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后再看 VC 投资,感受截然不同。创业前,VC 投资仿佛是遥不可及的神秘力量,充满诱惑与未知。而创业后,才真切体会到其背后的严谨与专业。创业过程中,需不断打磨产品、拓展市场,此时 VC 投资就像一把关键的助推器,能为企业注入资金、带来资源与战略指导。它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更是对创业者理念和能力的认可与支持。创业者能更清晰地看到 VC 投资所带来的价值与风险,也更懂得如何与投资者共舞,在资本的助力下推动企业迈向更高的台阶,实现更大的梦想。
一、关于内心
关于内心的理解,是创业以来体察最大的事情之一。
在VC里面,涉及募资业务还稍微强一点,如果单纯做投资,你面对的竞争大不了就是和投资压力/KPI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对手大概就是周边几个同事,文化好一些的,竞争的压力还是有限的。当你面对的挑战比较简单,是很难回过头来真正拷问内心的。你大概率不太会需要去想做一个事情的初心,不太需要想自己心底的力量到底是啥,不太需要经常面对人生的目的的拷问,或者即使有,也不是需要思考那么深。
外部的压力和挑战的大小,是一面镜子,能够照清内心的样子。而内心的样子,会决定了一个人如何和外部世界交互。
对于创业者,内心最底层东西的不同,会在具体的创业路上的重大选择上,被数倍地放大。
就比如最常规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创业?
面对VC投资人,这个问题是很容易可以有一套完整的话术的,如什么行业趋势、机会窗口、竞争优势之类;或者改变行业、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这个说法,站在VC投资人的角度,很多时候,要么无法证伪,要么就一笔带过。但是真正创业者一个人的时候,想的绝对不仅仅是这些东西。
投资人眼里的机会,是五年十年后的故事;但是代价,却是眼前的。敢于选择创业的一号位,损失可能至少是百万级、数百万甚至更高的年薪。这个损失,不真正让你站在悬崖前来决策,很多人是体会不到其中的内心拷问的。
处于上有老、下有小人生阶段的创业者,需要把周围最亲的人,都绑在自己巨大风险的创业路上,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甚至是自私的。当一号位真正权衡创业的选择的时候,思考的颗粒度会细致很多,而这些细节,会方方面面反映着一个创业者内心最底层的特质。
一个人创业底层的动机越稳、越深,面对挑战,内心的力量会越坚强,他越不容易在波折中放弃。底层的动机,大概率是和一个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结合在一起的,就是你这辈子到底要怎么过,怎么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否会妥协这些人生目标。创业者想得越透,越会在关键的决策中,真正敢于把赌注投下去。
而很多创业者,纯粹是跟着一个机会、风口走的,或者跟自己一段时间的理性判断什么事情有机会走的。而真正创业的路上,哪里看得那么清楚,理性带给你的兴奋感,很快就会被各种挫折带来的迷茫感和焦虑感淹没。因此如果创业的动机,出发点,仅仅是利益,很多时候,是很容易在困难中放弃的。
我现在如果和一个创业者聊天,感受到的都是他眼中的机会、躁动,而缺少内心力量的来源、对生命思考的时候,我就会顾虑更多(当然,很多创业者不会轻易给一个不熟悉的人透露真正的心声,如何能感觉到,这个就需要更多的同频的本事了)。有些创业者,不停更换方向,美其名曰是捕捉机会的能力强,但是哪一个伟大的事业,没有十年、十五年的持续积累。当然,如果你也是一位投机性的投资人,投一位善于投机性的创业者,也没问题。但是你一定得有很强的投机能力,并且赚到投机的钱,有对投机高手的审美,才能识别出投机的高手。
创业是持续的战争,企业从小到大,每一个环节,创业者都面对新的问题。缺乏内心的力量,很多人会很快疲乏。尤其在面对一些大战的时候,两军对垒,考验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勇于压上所有赌注的勇气。但是当一个leader没有充足的内心力量,很可能战争还没开打,就注定输了。
仅仅站在VC的角度,聊行业趋势、行业认识,是不可能感受到这些底层的驱动力的。最近和一个创业朋友聊天,他说他认识一个朋友,就是在竞争中,有着极强的霸蛮之气,一定要赢的决心,而这个正是他每次能赢的基础,这个就是心力的写照。
创业者内心不定、力量不足够强,在很多时候,是会表现得很隐蔽的。可能他会逃避真实的挑战、转移真实的挑战。比如明明知道在抢人窗口,公司必须缺一个好的HRD;在抢市场窗口,缺一个强的CMO,但是会给自己很多的理由,逃避自己不擅长招人的问题,或者逃避和自己基因不同高管的磨合(比如很多技术CEO和营销CMO基因就相当不统一)。
