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广东思锐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思锐光学)启动辅导备案;2024年6月,思锐光学北交所IPO获得受理,当年7月被问询;时隔近一年,思锐光学在2025年4月27日主动撤回上市申请,IPO上市进程终止。
思锐光学是一家专业从事可互换光学镜头、脚架云台等摄影摄像器材和精密光学元器件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品牌是“SIRUI”,产品包括摄影脚架、摄像脚架、独脚架、云台等。
梳理来看,创始人李杰身兼董事长、总经理两大要职,持股比例超八成,在公司拥有绝对话语权,需要防止实际控制人不当控制风险;思锐光学、李杰以及董秘林炳坤曾因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等被出具监管警示函;扩建项目拟新增15万个可互换光学镜头产能,350万件光学元器件产能,被问询是否存在过度扩产;研发费用率不及行业均值,销售费用率远超诸多同行;2023年业绩快速增长引关注,影石创新成为第一大客户,七成收入来源于境外;存货增长迅猛,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远低于行业均值。
实控人持股比例超八成
2006年7月,思锐光学在广东中山成立,创始人是李杰,截至招股书披露日,其直接持股比例为75.64%,还通过财盛投资间接控制4.58%的股权,合计持股比例高达80.22%。
公开资料显示,李杰出生于1971年9月,毕业于机械加工专业,中专学历,早前工作经历多与技术方向有关,1993年7月至1997年2月在湖南洪源机械厂任技术员;1997年3月至1999年3月在广东香山衡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技术员;1999年4月至2001年2月在中山市富甲制品有限公司任技术部长;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2001年3月,李杰创办了中山市南区高鸿金属制品厂,自成立至2008年12月担任总经理职务;2006年6月,创办了高鸿精密(思锐光学前身),历任执行董事、经理、海外销售摄影器材负责人、监事等;
2015年至今,李杰历任思锐有限、思锐光学董事、总经理职务;另外,2020年5月至2024年1月,还担任卓原新材董事。
李杰在思锐光学的持股比例超八成,且身兼董事长、总经理职务,对公司经营拥有着绝对话语权,但需要防止实际控制人不当控制风险。
思锐光学表示,虽然公司已经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实际控制人仍可能凭借其控制地位,通过行使表决权的方式对公司重大资本支出、关联交易、人事任免、公司战略等重大事项实施控制,做出对其有利但损害公司或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给公司或其他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
思锐光学前十股东中的李奇,与李杰是兄弟关系,持股比例4.12%,在公司曾担任董事职务,在2023年11月离任,目前担任国内客服经理职务,2023年报酬为24.49万元。
曾遭行政监管,激进扩产遭问询
本次IPO,思锐光学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818.86万股,或不超过2,091.68万股,募集资金2.72亿元,其中2.48亿元用于光学镜头及光学元器件增资扩产项目建设,剩余2400万元用于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升级改造项目。
曾遭行政监管。2023年5月,公司成功完成定向增发,向沈洁、廖湘斌和高维投资发行股份101万股,发行价格为10元/股,募集资金1010万元。
在使用募集资金过程中,思锐光学将300万元转出至子公司亚中科技,同日亚中科技将221.72万元转入公司,用于归还银行借款,与披露用途不符。
当年11月,因为挂牌期间存在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未落实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未严格执行收入确认准则等问题,思锐光学收到《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董事长李杰、董事会秘书林炳坤均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2024年3月,因为上述事项,思锐光学收到全国股转公司出具的《自律监管措施决定书》,公司、李杰、林炳坤均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自律监管措施。
思锐光学称上述行政监管、自律监管不属于行政处罚,不构成重大违法违规,不会对发行上市产生不利影响。
考虑到思锐光学曾存在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若公司后续重启IPO并成功上市,如何确保规范使用募集资金也是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事项。
大部分资金用于扩产是否有必要呢?后续能否消化呢?
激进扩产遭问询。2021年至2023年(报告期),思锐光学可互换光学镜头的产量分别为1.75万个、2.9万个、3.44万个,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16.67%、116%、88.21%,产能利用率还是比较高的。
然而,本次扩建项目预计每年新增可互换光学镜头产能约15万个,再加上原有产能3.9万个,合计达到18.9万个,一次性新增15万产能是否过于偏激?
