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83年,山西老人致信央行: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写的
创始人
2024-10-06 21:30:07
0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3年,《山西日报》发表了一篇异常简短的文章,主要内容为:

“人民币的字体作者为冀朝鼎。”

不久后,上海的《新民晚报》也发文报道,主要内容与山西日报基本没有差别。

两人篇文章的排版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并不妨碍大家对此事的关注。

家住山西的一位老人看到文章后,表情略显疑惑:“不对啊,人民币上的字明明是我写的呀,怎么还张冠李戴到别人头上了呢?”

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老人的女儿给报社写了两封“澄清信”,分别寄给了人民银行总行和报社。

在信中,女儿表示人民币上的字是自己父亲所写,并不是冀朝鼎,请银行务必要查清。

总行对此十分重视,立即成立小组进行调查研究,随着调查取证的深入,真相慢慢浮出了水面。

人民币字体作者是究竟是谁?这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争议

其实在收到那封“澄清信”之前,关于第二套人民币字体作者的身份一直都存在着争议。

民间广泛的说法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所写,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人民币字体基本是由他来负责。

另外,也有不少人认为是由一位名叫陈达邦的人所写,因为他曾在总行负责印刷工作,是印刷局任综合科科长。

一位负责人民币字体,一位负责人民币印刷,民间的流传看似也有一些依据。

那为何山西日报认为是冀朝鼎写的呢?

原来,冀朝鼎是山西的经济学家,在书法上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曾担任过人民银行的副董事长,论身份和能力,看似都是人民币字体作者的不二人选。

这样来看,当时的山西日报发表文章说人民币字体作者为冀朝鼎其实是缺乏依据的,有些不够严谨。

遗憾的是,上述几位都已经离世,具体的情况已经无从考证,这也说明想要弄清第二套人民币字体作者的身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讲第二套人民币字体作者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套人民币的字体作者——董必武。

董必武属于科班出身,知识渊博,见识面广,对书法也极有研究,能写得一手好字。

1947年10月,在董必武的领导筹备下,中共中央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主任一职由董必武担任,副主席南汉宸。

董必武向党中央提议,组建中央银行,取名“中国人民银行”,并统一发行货币。

1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的筹备建设工作交给了南汉宸负责。

按照一开始的计划,人民银行的成立应在1949年元旦,但因为战争的影响,不得不提前。

人民币的设计工作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开始,筹备组打算将毛主席的像印在纸笔上,并将票版上报给了中央,毛主席当即拒绝:

“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像印上去呢?人民政府成立后再说吧。”

董必武有一项指示,就是票面上得反映出解放区建设图景,相关工作人员就是根据这一指示将第一套人民币设计出来的。

董必武不光领导了人民币的设计发行,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和纸币上大部分的字也都是董必武书写的。

字体为楷书,笔画规整、铿锵有力,刚劲挺拔又不失秀气,再配上解放区军民生产劳动的背景,看上去十分和谐。

所以说,既然第一套人民币字体作者是董必武,那民间很多人说南汉宸是第二套的字体作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终究还是缺少相关证据。

“澄清信”

1983年3月,《山西日报》和《新民晚报》发表的文章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山西一位老人一直有读报纸的习惯,那天,他像往常一样购买了一份报纸,拿回家看了起来。

“人民币上的汉字书写者为冀朝鼎。”

文章中的一句话吸引了老人的注意。

其他人看到冀朝鼎三个字时,都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位大师,但老人则不同。

老人放下手中的报纸,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脸上写满了疑惑,还自言自语道:“不对啊,人民币上的字明明是我写的呀,怎么还张冠李戴到别人头上了呢?”

老人的声音很小,但还是被女儿捕捉到了,女儿赶忙询问事情缘由。

“人民币上的字其实是我写的。”老人一边笑一边说。

其实这是一个隐藏了几十年的秘密,毕竟人民币的排版、设计等工作都是严格保密的,不能像国旗、国徽那样广泛征集方案。

但是,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同时也为了纠正山西日报的错误,老人还是把这件事说了出来。

女儿听后,大吃一惊,在她的追问下,老人终于将埋藏多年的故事讲了出来。

女儿越听越感到敬佩,激动地说道:“我们得给银行和报社写一封信,澄清一下!”