当我纯做VC的时候,我会更重视创业者的“认知”、“逻辑”这些,但我真正体会到创业这个事情,我再去和同样的创业者交流,很多时候更重视的就是底层的“力量来源”了,有些创业者擅长表达,有些少言寡语,都无所谓。
记得有次会议,一批VC合伙人在聊天,和一位朋友交流起来在寒冬如何募资的问题,我当时最大的思考,就是当你觉得募资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你就能搞定,而更多时候,大家会给自己退路。在解决所有问题的时候,都是一样的。聪明人不留退路,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是否真正不给自己留退路,是很少人能够下决心的。
所以,很多时候,说人生,不过势(大趋势)、能(能力)、命(愿力)、运(运气)的组合,唯一能够控制的,是能。而命,关键时候敢不敢一把梭哈跳进去背后的力量,是更隐藏的东西,而这个可能很难在成年后人为培养,但又同时决定了一个创业者的事业上限。
在巨大愿力基础上,加上聪明的善于反思的脑袋,一个创始人,才能被拉出格局、灰度、包容、分享这些并不符合人性本身设定的特质(人性是贪婪的、自私的、情绪化的),再在这上面,才会长出具体的认知、能力等等技能层面的东西。
上面这些,都是不太可能通过VC的访谈、尽调窥探的。尤其当VC投资经理,可能还是95后,自己缺乏经历的时候,甚至会很难设计问题、设计场景来通过对话去了解这些命题背后的答案的。
二、关于人性
创业者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对人性的尊重与理解。
利益
优秀的创业者,会更冷静地看待人与人的关系。当然,会有高山流水觅知音,会有伯乐与千里马、唐太宗与魏征的美好故事,这是不可多得的运气;但更多的时候,显现的会更加现实。在做VC的时候,我会更被创业者温暖的组织故事打动,尤其有些创业者谈到自己的同事,会潸然泪下。这是内心善良柔软的创始人的特质,但是很多时候,这会比较危险。
纯善的创业者,容易会把内心的善良,投射到自己的组织上去。善良没有问题,但是过度的柔软,把企业当做了家庭,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很可能会在关键的时候,当断不断。企业更像一个球队,目标需要是获胜。
没有收入、没有利润、没有增长、没有变化,一年两年三年,企业无法留住任何厉害的人。在之前纯粹做VC的时候,我们会更关注一个企业的宏大叙事,未来一个宏大梦想。现在,当我再看这个命题,虽然这些梦想依然极其重要,但是我会同时更加关注创始人对这个路径的拆解。比如创始人洞察客户需求的能力,创造营收利润的能力,或者带动企业产生大家都可感觉的一步步变化的能力。
当然,很多牛逼的企业,不是很快能够产生利润,但是一定能够快速让大家都觉得企业在快递变强,这依然是必要的。要么就是眼前的利益,要么就是持续向伟大目标的接近,否则人心是一定会散的。
资金,是建设组织体系、能力体系的引擎,他要么就来自于收入和利润,要么就来自于融资。创业公司,必须在这个维度上,有着自己清晰的节奏和破局的能力。
破局
0-1,一定是需要创业者自己上的。创业公司,很少真正有人会雪中送炭,只会锦上添花。大家看VC,往往ABCD都齐备了,就差资金的时候,资金才会来。而很多时候,创业公司只有AB,还没有CD,融资就会很难。而完整形成0-1的闭环能力,需要一号位非常综合的能力,从找到需求、搞定销售、搞定产品、招人,一样都不能差。
在VC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把权重给到一个组织上,比如一个高管组合上;但是当我自己创业时候,我会发现,需要把更多的权重给到一号位本身上。很多时候,创业刚开始的时候,高管的合作、磨合是非常不稳定的,很可能就出现了核心高管的缺位。如果一号位缺了某一块,比如CMO,或者CTO就搞不定了,往往这个风险就会真正发生。
框架
创始人和高管到底是什么关系?本质上,前者让渡了短期收益和确定性,换来未来的大的利益;高管正好相反,让渡了未来利益空间,换回了一个确定性(比如稳定的保底)。稳定的组织关系,是创始人和高管,都彼此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大家达成了默契。而很多时候,创始人要求别人承担不确定性,但是又不让出收益空间;或者高管要了确定性,又要未来的利益空间。这个对不齐,迟早会出问题。
其实在VC基金里面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投资总监抱怨分不到足够多的carry,觉得利益都是自己创造的,然后就负气出走,本质就是对做一个公司需要面对的风险认识不清的典型结果。VC最难的部分,创始人扛过去了,然后才有了获取利益的基础盘。
纯站在VC的视角,看这些命题,也不会给足够的权重。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高管表层能力的匹配,看一个公司,也是不可靠看不清的。
大账
为啥创业者之间,更容易达成长期的合作?
