
转型者 让老厂房变身时尚办公空间
随着各地的观演空间渐趋饱和,2016年起,林锦熙将工作重心转向办公空间设计。那年,他跟随联想集团的领导及朋友去欧洲考察最先进的办公项目。在参观了几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新型办公空间,并同荷兰设计师及业主方学习交流后,他刷新了对传统办公场所的认知。他知道,又到要学新技能的时候了。
说起办公场所,多数人的印象可能就是一个个卡座或工位,再配上一些会议室。“没那么简单。”林锦熙笑道,“如果设计师的作品能让在这里工作的人真心愿意留下来,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灵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员工的幸福感,那才叫解决问题。”
林锦熙笔下的新型办公空间长什么样?随着灯光暗下,投影幕布亮起,获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金奖的北明软件总部案例灵动呈现——办公区绿意盎然,中庭阳光充足,可变隔断系统让空间规划灵活开放,需要开会时就是会议室,需要路演时就是路演厅,员工还可以在水吧畅快交流。
“作为全国软件30强,企业对办公空间的要求很高,要做到可持续性的设计,这与我从荷兰考察学习到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林锦熙介绍,项目在材料选择与施工方案中均体现了绿色理念,比如利用原有建筑条件进行改造,以亲生物设计改善空间感受和微气候,以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依赖等。
设计作品不仅要兼具功能性、艺术性,更要以结果为导向。本着这个理念,林锦熙团队又接下了将老街区、破厂房盘活成时尚办公空间的EPARK系列项目。
走进E园EPARK(花园路社区)联合办公空间设计项目,生态花园和商业街区完美相融,最特别的是,共享办公区内有两棵参天大树直通云霄,让人一进大厅便满眼绿色。“明明是在办公,却有一种身处民宿仰望星空的美感。”一位喝着咖啡的年轻人说。
很难想象,这曾是一个破旧厂房。该处作为饮料厂、菜市场曾红极一时,但厂房老旧,飞线乱牵,安全隐患重重。接手项目后,林锦熙团队大胆创新,设计了联合办公区,有共享水吧、移动办公区等。考虑到入驻企业以互联网公司为主,设计时还贴心地为经常加班和出差的打工人留出了舒适的沐浴间。
“设计时,最让人苦恼的就是这两棵大树,但既然要把它们留下,就要让它们变成亮点。”林锦熙设计天井,将参天大树嵌入办公庭院,巧妙地将劣势变成了优势,“这是你在传统办公区看不到的。”最终,该项目捧回了2021ActiveHouseAward中国区室内竞赛 ActiveSpaceAward空间奖。
“现代办公区不是机器厂房,而是激发创造力的生命场域。”林锦熙说,“我一直跟团队强调,好的设计看不出设计的痕迹,就如同看高级化妆师的作品,你会认为这人本就这么漂亮,好的设计同样要让空间里的人觉得自然舒适,体验感好才可能有工作的热情。”
摘取金堂奖十年卓越人物奖,荣获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金奖3项、铜奖1项,获评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30周年行业优秀(卓越)设计人物”……转向新赛道以后,林锦熙逐渐在中国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站稳了头雁位置。
随着采访结束,暮色中,798亮起了灯火,林锦熙合上办公空间设计书籍手稿,书桌上来自家乡的茉莉花茶飘出了清香。“就像福州人能把茉莉花茶泡出七道韵味,我们要让每个空间都能讲出自己的故事。”林锦熙操着未改的乡音说道。(记者 李白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