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会走向终结吗?
创始人
2025-03-13 18:21:58
0

神经科学会走向终结吗?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目前,神经科学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突破涌现。从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到神经疾病的治疗进展,神经科学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会不断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或者发现一些目前无法解释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神经科学会走向终结,相反,它将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来推动学科的进步。

总之,神经科学不会走向终结,而是会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持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和认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神经科学可能终结的方式有很多。最平淡无奇的一种可能,便是社会对其失去兴趣。在我们有限的资源可以被用于的众多领域中,研究大脑只是最近才成为一个选项;未来的某一天,它可能会重新化为尘埃。其他事务或许会变得更加优先,例如养活全球人口或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或者,神经科学的终结可能是某种偶然的副产品——战争的后果、政府被鲁莽地解体,或者被一块太空岩石侧面撞击的连带影响。


但我们更希望它在我们自己的掌控下结束。我们希望神经科学的终结意味着我们已经彻底理解了大脑。但这就引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是可能的吗?要让答案为“是”,必须满足三个前提:首先,存在一个有限的信息总量;其次,这些信息在物理上是可获取的;最后,我们能够理解我们所获取的全部信息。


然而,每一点都可以被合理地质疑。知识是否是有限的,并非一个已知的事实。有些观点认为,知识的增长不仅可能是无限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物理学家大卫·多伊奇(David Deutsch)提出了一个看似无害的观点:知识增长的方式,是我们为某一现象找到一个好的解释。好的解释有一个关键特征——其细节难以更改,否则就会破坏其预测能力,从而使其失去解释力。相反,坏的解释是那些细节可以被随意调整,而不会影响其结果的。例如,古代人把四季变化归因于众神,这就是一个坏的解释,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变更这些神及其行为,而四季仍然会按照固定顺序交替出现。而我们现在认为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轴向倾斜,这是一个好的解释,因为如果去掉这个倾斜,就无法解释四季现象以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情况。


一个好的解释意味着我们已经足够精准地把握了宇宙的某种属性,以至于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多伊奇指出,由此可推导出一个结果:好的解释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一个好的解释会引发不可避免的“为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些细节难以更改?或者,为什么这些细节就是如此而非其他?对多伊奇而言,这意味着我们永远不会穷尽所有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有一天“没有问题可问”,那就意味着存在一个终极解释。但真正好的终极解释不可能存在,因为如果它的细节可以被调整,那它就是一个坏的解释(例如“众神决定如此”);而如果它是一个好的解释,那它就无法解释为何这个版本是唯一正确的。因此,从原则上讲,我们可能拥有的知识量是无限的。


假设我们不接受这个论点:我们凭直觉认为,知识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完全理解大脑仍然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只要这些知识在物理上是可获取的。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所处的宇宙的物理法则,对我们能获取的知识施加了严格的限制。想象一下,我们想观察宇宙中任意地点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我们无能为力。因为尽管光速快得令人难以置信,它仍然是有限的。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仅限于自宇宙大爆炸后光子开始传播以来光所能到达的距离。然而,在这个光视界之外,宇宙仍然存在,我们却永远无法直接观测它。这种无法逾越的限制,始终是科学研究面临的潜在威胁。正是由于我们无法获取所需的空间尺度或维度的信息,弦论、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等试图调和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至今仍更多停留在猜想层面,而非可验证的科学。


类似的物理限制,可能也会阻碍我们对大脑的理解。假设我们发现,要完整地建立神经活动与即时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需要同时记录人脑中大量神经元的活动,同时对另一部分重叠的神经元进行刺激。如果光学成像和光学刺激被证明是唯一能实现这种精度的手段,我们很可能会碰上物理上的不可能性。


想想我们需要多少光子。如此庞大的光子数量在穿透脑组织时会发生大量散射,使得信号与噪声比过低,无法分辨出众多的单神经元活动。而增加光子的数量会导致更多热量积累,从而诱发或抑制神经元的放电,使大脑状态发生改变,偏离我们试图观测的原始状态。事实上,在这样的成像尺度下,改变大脑状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将光线和透镜引导至更深层结构的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大量神经元。我们或许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了解哪些信息才能理解大脑,但却可能根本无法获取这些信息。


让我们乐观一点:也许人类的智慧终将找到绕过这些限制的方法,使得我们能够获取关于大脑的全部知识。那么,接下来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这些知识。


长期以来,心灵哲学家一直在质疑我们是否能真正理解人类大脑。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让我们想象自己成为一只蝙蝠,拥有皮革般的翅膀和声呐导航。他认为,我们当然无法真正知道蝙蝠对世界的主观体验。由此,他推论出,如果我们无法描述蝙蝠的主观体验,那么我们就无法构建独立于物种的意识的客观描述,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自己试图客观测量的是什么。如果是这样,对大脑的某些理解将始终不可及。


科林·麦金(Colin McGinn)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大脑在原则上永远无法理解人类意识,因为我们的思维受限于自身的感知能力,因此在认知上封闭于理解人类意识所需的概念。就像一只犰狳试图理解数学一样:数学确实存在,并且是世界的一种真实属性,但无论犰狳收集多少证据或多么努力地学习,它都无法掌握数学。同样,神经科学也面临一个独特的问题:它是唯一一个研究者的理解由其研究对象本身生成的学科。如何解读这些论点由你决定,但有理由相信,即便我们掌握了关于大脑的完整知识,我们仍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它。


