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鬼火”少年,在迷茫中长大
创始人
2025-04-25 09:03:23
0

在乡村的角落里,有一群被称为“鬼火”少年的群体。他们在迷茫中长大,仿佛迷失在无尽的黑夜中。年少的他们,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冲动,骑着摩托车,车尾闪烁着诡异的“鬼火”灯光。那灯光在黑暗中摇曳,映照着他们迷茫的眼神。他们在街头巷尾穿梭,试图用这种方式寻找着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然而,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他们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对生活方向的不确定。他们在迷茫中摸索前行,渴望有人能为他们指引一条光明的道路,让他们摆脱那无尽的迷茫,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



这些天我老想起一个孩子。


今年年前在老家一个亲戚家吃席,我带着女儿一桌。邻座一个小丫头,跟我女儿一般大,估摸也是四五岁,但矮我女儿半个头。她胖乎乎的,脸蛋儿有些红扑扑(乡下日晒的结果),一个人坐着。


问下来,原来是跟奶奶来的,奶奶是我亲戚家的亲戚,在帮着厨,无暇顾她。


她倒也不怕生,活泼好动,很快跟我女儿玩了起来。玩了一会儿,乡下丫头的野劲上来,我女儿就不想跟她玩了。她放下饭碗,去找别的孩子玩了一圈。回来看到我在抱着女儿举高高,非得让我也抱着她举。


我看小姑娘倒也可爱,抱着她玩了会儿。几个来回,有点累了,刚把她放下,她就不肯了,喊着非得再来,不来就大喊大叫。


无奈,我又陪她玩了会儿,实在举不动了,就赶紧随吃完饭的亲戚们走出门。


小丫头眼巴巴看了会儿,也跟了上来。我带着女儿走到村里小广场上荡秋千,她也非要挤上来。一挤,两个孩子就推搡起来,我一看,赶紧把她俩分开,坐她们中间。


小丫头天天在那荡秋千,其实觉得没意思。过年前有些冷,她还拖着点鼻涕,见我女儿不理她,百无聊赖地用手一把擦掉,随手擦在了秋千上。我连忙阻止她,给了她一张纸。她没要,白了我一眼,又从鼻子里挖了一小团鼻屎,往我身上擦。


我躲闪不及,有点生气了,教训了她几句。她倒一脸无所谓。无奈,我只好抱着孩子走了。她还想继续跟着我们,旁边亲戚见了,赶紧把她拉走了,还一边解释——她的爸爸妈妈打工还没回来,跟奶奶过来的,脾气野,不要见怪。


看着她气汹汹远去的样子,我的心中有些难受。其实就是一个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渴望大人陪她一起玩;估计平常爷爷奶奶带,也不会跟她玩儿,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同龄孩子和父亲,就像抓住一个心爱的玩具一样不愿撒手;看着嬉皮笑脸、好动、恶作剧,也不过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罢了……


不知道她的爸爸妈妈过年回来能跟她待几天?也许好不容易重新熟悉,不几天又要分离,她的心中又会是怎样一个滋味?万一,将来她的爸爸妈妈跟乡下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离婚了,她会怎样?这样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她的未来又会怎样?



后来,我陪女儿玩的时候,就老是不自觉地想起那个乡下野丫头。令人难过的是,这样的孩子,在乡下其实是多数,而情况更糟糕的,甚至更多。


我在前不久的《一座村庄的婚姻状况调查》一文中,分析了我们村22~55岁适婚家庭的婚姻状况:夫妻双方长年在一起生活、婚姻相对稳定的(孩子多数还在老家留守),占比不到三分之一;离婚再婚家庭则占比35.3%,是多数;离婚未婚的单亲家庭11.7%,以及大龄未婚的也占11.7%。


如上,这个小丫头,虽然跟着爷爷奶奶留守,起码双亲还在,过年还能团圆;更多数的孩子生长在离婚家庭,要么跟着后妈或后爹生活,要么干脆就是单亲家庭。这些孩子,能正常长大、上大学的,其实并不多。


