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元虽与美元挂钩,但在 香港用港元买中资股其实等于买 人民币资产,在此次 亚洲货币上 涨潮中会获得收益”
文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中国香港特区的港元汇率不断升值近日备受关注。除与股票投资相关的港元需求增加导致香港金管局频频入市“接钱”,按照该局近日表态,支撑港元偏强还有另一关键动力,即多只区内货币兑美元升值,带动港汇走强。
就前者而言:5月6日下午,随着港元汇率持续强势,金管局在亚洲交易时段再度入市承接美元沽盘,向市场注入127.88亿港元。受数日内四度累计注入1294.02亿港元影响,至5月8日,中国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将增至1741亿港元。
后者的直接及间接关系,则被认为较为复杂。整体而言,美元疲软带动的本轮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在亚洲范围内正体现为多只主要货币的强烈涨幅。离岸人民币、马来西亚林吉特、日元和澳元等,近日均成为强势货币。
以5月5日的汇率情况为例:当日离岸人民币升穿7.2关口,最高见7.1893,创2024年11月以来新高;韩元曾升近3%。此外,新台币的急升亦备受关注。
从美元自身角度看,按照彭博社近日报道指出: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资金外流,或会对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近日交易员对美元的悲观情绪为2024年9月以来最为强烈,“表明投资者愈来愈不愿意持有美国资产”。
摩根大通近日也表示:目前市场普遍认为,亚洲强势货币背后还有另一个强大推手,即多年贸易顺差积累的巨额美元资产。一旦这些资产开始回流,会构成强大的外汇对冲压力。
当美元出现贬值压力时,贸易行业对此的感受较为深刻,尤其是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亚洲多国而言。对此,高盛分析师Kamakshya Trivedi在近日的一份报告中分析称:当美元面对贬值压力,以及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美国需减息抗衰退风险的同时,亚洲出口商继续持有美元存款的风险自然增加,出口商有较大动力沽出手头美元,故人民币、新台币及马来西亚林吉特的价格很可能会上升。
日前数据正在验证相关判断。整体而言,在关税谈判密集、贸易地缘政治出现较大变动的当下,亚洲范围内不同货币升值既有共同原因(例如部分受到外汇市场炒作的影响),亦有相对特性。
就前者而言,以亚洲多家金融机构持有的规模庞大的美元债为例:2023年后,亚洲投资者持有长期美元债券规模一度不断升高。根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2024年四季度,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分别持有1.52万亿、0.2万亿、0.65万亿美元美债,分别占GDP的38%、11%、82%,较2022年四季度的占比36%、10%、74%均有提升。
按照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的解析: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是美元升值周期叠加了汇率掉期成本提高,使得各家金融机构的外汇套期保值比例下降。
从数据来看:在本轮美元加息周期中,亚洲国家或地区往往因通胀韧性较低,央行加息幅度不及美欧,导致利差走阔汇率承压,各国外汇套期保值成本均处于历史高位。以3个月日元兑美元汇率掉期成本为例,其从2021年底的0.3%升至2025年4月的4.1%;3个月韩元兑美元汇率掉期成本,则从2021年底的负0.7%升至2025年4月的2.1%。
“亚洲金融机构套期保值比例下降,会带来风险加大。与之相关的逻辑,则是汇率对冲比例低,有潜在抛压,因此亚洲经济体抛售美债后形成资金回流,各国本币顺势升值。”廖博对《财经》解析称。
以日本为例,按照2024年日本金融稳定报告:日本金融机构在过去数年增加海外债持有规模。截至2024年二季度,这些机构在加息周期中依然通过日元贬值获得了正收益,且由于海外包括对冲成本在内的外汇融资成本较高,日本寿险货币对冲比例在近两年下降,从2021年约60%降至2023年约40%。
中国台湾地区被认为也存在类似问题。从相关公开数字来看:中国台湾地区寿险资产端拥有约4600亿美元外币资产,约占该地区总资产的40%。在这些外币资产中,只有约57%进行了套期保值,约2000亿美元未进行套期保值。
“考虑到2024年中国台湾地区的GDP仅约7956亿美元,未套保的险资外币资产约占其GDP的25%左右。”廖博指出,“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一旦出现类似4月美元美债‘双杀’情形,对亚洲货币估值冲击较大,形成赎回压力。”
瑞银方面此前则曾预测:保险公司和出口商可能会在新台币回调时提高对冲比率,仅仅是将外汇对冲/存款恢复到趋势水平,就可能导致高达1000亿美元的抛售(相当于中国台湾地区生产总值的14%左右)。瑞银预计,新台币未来仍有上涨空间,并可能引发区域性(韩国、新加坡等)货币的联动反应。
这种联动反应产生的一种途径,与亚洲多年来形成的独特经济结构相关,即多个国家或地区为外向型经济,由于依赖全球市场,亚洲货币多数表现为同向波动特征。以关税战之前的贸易模式为例:由于欧美市场对高科技产品需求高涨,亚洲对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保持旺盛。
廖博认为,这使得许多亚洲经济体更易受到美国需求波动和保护主义抬头影响,也往往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状况。
“简单来说,假设一个国家和周围国家的经济结构类似,出口的品类都差不多,别人对美元汇率产生波动,该国为维持出口竞争力,其汇率往往也就会产生变化。”某银行外汇交易员也对《财经》分析称,“一般而言,这可被理解为一个区域内的货币会有一定的相关性。”
与之相比,因中国香港特区多年来一直坚持实施联系汇率制度,相关历史数据显示:港元走势与美元指数关联度较高,受到亚太其他货币的影响较小。
但港元也拥有另外一种典型特性,按照廖博的分析,其可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股票货币”。中国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则决定了港元与港股的互相促进关系。
在近日中国香港股市资金需求带动港元上涨潮中,这一观点也在当地金融市场中因此较为流行:亚洲货币持续升值有极大概率会带动人民币升值。港元虽与美元挂钩,但在中国香港用港元买中资股其实等于买人民币资产,在此次亚洲货币上涨潮中会获得收益。
这也许也是解释前述金管局人士所指出的“多只区内货币兑美元升值、带动港汇走强”的一种可能路径。
责编 | 王祎
题图 | 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