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董明珠“格力不用海归,海归里有间谍”的言论引发了热议,网络上有不少支持者,但知识分子普遍反对这种言论。
窃以为,格力电器如果不用海归,董明珠是有决定权。但是,后面这句话,就有失偏颇了。正如知名媒体人胡锡进所说的,海归里有可能存在,非海归里同样有可能存在,不能因为有存在可能性,而打倒一片。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引进了大量的海归人才,他们为各行各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2月,周总理就向海外知识分子发出“祖国需要你们”的邀请,表达对海外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渴求。而我们所熟悉的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竺可桢(哈佛大学博士)等,就是海归人才。
不说远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海归,也有很多,如杨振宁、施一公、颜宁、万钢、李开复、李稻葵等,他们都是海外人才,在各自领域贡献力量。
在教育领域,很多海归不惜放弃在海外优渥的待遇和条件回国。如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他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博士,曾在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获得过图灵奖,当选过美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71岁的他放弃美国国籍,回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丘成桐,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他曾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哈佛大学任教,2009年加入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陈十一,也是海归派,做过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现在他是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曾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工作,曾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
海归回归创业的也有很多,比如百度李彦宏、搜狐张朝阳等,他们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投资领域,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徐小平、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都有海外求学经历。
在经济、金融领域,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林毅夫,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都是海归。
我再来看看科技公司华为是怎么看待人才的?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对人才特别重视,他多年前就提出,华为要吸收宇宙能量。为了吸引全球人才,华为把研发中心、研究院所、研究中心开设在全球有人才优势的地方,实现了全球优秀人才的就近进入。比如,法国、俄罗斯数学人才多,华为就在当地吸纳数学、计算领域的优秀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在印度、日本、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华为也设有研究所。
华为不惜成本招纳全球人才,这些人才也为华为破解世界难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当年替华为打通2G、3G算法的,就是一个俄罗斯小伙子,这让华为突然走到了行业前沿,赢得世界关注。而土耳其的埃达尔·阿里坎教授,是极化码提出者,他对华为5G作出了杰出贡献,可谓是华为5G的奠基人。
我想起了李斯的《谏逐客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企业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吸纳天下人才,才能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