我曾在之前一些文章中写过我的小侄女。她四五岁时,父母亲离婚,跟着父亲长大——一个最坏的家庭结构,大概就是只有父亲而没有母亲的单亲家庭了。


道理不复杂,孩子缺乏母性的温暖、宽容、慰藉、调和,以及托底,容易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敏感、脆弱,甚至极端。我的生活中就有一些这样的朋友,这些是他们身上常见的特点。


父母离婚后,小侄女的父亲——我的堂弟为了生活在外打工,把她丢给爷爷奶奶,小姑娘便肉眼可见地内向起来。周末和放假的日子,时常一个人待在屋内,也不知道在做些什么——她学习成绩很不好,起码不是在写作业。


从我的外甥女(跟她一般大,放假回来就找她玩)口中,我得知,有一段时间,小侄女迷上了在手机上一个叫“快点”的APP上写小说。外甥女还给我看过她的网页,她的网名叫X祺安,几个月已经写了56部小说——说是写,就是设置好人物、关键词,然后快速地点击,自动生成对话、情节。“代表作”有《国民校草爱上我》《温柔付错人》《命运捉弄人》《心动的时间》等,总点击量数百万——相当于我写两年公号文章的阅读之和。


好在,小侄女的母亲后来就嫁在本地镇上,以前,她的妈妈时常骑车回来,默默地坐在邻居家看自己的孩子;这些年她长大了,就时常骑着车去镇上看妈妈。她的母爱,并没有消失不见。也好在,这个内向的乡下留守少女,并没有学坏。


去年夏天,她没有考上高中,进了县里的职业学校。成绩不行,不够优秀,长得不算好看,内向沉默,家庭条件不好……这个孩子的命运,也许已经被注定了。



村里跟小侄女一般大的孩子差不多有十来个,令人头疼的不在少数。


我家隔壁邻居是我的小学老师,我曾在《现实版〈活着〉》中写过他的故事。“贫贱夫妻百事哀”,他的儿子儿媳,在生了三个孩子后离了婚,儿媳远嫁,儿子常年漂在外地。三个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三是个小男孩,现在七八岁,瘦小,性格敏感、脆弱;老二好一些,最令人头疼的是老大,今年即将初中毕业,学习不好,又很是叛逆。


据说,这个留守少女,刚上初中就学会了抽烟,谈起了恋爱。村里人还时常看见她逃学,跟着一伙辍学的孩子在镇上游荡,甚至打架,而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放假回家,也很难见着人,甚至时常不住自己家,在家的日子,也时常大中午听到老师夫妇在苦口婆心地喊她起来吃午饭……


我对这个乡下叛逆少女印象的改变,来自有一天看到她的微信昵称——少点天真。是啊,“少点天真”,这个早早就“没有伞”的孩子,这个看不到什么希望、只能靠自己奔跑的乡下孩子,这个乡镇街上的“鬼火少女”,现实也许早就给了她许多不该有的沉重、困惑、思考与早熟。


她的父亲、爷爷奶奶,还能怎样要求她呢?学校的老师,身边的大人,能怎样引导她呢?我们这个社会,又应该如何对待她呢?


而像她这样的孩子,她的同龄人中,村里还有好几个。不例外的是,他们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就是再婚家庭。村里人有时聊起来,也搞不清究竟是哪个孩子“带坏”了哪个孩子。


说来说去也没什么办法,只好叹息着,看着他们一茬一茬地长大,再匆匆走向社会。


这些乡村“鬼火”少年/少女,虽然叛逆,倒也还在边迷茫边长大。更令人悲伤的孩子,还有不少。比如村里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已混成职业混混,小孩发育又早,父母早已管不了。每次他顶着半边红色、半边绿色的头发回村,村里人都要紧张起来,赶紧收好值钱的财物——他的叔伯、堂兄家,早已被他偷过一遍。


比如还有一个孩子,从小父母离异,母亲远嫁外省,父亲是个“乡下二流子”。这个孩子如今已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了。村里人记得,他初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了,自此基本没再回乡过。除了偶尔过年给他爹打点钱,他跟故乡,跟同龄长大的孩子,已基本失去联系。


时代不同了,一个没有根基、背景、能力的,甚至失去了故乡、早早进入社会的乡下青年,很难在城市闯出名堂了。不知他在城市过得还好吗?