创业者有个“特权”,先天是要算更长期的、更大的账,而且自己也可以为这个长期的账目负责。而职业经理人的账,很多时候要跟着组织的KPI不停变,这个就往往不稳定,很多合作就会变得很不可靠。
创业公司吸引资源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个创业者/创业团队周围,能够凝聚起来很强的资源盘面,那么后面获胜的概率会高很多。但是这个就需要一号位有足够的大气和格局,算得了大账,长期的账。所以在很多时候,体现出来的,就是不计较短期的得失,显得仗义的那一面。如果一个一号位,按照职业经理人、小作坊的算账方式思考得失利益,通常就是缺乏后劲的。这些点,站在VC角度,也是很难观察到的。
三、关于选择与常识
所有的成人教育,都是让人去相信常识,相信那些最朴素的道理。
边缘创新
站在VC的视角和思维习惯,太喜欢宏大叙事了。很多时候,不来个数十亿百亿市场空间,都无法好意思说有机会。但这并不是真实的创业。这也是我在大多数时候,对VC基因特别弄的人下场做创业并不看好的原因,也是我自己开启创业一开始最努力克服的思维惯性。
创业企业,就像一个儿童;成熟企业,就像一个成年人。成年人都经过过儿童的阶段,但是很多儿童却“长不成”成年人。做VC很久的人,看多了初创公司,但是对一个成熟公司的力量,是缺乏真实的了解和敬畏的。常识告诉我们,创业只有从谁都不看好的边缘地带开始,才有更大的生存可能。真正的战争,99.9%是以强胜弱、以多胜少,多了弹药、多了粮草,才有犯错的空间。
创业公司看似欢腾,很多时候一个错误决策,就下牌桌了。而无论VC还是很多创业者,都并不用实践告诉我们他们在做一个边缘创新的事情,一开始就要杀到核心战场上去,杀到巨头的业务延长线或者必经之路上,这个除非极强的操盘高手,否则大概率就是一死。
苦活累活,“不那么好(看起来)”的商业模式,往往是创业公司最靠谱的0-1的发展样子。一开始就是好模式、好生意、大市场,哪里有创业公司的空间呢?
正确的事
相信大家都多次听过,要做正确的事情。关于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其实段永平说过很多次,就是大家都知道应该是对的事情。但是,当一个创业者要能真正去做对的事情,其实需要很强的定力的,这个对于并不深入其中的VC投资人,其实感同身受是并不容易的。
对的事情,比如就是在VC圈,就比如做好投资,就应该努力接近核心资源,努力提升产业认知,比如投资决策人员需要更贴近一线。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有各种限制条件,比如你要生存,要管理费,要募资,募到了资金需要返投,可能意味着动作变形、决策质量下滑。你要做好对的事情,可能意味着要更多的投入,调整业务结构,可能承担更多的代价,更少的短期收益。这个事情,大家自己在VC圈,就知道有多难了。
在实体企业中,比如一个研发企业,比如对的事情,是需要聚焦一个城墙口轰的,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但是市场变幻莫测、技术路径谁也不敢说赌得对。所有的投入,都意味着当期利润的下降,那么作为一个要承担风险和代价的一号位,你真敢持续下注吗?
