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肝胆医院肿瘤科凭借“异病同治”理念,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医疗奇迹。在肿瘤科,面对晚期患者,医生们不局限于病症的表象差异,而是深入探寻疾病本质。通过精准的诊断和综合考量,运用相同的治疗策略,为不同病症的晚期患者带来了希望。一位晚期患者在该科室的精心治疗下,生存期竟超两年,这充分彰显了“异病同治”的神奇力量。科室团队以专业与爱心,为每一位晚期患者点燃生命之火,让他们在困境中重获生机与希望。
肺癌靶向药“跨界狙击”胆管癌
孟超肝胆医院肿瘤科“异病同治”,助晚期患者生存期超两年
胆管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约70%患者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即便采用国际标准治疗方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长期停滞在11个月至13个月。
近年来,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肿瘤科病房,突破传统治疗框架的医学实践正在改写晚期胆管癌患者的“生存剧本”:陈雄教授团队通过“异病同治”策略,让肺癌靶向药“跨界狙击”胆管癌,使部分患者生存期突破两年大关。
跨越指南的生命接力
因脖子上长了肿物、持续性腰背疼痛,2023年2月,49岁的阿明(化名)就诊孟超肝胆医院,被确诊肝硬化合并晚期胆管癌。在经历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失效后,持续恶化的病情让这个家庭顶梁柱陷入绝境——腹水、腹胀、腹痛,甚至连基本生活自理都成为奢望。
面对传统治疗方案的失效,陈雄教授团队果断启动精准诊疗方案。通过高通量基因检测,在阿明的肿瘤组织中捕获到关键线索:MET基因扩增阳性。这个在肺癌中罕见的治疗靶点,为胆管癌治疗打开了突破口。在严密监测下,陈雄团队为阿明启用肺癌新型靶向药物。用药24小时后,阿明的顽固性疼痛得到缓解;治疗1周后,他奇迹般达到出院标准。如今,随访复查发现,阿明的病灶显著缩小,生活质量已趋于常人,且已重返工作岗位超1年。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78岁患者老刘的救治过程更为惊险。初诊时,他肝脏已被转移灶侵蚀殆尽,胆红素指标飙升至正常值上限的10倍,同时合并严重腹腔感染。按照现行治疗指南,老刘已无抗肿瘤治疗指征,并被多家医院劝退。但等待就意味着死亡,陈雄教授团队并没有放弃,在基因检测确认MET扩增后不到3小时,就为老刘启动肺癌靶向药物的“跨界”治疗。用药72小时后,老刘就能自己下床;治疗3周后,老刘的关键指标全面改善,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窗。
解码“异病同治”科学逻辑
为何肺癌靶向药也能“狙击”胆管癌?
“肿瘤精准治疗已突破传统解剖学分型局限。”陈雄教授解释,MET基因作为细胞增殖的关键“信号枢纽”,其异常扩增可导致多条促癌通路持续激活。团队创新性应用跨癌种靶向治疗策略,正是基于“相同驱动基因突变可引发不同器官的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原理。2023年《柳叶刀》子刊数据显示,全球42.9%的胆管癌患者携带可干预的基因变异,其中MET扩增约占7.3%,这为“药物跨界”提供了科学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奥地利通过对160名胆管癌患者的研究证实,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较传统治疗组翻番。
孟超肝胆医院统计显示,该院近两年接诊的晚期胆管癌患者中,已有10%通过“异病同治”策略实现生存获益。但陈雄教授强调,“异病同治”虽然在某些晚期肿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瘤种,也并非所有患者都可以从这种治疗中获益。该疗法需严格遵循“检测先行”原则,且存在特定不良反应风险,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多学科团队全程保驾护航。(记者 陈丹 通讯员 林霞 郭爱萍 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