报告期内,思锐光学的角架云台产量分别为18.65万个、16.07万个、13.13万个,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分别为113.03%、97.39%、79.58%。而本次扩建项目预计每年新增光学元器件产能约350万件,同样属于激进扩张。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北交所在首轮问询中,要求公司就此补充说明报告期内光学元器件的产能情况,结合行业市场空间、竞争情况、公司市场占有份额及目前在手订单,分析本次扩产项目新增产能的必要性及产能消化能力,是否存在过度扩产的情况。
研发费用率不及同行均值。本次IPO,很大一部分募集资金是用于研发中心的升级改造,思锐光学报告期内的研发费用上升明显,分别为1,743.49万元、1,743.49万元、2,642.67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24%、11.34%、10.09%。
对比来看,同行平均研发费用分别为10.75%、11.34%、11.36%,均远远超过思锐光学,其中茂莱光学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3.71%、12.4%、14.66%,显然公司后续仍要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向头部看齐。
北交所要求公司结合可互换光学镜头目前核心技术的应用场景及方向,可比公司及行业主流技术发展趋势说明技术研发中心升级改造项目对现有技术、业务系统的改进情况及其必要性。
销售费用率远超同行。相比较于研发,思锐光学更加看重销售费用投入,报告期内分别为2,131.56万元、2,722.35万元、4,422.20万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1.3%、14.86%、16.89%。
作为对比,行业销售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3.19%、3.33%、3.57%,可比同行的的费用率基本都在5%及以下,其中蓝特光学分别为1.52%、1.07%、1.04%。
思锐光学表示,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产品应用领域为工业领域,主要采用直销方式,通过专业展会等方式获取新客户,获客成本低,而公司产品客户群体为终端消费者,主要采用线上、线下销售,宣传推广费、电商平台费较高,所以销售费用率明显高于同行是合理的。
业绩增长引关注,存货攀升
报告期内,思锐光学收入存在波动,分别为1.89亿元、1.83亿元、2.6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09.69万元、1888.3万元、3131.1万元。
期末业绩大涨引关注。2023年,公司收入、归母净利润增长明显,增幅分别为42.9%、65.82%,这也引起北交所重点关注,要求公司说明根据光学镜头、脚架云台和其他摄影器材产品的销售情况分别量化分析2023年业绩增长的具体原因。
分产品来看,脚架云台、可互换光学镜头、其他摄影器材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1.14亿元、0.98亿元、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8%、59.13%、92.7%。
分渠道来看,线上销售B2C模式实现收入0.92亿元,同比增长58.72%;线下销售经销模式、直销模式的收入分别为1.149亿元、0.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67%、150.64%。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其中直销模式收入暴涨主要与影石创新有关,报告期内销售收入分别为276.32万元、760.74万元和2,012.81万元,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影石创新销售收入增长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是否存在被替代的风险。
结合前五大客户来看,影石创新在2022年进入公司前五大客户行列,排在第四,2023年则上升为第一大客户,占比7.69%,超过公司海外经销商B&H、Focus,以及第三方自营平台京东、亚马逊。
境外收入占比超75%。报告期内,思锐光学境外收入分别为1.43亿元、1.4亿元、1.97亿元,占比分别为75.92%、76.56%、75.08%,其中又以美洲地区、欧洲地区为主,2023年收入占比分别为43.25%、23.31%。
北交所在问询中要求公司说明外销收入的真实性及合规性,包括境外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是否符合当地法律法规,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是否被处罚或立案调查。
近期,美国对中国实施天价关税,公司在美销售或将受到重大影响,思锐光学在招股书中表示,若未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反复升级、其他主要销售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我国与上述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贸易摩擦,均可能对公司境外业务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公司未来国际市场业务开拓不顺利或未能达到预期,进而影响公司的销售收入和经营业绩。
存货攀升。报告期内,思锐光学的存货猛增,分别为6,859.85万元、10,592.62万元和14,301.35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69.42%、73.40%和68.87%,存货金额占比较大。
然而,公司各期末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并不高,分别为289.76万元、364.01万元和382.88万元,计提比例分别为4.05%、3.32%、2.61%,远远低于同行,例如蓝特光学、茂莱光学2023年计提比例分别为9.04%、12.92%。
北交所着重对公司存货高企以及计提比例较低问题进行问询,要求思锐光学说明存货各项构成比例、余额占比是否合理,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是否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境内、境外子公司各期末的存货构成情况、存货账面余额、跌价准备计提情况、账面价值;结合存货库龄、商品市场价格等,分别说明上述主体存货跌价准备计提过程,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是否充分,重点说明境外主体的减值计提是否充分。
(短平快解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PS若稿件侵权或数据有误,请及时联系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