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企业家董明珠发表了惊爆眼球的“决不招用‘海归派’——因为海归派里有间谍”之言论后,引发了舆论场上一片争议之声。
不过,很明显,真正支持董小姐的人寥寥无几,而更多的官媒及媒体人,则对其言论进行了批驳:
有人称其说法缺乏明显常识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其能力不足的表现;更有人将董小姐称作“已像是半个司马南”——成为以爱国为道具,进行商业营销的“民粹旗手”了……
在4月25日,董小姐的网络账号——“董明珠自媒体”上,首次出现了疑似回应的声音:
“面对不良行为,董明珠坚持和谐是斗争出来的,想干成一件事就要坚持原则,就要把不良行为解决掉”。
那么,此处的“不良行为”,是指“间谍行为”吗?——但显然,间谍行为可不只是“不良”的程度与性质吧?估计,这还应是一种泛指的不良行为。
这不由令人想到,网上有人扒出的一段事实,即此前深为董小姐信任的王自如先生,二人却仍然走向分道扬镳、天各一方的结局,而王自如似乎也应是“海归派”之列:
因为,王自如曾是2016年深圳市“孔雀计划”中,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的获奖者——难道,董小姐反感“海归”,与“海归味”的王自如在董小姐身边时,曾经的潮涌、潮退之经历所诱发吗?这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如果董小姐自己的孩子曾经出国留学的话,估计这个“以偏概全”的言论,就不太可能出炉了吧?——没人会愿意拿自己当靶子,自开一枪、自我牺牲的吧?
不过,董小姐自媒体上的这段疑似回应声音,重点显然是其中表达的“斗争”一语上!
看来,董小姐对于“和谐”的理解,更看重和偏向于通过“斗争”的哲学来实现。
应该说,“斗争哲学”,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当代时期,都有着极为典型化的体现。
但同时,这样的斗争哲学思维中,也曾因“内斗、内讧”的倾斜与走歪,造成了不少的历史悲剧。
这也正是为何我们的文化哲学中,其实更多却是“以和为贵”的提倡;而当代中国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之伟大目标,正是对于历史上我们过于偏重内部斗争的纠正、修正和拨乱反正。
而作为一家企业,有点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对“斗争哲学”竟然这般看重与浓烈呢?
难道,提倡和建设团结一心、和谐共生的思维与精神,不更应成为企业文化的主体与重心吗?而董小姐何以如此强调斗争的地位与重要性呢?
依此逻辑与思想,如果推而广之,则一个内部“批斗、斗争”无处不在的时代里,显然会形成一个变形与变异的社会,我们因此吃过的亏,难道还少吗?
这就不由令人想起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胡适先生了。
胡适先生的一生,虽然充满争议,但他的很多著述、观点与思想,如今却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比如,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文化要走向追求“德先生”“赛先生”的重生之路。
还有,胡适先生提出“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人掌握着绝对真理”的开明、自由与民主的思想。
胡适还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法论;特别是胡适提出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之观点,显然要比董小姐的“斗争哲学”,更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更利于我们的社会走向真正和谐与发展。
同时,胡适先生对中国的封建、皇朝专制历史中的“人治”传统,进行过多次的深入批判,他甚至当着蒋家王朝的当政者之面,指出这位独裁者的错误。
而像现已71岁的董小姐,一边放话“没我格力早垮了”;一边还将格力的全国店铺,全给改为了个人标签化的“董明珠健康家”。
可另一边,董小姐却似乎是无来由的用所谓“海归中有间谍”,便将所有的海归人才拒之门外,更成了抹黑这一大群体的“不良行为”——不知这是不是与我们的企业管理中,仍然脱离不了“家族企业”管理的传统模式有关呢?
而小米公关负责人王化此前疑似回应董小姐的话:“当时代抛弃你时,连再见都不会说”——其实,此言还真的值得掂量与思忖一番呢!【原创评论: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