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新区有一座神秘的“民国建筑”,它曾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却焕发出全新的光彩。这座建筑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独特风格,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经过精心的修缮和改造,它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内部的装修融入了现代元素,既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又增添了时尚的气息。如今,这里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秘。它见证了福州高新区的发展变迁,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近日,位于高新区南屿镇流洲村的黄云涛厝文物修缮工程正式竣工并通过验收。这座承载着百年历史记忆的民国建筑,历经10个月的匠心修复,褪去岁月的沧桑重新绽放出历史与艺术的璀璨光华。
▲修缮后的黄云涛厝
百年古厝:镌刻时代印记的建筑瑰宝
黄云涛厝毗邻水西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由清光绪年间烟叶富商黄云涛(又名黄鸿涛)所建。
黄云涛曾在福州上下杭经商发家,在民国时期堪称南港一富,相传他曾请堪舆先生相地,看中流洲这块“莲花穴”风水宝地,民国初期花重金购地盖起火墙包厝,该厝建成后由其家族与子嗣居住。新中国成立后,岐峰乡公署设置于黄云涛厝内。
▲黄云涛厝侧面
黄云涛厝占地面积128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堪称高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国建筑,现为高新区不可移动保护文物登记点。该古厝是民国时期福州地区中西结合的近现代木构民居建筑的典型案例,对研究福州古民居的建筑形制与风格,具有重要的科学及建筑价值。
▲黄云涛厝航拍图
古厝坐东朝西,融合传统与西洋风格,封火墙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延续福州传统民居形制,西洋式砖砌外墙与西式露台门楼、瓷瓶护栏则彰显近现代西式建筑之美。
主座面阔五开间,门头房进深五柱,正大门内为插屏门,后座设轩顶,进深七柱。木、石地板架空,高约2.5米。房屋从瓦作、石作、木作等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其中斗拱、雀替、看架等装饰构建以多层浮雕、透雕等工艺精雕细琢,既展现福州古民居的工艺水准,又保留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成为研究近代福州建筑史的重要实物标本。
▲黄云涛厝修缮后
匠心修复:最小干预原则下的历史还原
因年久失修,黄云涛厝曾面临木构件霉变、屋面渗漏、石基坍塌等问题。2024年2月修缮工程启动后,高新区高度重视,区文旅局和南屿镇多次组织文物专家团队实地勘察制定专项修缮方案。
▲黄云涛厝施工中
“原房屋石基坍塌了将近三分之一,又坐落在流洲村低洼地带,周边毗邻锦溪,雨水经常倒灌,对修缮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相关部门和文物专家指导下,我们多次调整施工方案抢抓工期,历经重重困难才把房屋的座基修复完成。”黄云涛厝修缮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整个项目不仅包括古厝建筑的保护修复,而且还在修缮过程中搭建了数字化信息库,每个建筑构件都有可表明其位置的编码和照片等信息。
▲黄云涛厝修缮前后对比
“在修复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最小干预原则,在保证古厝建筑结构稳定安全的基础上,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做法,合理利用修补过的老构件,最大限度保护文物本体,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建筑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这种做法既符合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原则,同时可以保障修缮后的可再处理性。保持最多的历史信息,可为今后的研究、识别和更好的修复方式保留更多的操作空间。
▲黄云涛厝修缮后内部景观
文化传承:激活历史建筑的当代价值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历史建筑则是一座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是科技文化艺术融合的载体,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历程。
▲黄云涛厝修缮过程(南屿镇提供)
黄云涛厝修缮项目是高新区开展古建保护工作的缩影,也是加强古厝保护利用和城市经济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如今,焕然一新的黄云涛厝正以开放姿态,向世人诉说着闽都商帮的传奇故事与近代建筑的多元魅力。这座百年古厝的重生,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城市文化根脉的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