对的事情,通常做的人并不多,因为难、慢。一边是短期更快的收益,更快的见效,另一边是持续的投入、短期利益的牺牲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在现实中,其实看做长期投入的,是很少的,尤其一个创业者要背着赚钱和养公司的压力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有时候如逆水行舟。
当然,如果持续做成了,可能就会形成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护城河。在这个时候,考验的,又是创业者强大的内心定力了。这种内心的力量和信念,是有迹可循的,但是现实中,大家也都会包装、掩饰,对于VC投资人是并不容易拨开迷雾看清的。
我自己在创业中,选择长短期利益的考量中,就很能有体会。你要真正敢选择长期利益的前提,往往是很多很多的。除了上面说的,需要有很强的愿力之外,还需要你对产业长期的、深刻的认识,此外,还需要你之前成功过。
真正“该做的事”,其实往往听起来,就是一两招常识的东西。但是区别不同创始人的,在这一两招是否做的坚定、持续,是否给了足够的权重。而想要给足够的权重,前提是你笃定你的认识,笃定这个事情一定来,正如张一鸣说的,理论对的事情,现实就会发生。
但是有几个人会真敢为理论正确,但是现实看不到的东西买单呢?再就是要给足权重,敢把代价投进去,其实是需要自己之前成功过,有底气的。我之前一直没有想明白一个问题,有些VC圈子的事情,为啥我明明看到应该这样做才能破局、积累出护城河,但是我和别人在说的时候,大家就是不会这样去实践。
当我创业后,才感受到,当你没有得到过足够多正反馈的时候,很多即使你模模糊糊知道什么可能是长期该做的,但是依然是不会去真实践的。表现出来的,就是更加做短期的事情、投机的事情。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带来的底气、自信,往往是敢于做下一个正确的事情的前提。
此外,因为正确的事情难,做的人少,所以当真正有人在这个路上的时候,哪怕暂时的所有动作,对大部分人还是“非共识”或者“不可感”,但是即使并没有形成结果,一些最懂行的高手,其实会敏锐地关注到,对于一个企业,可能会收获一开始无法想到的资源和支持。这个所得,其实在一开始决定去做“正确的事”的时候,是很难算清的。
包括人才方面,只有伟大的、正确的事情,才会吸引顶尖的人才。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无论开始再小,当你没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你可以做成一个很牛的事情,改变行业的事情,是吸引不了高手的。
资源是会向顶端汇聚的,如果你是第一梯队,那么第一梯队的资源才会向你集中,二流的企业,就只能吸引二流的资源。正如我党在开始的时候,虽然可能还不到一万人,但是战略是足够高的,战略空白也是足够清晰的,这是吸引人前赴后继的核心原因之一。
本分
本分是段永平提过很多的事情,但是对本分的理解和敬畏,一定是需要看得更加通透的时候才能有体察的。本分背后,又是一套表面看不清的得失账。
比如,你是否需要对你的员工、你的供应商是纯粹的丛林法则的逻辑、博弈的逻辑,还是会有所克制,有所扶持。你在企业最得势的时候,是无限施加你的影响力来压榨对方,还是会有所收敛、适可而止。在你明明可以趁着信息不对称或者别的人/企业最低谷,竭尽所能“要尽”利益,还是会留有余地,不违背人性,获取合理的利益就好。
这些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不同的抉择,会把创业者内心照的清清楚楚,照出不同的价值观。有可能不本分的行为,能够让你快速财务自由,而本分的行为,却显得非常傻。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一面镜子。
只是,而出来混,都会还的。只不过很多代价,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比如你的员工都会看到、你周围的人,你的合作伙伴都会看到。是否你还能在波峰波谷都安然度过,可能依靠的,正是这些伙伴。
四、关于生意
之前在纯做VC的时候,针对早期的创业者,我们很多会去看背景、看履历,看他们对未来方向、趋势的描绘。有着光鲜亮丽背景的创业者,往往更容易获得青睐。但是自己走上创业之路的时候,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就在改变。
在我现在的眼里,一个创业者0-1,对需求的洞察,快速学习反馈适应调整,可能会对企业的生存能力,会重要很多。即使是产业内干过很多年的人,有时候,由于立场的局限性,对市场、对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感知其实依然是模糊的。这个是要命的。不能很快切准痛点,在这个“内卷竞争”的大环境下,创业存活的难度就会更大。
