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章瑜,作为鲍鱼养殖领域的“新农人”,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投身鲍鱼养殖行业,为传统的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吴章瑜凭借对现代科技的敏锐洞察力,将创新技术融入鲍鱼养殖的各个环节。从养殖环境的精准调控到饲料的科学配比,他都精心钻研。他不仅关注鲍鱼的产量,更重视品质的提升。在他的养殖场里,鲍鱼茁壮成长,品质优良。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打破传统养殖的局限,成为鲍鱼养殖行业的新生力量,也为其他新农人树立了榜样,带动更多人关注并投身于现代化的农业养殖事业。
发展智慧渔业,多次亮相央视
吴章瑜:鲍鱼养殖“新农人”
吴章瑜。
眼下,福州进入鲍鱼投苗季,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海上管理人员吴章瑜忙着迎接北方鲍鱼返乡、组织鲍鱼投苗等。作为鲍鱼养殖“新农人”,近期他多次亮相央视,介绍连江鲍鱼养殖情况。
水下拉起养殖吊笼,开箱、投苗、关盖、下水……这几天,连江苔菉镇的鲍鱼养殖户们正忙着投苗入海。
相比网箱养殖,机械化养殖轻松了许多。在全国最大的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上,吴章瑜按下电动按钮,一组鲍鱼笼如同乘坐“海底电梯”一样升起。“这个平台相当于鲍鱼的‘智能家居’,不仅可以增加鲍鱼的成活率、重量和产量,还能节省大量人力。”吴章瑜说,在平台上养40吨鲍鱼只需几名工人进行操作,喂食也从凭经验投喂到根据平台数据投喂。
据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永寿介绍,“福鲍1号”可一次性投放300多万尾鲍鱼苗,具有风力发电和24小时远程水文监测、自动增氧等功能,还能抵御15级台风。
从“汗水渔业”到“智慧渔业”,吴章瑜是参与者和见证者。他是苔菉后湾村人,一开始在船上捕鱼。20世纪90年代,福州第一粒鲍鱼在苔菉培育成功,当地渔民便开始转型养殖鲍鱼。
2000年前后,吴章瑜开始养殖鲍鱼。“以前养鲍鱼是体力活,我们没有鲍鱼网箱,只能把塑料桶围上渔网倒扣着,能养的鲍鱼很少。有了网箱后,投喂鲍鱼时30多公斤重的网箱每天要提上提下几百次。”吴章瑜说,以前如果碰到台风的话,网箱还可能被冲走,辛苦一年白忙活。
加入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之后,吴章瑜过上了进企业上班的日子,从靠天吃饭的渔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得益于鲍鱼养殖现代化、智能化,像他这样的工人,每月收入能达上万元。
吴章瑜等“新农人”是福州鲍鱼产业做大做强的一个缩影。乘着“海上福州”发展的东风,福州的鲍鱼产量占全国的50%,位居全国第一。(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连融媒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