我们一开始假设,如果以下三个前提成立,我们就能真正理解大脑:关于大脑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些知识对我们是可获取的;我们有能力理解这些知识。然而,上述论点对这三个前提都提出了质疑。我们可以用概率的方式表达这种怀疑,即将每个前提的成立概率赋值,并计算神经科学是否能以理解大脑为终点的整体概率:P(有限知识)×P(可获取知识)×P(可理解知识)。


这样写出来,我们就能看到复合概率的标准困境:即便每个前提单独成立的概率都很高,三个条件同时成立的概率仍可能很低。例如,如果我们给每个前提都赋予最大值 0.79,那么三个条件同时成立的概率仍小于 50%——更可能的情况是,神经科学不会以我们期望的方式终结。


这意味着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结局,具体取决于哪个前提不成立:


1. 神经科学永远不会终结,因为知识是无限的。


2. 神经科学会终结,但由于物理上的获取限制,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大脑。


3. 神经科学会终结,我们原则上已经获取了理解大脑所需的一切信息,但我们缺乏理解它的能力。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无法完全理解人类大脑。但或许,这从来就不是目标。一个更合理的替代方案是,我们能足够深入地理解大脑活动与行为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其出现问题时加以修复。我们可以依赖预测来实现这一目标,而无需彻底理解它——我们可以根据神经活动预测行为,反之亦然;我们可以预测干预措施对两者的影响。


至少,过去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我们的预测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从人脸识别到语言生成,莫不如此。这种预测能力让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总有一天,神经科学会知道如何修复或预防任何大脑功能障碍,如果我们愿意的话。而这样的结局,或许已经足够好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作者:Mark Humphries,译者:EY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前瞻分析】2025年中国贵金...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凯立新材(688269.SH)、凯大催化(830974.BJ)、苏州固锝(0020...
黄金狂潮托举加拿大股指狂奔!上... 尽管面临持续的贸易紧张局势和经济疲软,加拿大主要股指上半年表现仍超越美国基准股指,这要归功于黄金价格...
读懂IPO|轩竹生物核心产品拓... 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雷小艳 编辑|郑琳 “成功的药物商业化是创新药物开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福元医药:盐酸贝尼地平片获药品... 7月1日,福元医药披露关于盐酸贝尼地平片获得药品注册证书的公告。近日,北京福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
原创 莫... 特朗普为了对等关税真的是拼了,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其他国家想尽办法妥协。 6月30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
新疆女孩缺席毕业典礼 学校用机... 新疆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不存在所谓“新疆女孩缺席毕业典礼”的情况。新疆各族人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澳洲一个村挂牌出售,价格还不到... 据Domain网站6月30日报道,位于墨尔本郊区的一整个村庄正在对外出售,以两套 普通房产的价格出售...
比特币挖矿格局生变!美俄伊争霸... 曾几何时,提及比特币挖矿,世界的目光会不约而同地投向中国。然而,随着中国在2021年全面清退挖矿产业...
信达证券:聘任程远为公司副总经... 北京商报讯(记者 郝彦)7月1日,信达证券发布公告表示,于7月1日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
东华软件:公司股东减持股份权益... 6月30日晚间,东华软件披露公告,公司近日收到持股5%以上股东薛向东先生及其一致行动人郭玉梅女士出具...
粤传媒:6月30日召开董事会会... 每经AI快讯,粤传媒(SZ 002181,收盘价:7.21元)6月3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第十一届...
2025上半年基金业绩收官!港... 来源:图虫 随着2025上半年收官,公募基金半年度业绩随之揭晓。 在经过一季度科技板块的疯狂行情后,...
这项投资火了!年内浮盈超20% 【导读】2025年上半年公募定增获配逾百亿元,目前整体浮盈超20%,最高浮盈177% 中国基金报记者...
上海街道开展“七一”庆祝建党1... 在“七一”建党节之际,上海的街道纷纷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街道上挂满了鲜艳的党旗,营造出浓...
充电宝安全风波,蔓延至共享平台 近期,充电宝安全风波迅速蔓延至共享平台。原本便捷的共享充电宝,因部分劣质产品的出现而引发担忧。一些共...
福州地铁4号线后通段即将进入试... 福州地铁 4 号线后通段即将迈入试运行阶段,这无疑是福州城市交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全体建设者们历...
抓住人们对“Soulmate”... “Soulmate”,这个词汇承载着人们对灵魂伴侣的无尽渴望。在商业的舞台上,它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
光伏玻璃产业,酝酿减产 光伏玻璃产业正酝酿着减产的趋势。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诸多因素促使这一行业做出调整。一方面,市场供需关系...
小米上线月租金1999元青年公... 6月30日,小米行政公众号发文,小米在北京、南京上线了一批青年公寓,租金标准为均价1999元/月。7...
IPO研究|预计2027年中国... 瑞财经 刘治颖 6月30日,有研金属复合材料(北京)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有研复材)科创板IPO获已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