豆瓣上有一部2007年上映(但没上院线)的,评分9.3分的国产电影,全素人演员,看得人很少,却被认定为“好于99%的剧情片”。它的名字叫《遥望南方的童年》。


这部电影,就在我老家那个市拍摄。影片里的山山水水,村庄村民,悲欢离合,以及所讲述的留守儿童教育的故事,我再熟悉不过。


影片中,初中刚毕业、无奈留在幼儿园教书的少年李响向往的,“小主人公”砣砣小朋友魂牵梦绕的爸爸妈妈所在的,“小主人公”秀秀的妈妈为了赚钱、撇下孩子一去两年的,颓丧的村民长文的妻子丢下孩子逃去的,那些个地方,被归纳为“南方”。


我们那儿的“南方”,是深圳、东莞、广州……80年代末起,就流传着“要发财,到广东”的民谚。我们的父辈,我的同辈、后辈,依然还在奔赴“南方”。


“遥望南方”,陪伴着我们80后、90后、00后、10后,以及今天的20后整整五代人。


我也不例外,初中起,我的父母也相继外出打工,其实,我也是个留守少年——庆幸的是,我的父母是在我初中住校后才“放心”出去的,十多岁的我,并没有强烈的留守的感受。


也许有人会觉得,那毕竟是2007年的电影了,时代在大发展,问题早就不在了。但我想说的是,随着时代“发展”,那里的乡下留守儿童的教育,反而在不断败退、恶化、恶性循环。


比如,《遥望南方的童年》中,易老师夫妇死命维持的乡村幼儿园,早已被时代淘汰了。一起淘汰的,还有小学。现在,乡下孩子从三岁上幼儿园起就要去镇上了,从六岁上小学起,就要去镇上住校或“托管”(托管服务一般由校长、班主任提供)了。


如此,在还需要父母呵护、家庭教育和乡土社会教育形塑的幼小时期,乡村孩子就被迫远离家庭、村庄,被丢到了镇上,被一股脑儿丢给学校——有能力的家庭会进县城买房,部分家庭选择去镇上租房、派爷爷奶奶照看。如此,教育集中了、效率“提升”了,县城的房价有支撑了,城镇化有保障了,真是形势一片大好。


但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呢?


教育规模化、集中化,偷偷摸摸的市场化下,孩子们受到的教育质量真的能提升吗?一个动辄大几百、上千人的“小学”,真的能照料、教育好这么多孩子吗?孩子成长关键期,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谁来承担?越来越不堪重负的学校教育真的能负责吗?小班教育、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去了哪里?


答案无需细说,且看近年各地频发的乡镇学校孩子宿舍火灾之类的事故,惨重的伤亡,就知道了。


另外再附上一段对话,来自老家亲戚与班主任——这样催缴各种费用、家长对老师和学校的不信任、家长与老师的情绪对立,早已是常事儿。这里暂截取一段。



无奈的孩子,无奈的家长,无奈的班主任、老师,以及整体无奈的乡村教育,在城镇化、GDP、集中化、“效率”引导下,早已被连根拔起。无根的孩子,混乱的基层教育,越来越不公平的现象,被转移的教育成本、被迫进城买房、被迫城市化而不堪重负的农民……对公平教育、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十年过去了,人们依然还在“遥望”。


所以我说,乡村振兴谈来谈去,如果只谈一个事,我会谈——乡村教育。笔者即将出版的“乡村三部曲”之《乡村振兴与时代觉醒》一书中,就用了一章讨论乡村“教育振兴”。鉴于篇幅,此处不展开。



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一代一代、一茬一茬有成长缺陷乃至性格缺陷的乡下孩子,过早“少点天真”地进入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社会,他们的未来,会好吗?


