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工程院院士增选,一个引人瞩目的变化是为民营企业留出了 8 个名额。这彰显了国家对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贡献的高度认可与重视。民营企业向来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它们在推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 8 个名额的设置,为民营企业的科研人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创新成果,跻身院士行列,激励更多民营企业投身于科研创新,共同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信心。
2025年4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正式启动新一轮院士增选工作。两院此次增选名额各增至最多100名,中国工程院更首次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新增专项名额[1][2]。
本次增选的一个变化是名额的增加:202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79名,实际当选59人;工程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不超过90名,实际新当选74人,计划名额与当选人数落差比例,自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中最大[3]。而今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增选名额都是“不超过100名”。
其中,中国科学院的名额增加分布在各个学部,而中国工程院的各学部名额在2023和2025两次增选中保持不变,变化主要体现在特别通道候选人、支持在西部边远地区(贵州、云南、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9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20年以上的候选人,以及今年新增的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上。前两者各增加1个名额,而后者则专门设立了8个名额。
这是今年院士增选的一大改革。中国工程院首次为民营企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增选院士设立了专项名额。《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中明确指出,将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
在此之前,民营企业科学家和管理者也有入选工程院院士的先例。比如2009年,中星微集团董事长邓中翰,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程京,以岭药业董事长吴以岭三位来自民营企业入选工程院院士。但工程院院士人选仍然以高校、科研机构和国企为主,来自民营企业的人才始终比例较低。
官方首次明确鼓励从民企中推选院士,要追溯到2019年。根据《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2019年院士候选人的通知》,要求推选“在坚持标准条件的前提下,注意对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第一线,及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的提名”。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1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要求,全国学会要“特别关注”在企业,尤其是基层和民营企业中做出重大技术创新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同时,省级科协也要“特别关注、发现和推选”在这些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专家[4]。
这一年,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百度高级副总裁王海峰、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王坚、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等来自民企的科学家和管理者,成为工程院院士的有效候选人,引起了广泛关注。最终阿里云负责人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尽管从2019年起已有“特别关注”民营企业科技人才的要求,但过去并未为民营企业的科技领军人才设立专门的参选名额。自2019年以来,虽然有部分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成为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但最终入选的几乎没有。
此次调整新增的8个名额专门用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候选人,为民营科技领军人才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入选机会。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民营企业的院士数量有望持续增加,从而推动工程院院士结构的进一步变化。
今年院士增选中,针对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设置专项名额,既是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展现潜力的反映,也呼应了近年来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24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2012年到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8万家增长至35.9万家,占比也从62.4%提升至90.9%。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则显示,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2023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总额达1.39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41.88%。
另一方面,支持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条贯穿多项政策的重要线索。
从政策脉络上看,早在本世纪初,《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就提出要“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而在2024年7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这一表述被更新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从“技术创新主体”到“科技创新主体”,代表企业不仅在技术创新,还要在科学研究上发挥更多作用。《决定》提出,要“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类似的政策引导在此前也已有体现。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就要求“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体而言,要“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更为具体,鼓励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攻关任务。
本次工程院院士增选新增加的8个名额,正是用来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而过去只提到要在推选过程中关注民营企业中的工程科技专家,没有要求候选人来自“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今年院士增选规则的细微调整,体现了民营企业在科技人才选拔体系中的定位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 (2025). 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
[2]中国工程院. (2025).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
[3]王茜, 严胜男. (2023, 11月23日). 当选院士难度变大了?今年36个计划名额没用,不再新增工程管理院士. 知识分子.
[4]李晗冰. (2019, 3月27日). 民企科技人员选院士,福兮祸兮?知识分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作者:张天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