有些技术创业者,缺乏真实、系统地摸排需求,或者被几个并没有普适性的客户需求牵引(比如以为几个大客户提出了需求,就以为这个是个大趋势大市场),就开始投入到研发中,结果研发出来产品,客户需求变了,现金流一下就紧张起来。所以这个时候,在绝对的一线,放低姿态,快速摸排、总结、提炼出真实的需求,对准需求做好事情求得生存,就会变得极其重要。
生意,一定要冲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所以为啥很多人创业不接地气,看起来高大上,但是很虚。只不过现在不同于20年前,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基本上都不在台面上,都并不清晰,甚至在很多产业里面,都并不认同。这个对创始人解构需求的能力,要求就很高很高,正类似字节跳动对短视频需求的界定、泡泡玛特对盲盒需求的界定,这个看得更清晰、坚定,往往就会有更大的生意长出来。
之前,我对“创造价值”这个事情,理解其实一直是不够的,感觉很虚。而踏上创业的路,才真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在创业选择中,你会持续面对战略选择,做啥不做啥。我在前半年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个选择的指南针到底是啥。因为很多时候,选择没有一个核心不变的灵魂,很容易看到左边的机会就做左边的事情,看到右边的机会就做右边的事情,忙忙碌碌,但是失去焦点。后面,也和很多更有经验的创业者交流,才体会到,“价值创造”、“利他”作为这个锚定点,才是稳定的。
只要你能创造价值,一定能收到钱,创造越大的价值,帮助了更多的群体,你就能形成更大的生意。围绕不变的东西,去定战略,定什么做什么不做,内心才踏实。当然,实践中会更加复杂,因为价值创造的事情,不等于很快能够和收入链接起来。
马上形成收入的,反而很多时候反而不是价值创造最大的事情。这个又会考验到一号位的决策和权衡。之前,当我并不面对持续的选择纠结的时候,也不会足够真诚地去思考和面对这些命题。
五、关于审美与进化
审美是创业者的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你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你才会追求好的。
梁宁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过一个观点,很多管理层的履历,往往是从一个失败的公司,跳槽到另外一个融资完的公司,然后钱烧完了,又跳槽到另外一个类似的公司。当他并没有看过什么是“对的”“好的”,应该如何把事情做到位才能出结果的时候,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无效重复。
其实在VC圈子,在每个圈子都是如此。我们聊了很多VC同行,其实很多都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如何是真正赚钱的VC应该干的事情,应该干到位成什么样子。这也正是为什么我经常说,绝大多数VC只能赚β(行业趋势)的钱,因为你并没有意识和能力知道如何才能赚到企业的α。
在创业中,我看到了更多创业者缺乏“审美”的后果,也一直在警示自己,如何去审美。当一个创业者不知道成功的企业如何做战略、做营销、做精益生产、做组织规划,不能去审美顶尖的CEO、COO、CMO、HRD,是不可能吸引到真正顶尖的资源跟你玩的。因为优秀的这些人,跟你一聊,就能体察到。而每个位置,顶尖的人,是很少很少的,是抢一个、绑定一个少一个的。如果周边的角色,都不能是顶尖的,那么整个列车的速度,都会被一号位这种认知局限性给拖慢。而这些,往往都身在其中的人,看不到。
能够形成审美,就极其考验创业者的视野,不断吸收新的、其他维度的知识和智慧了。我现在越来越重视创始人的书架、时间分配的方式,就是这个感受带来的。业务再忙,都需要抽出时间,拉开视角去看遥远的、看似没有作用的东西。
如果不能够让心静下来,全部围绕着眼前的一个个命题走,一号位一定迟早会发现,他可能非常忙碌地在转圈。我有一个很熟悉的在组织管理理论实践上很强的朋友,一次听他分享,他说在本学科内,已经吸收了很多东西,但是影响自己进一步精进的,是其他领域吸收。只有更多其他领域精华智慧的吸收,才能让你有更丰富的源泉,滋养你在本业务上进一步走下去,我觉得非常赞同。
洋洋洒洒已过8000字,相信半年后,又会有新的感悟。创业,是一种修炼方式。成功的VC投资赚钱,也只是一种结果。当修炼到位的时候,结果一定迟早就会跟上。期待和创业者、一级市场的同行,共同进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aoHao学习,作者:Kerkie李昊@坤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