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未来,我们的城市、城乡会更开阔、包容、繁荣吗?我们的社会,“性格”会更健康吗?她会更平等、公正、自由吗?


也许无须悲观。因为答案正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愿意去看见,是否真的愿意去推动改变。


我愿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重要...
原创 关... 一场关税战争,几个回合下来迎来了戏剧性的反转!特朗普政府突然发起猛烈攻势,公开"怼"我外交部,还试图...
山东天气坐上“过山车”,周末两... 本周末(26日至27日),南方新一轮降雨来袭,并可能伴有强对流天气,江南、华南北部一带为降雨核心区域...
新茶饮第六股困局:加盟商喝下“... 新茶饮市场火热,然而第六股却陷入困境。加盟商如同喝下了一杯“苦”茶。一方面,高额的加盟费用让他们承受...
黄金疯了,白银会跟上吗? 黄金的价格,已经不是用疯涨能形容的。 4月22日早盘,COMEX黄金期货价格冲破3500美元/盎司大...
从味精到算力:莲花控股的“洗白... 文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左星月,编辑 | 王亚静 2024年,老牌味精企业莲花控股交出了一份...
原创 特...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有记者提问,特朗普政府表示,美方将采取措施加征额外的费用,对象是涉中国建造船只在美...
数据复盘丨电力、通信等行业走强... 4月25日,上证指数早盘窄幅震荡,午后一度回升,随后快速回落,尾盘有所回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早盘震...
共赴“消博之约”,宁夏收获几何 宁夏展馆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采购商的目光。 宁夏好物集体亮相。 4月13日至1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
Create2025百度AI开... 4月25日上午,李彦宏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现场出题后,文心大模型X1 Turbo作答画出的“蒜鸟”。...
“我没开玩笑” 特朗普:加拿大... 特朗普曾声称加拿大应成为美国第 51 个州,这一言论引发广泛关注。他毫不掩饰地表达这一观点,毫无开玩...
小米高端化的双驱动:保时捷与个... 小米高端化呈现出双驱动的显著特征。其一,与保时捷的合作堪称典范,借助保时捷的品牌影响力和精湛工艺,为...
慕了! 一老板投资黄金赚千万全... 最近一段时间 黄金价格引发高度关注 有人踩准时机赚到一波红利 据悉 有超市老板买金赚了上千万 全部分...
李兆基公祭仪式下周一举行,将择... 3月17日黄昏,97岁的香港恒基兆业集团创办人李兆基与世长辞,引发大众追念。4月26日,南都记者获悉...
“好球”幻觉:我们都活在“以为... “好球”幻觉,就仿佛我们始终活在那自以为稳了的一拍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即将达成目标的那一刻,心中...
由“小而散”变“专而精”,吉林... 日前,央视频道《朝闻天下》栏目针对吉林省“政府创投基金改革”情况进行了专访,吉林省投资集团重点介绍了...
慧眼识诈保住107万,银行客户... “老人宁愿舍弃大额利息也要将还有一个月就到期的定存取出,很不正常。”4月25日上午,交通银行南京大厂...
比尔盖茨之女菲比・盖茨创业:A... IT之家 4 月 26 日消息,据《纽约时报》报道,比尔和梅琳达・盖茨之女菲比・盖茨与前室友索菲亚・...
资溪,“中国面包之乡”是如何炼... 资溪,何以成为“中国面包之乡”?这背后离不开多方面的努力。资溪拥有丰富的优质面粉资源,为面包制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