但老人觉得,他把这件事说出来并不是想证明什么,也不想跟别人去争论,一开始的他只是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后来还是在女儿的劝说下,老人才答应写信,于是,由女儿代笔,将老人的心里话记录了下来,信的最后,老人还签上了字。

很快,信件就送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手中,这封信最后签名处写着马文蔚,他的女儿名叫马眉。

吕培俭(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看到马文蔚三个字时,先是思考了一会,但他无论怎么想,好像都不曾听过马文蔚这个名字。

“名不见经传”的马文蔚真的是人民币字体作者吗?这引起了吕培俭的怀疑。

但信中的每句话都那么诚恳,看起来并不像是恶作剧,而且,关于字体作者的身份问题,吕培俭也不敢百分百确定是谁。

于是,吕培俭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要查,就把这件事查到水落石出,给真实作者一个交代,更是给事实真相一个交代。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总行安排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的陈溶担任调查工作。

调查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先从那份手稿档案开始,将“澄清信”中马文蔚的签名和手稿的字迹进行比对。

总行里的那份绝密档案中含有人民币字体作者的原手稿,包含“中,国,人,民,银,行”等字,奈何手稿中并没有找到作者的署名。

在吕培俭的要求下,那份绝密档案再次开封,陈溶被请到了行长办公室。

陈溶仔细研究过签名后,将目光转移到了手稿上,经过来来回回的仔细比对,得出一个结论:“两者的相似度非常之高。”

听到这句话,吕培俭心头一震,这说明,人民币字体作者有极大可能就是马文蔚。

接下来,总行对马文蔚进行了背景调查,对马文蔚本人的历史有了简单的了解。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马文蔚对金融行业了解十分透彻,在总行建立之初,他还先后担任过参事和金融研究员,并且对书法、字画十分颇有研究。

这样看来,马文蔚就是人民币字体作者这件事还真八九不离十。

不过,在没百分百确定身份之前,谁也不敢妄下结论。

为了还原事情真相,总行派出张作栋(高级工艺美术师)、陈明光(工艺美术师)等人前往了山西做进一步调查。

几人协同山西当地的银行工作人员一起去登门拜访马文蔚。

马文蔚的家在一个小村庄里,路不好走,工作人员只能步行,过程有些艰难,但好在最终找到了马文蔚的住处。

但从外面看,马文蔚的家略显破旧,以至于工作人员都以为找错了人家。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过后,开门的正是马文蔚,只见他的头发和胡子已花白,显得十分苍老。

马文蔚虽然穿着朴素,但却透露着浓烈的文人气质,表面上看起来有些瘦弱,但身上的气场却十分强大。

工作人员简单表明来意后,马文蔚热情地将大家请进了屋。

屋内的环境真是别有洞天,房间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大量的书籍和字画作品,工作人员看着墙上挂着的好字,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叹。

在交谈过程中,工作人员也没忘记此行的任务,在获得马文蔚的同意后,大家再次以手稿为依据,对马文蔚的字迹进行了细致比对和科学鉴定。

最终确定,手稿与马文蔚的字迹相吻合,人民币的字体作者就是马文蔚先生!

在马文蔚的口中,大家了解到了马文蔚的具体经历以及成为人民币“提字者”的趣事。

人民币字体作者——马文蔚

马文蔚于1904年12月出生于山西黄寨村,家里有3个孩子,马文蔚排行最小。

父亲马鹏程是私塾里的一位教书先生,在父亲的照顾下,马文蔚的教育不成问题,他头脑又灵活,成绩在班里一直都数一数二。

马鹏程喜爱书法和字画,在父亲的熏陶下,马文蔚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8年,高小毕业后的马文蔚在父亲的安排下开始学习经商,但同时他也没忘记读书增长知识。

两年后,马文蔚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报考了3所学风好的学校,因为成绩优异,马文蔚竟然被3所学校同时录取。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马文蔚考虑再三,最终选择了太原国民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是公费。

在太原国民师范学习的5年时间,马文蔚优异的表现就连校长赵丕廉都忍不住赞赏。

在学习文化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马文蔚还一直在坚持学习书法、医学以及拳法。

其中,书法是马文蔚的最爱,并一直在练习《张黑女墓志》等魏碑书法,遇到不懂的问题,还会向右任、景梅九等书法大家请教,正是马文蔚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的书法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外,马文蔚还有一身革命的热血和爱国的信念。

1925年,作为国师附小老师的马文蔚积极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追悼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文蔚把笔杆子当枪杆子,呼吁年轻人踏上战场,保家卫国。

马文蔚曾写过一本笔记《青峨心影》,里面记录了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中国百姓的惨状,从马文蔚的写作感情中来看,他是极为悲愤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马文蔚进入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得益于此前他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的学习,在银行的工作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第一套人民币是1948年发行的,当时我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受局势影响,所制纸币质量不高,而且贬值极快,面额过大,并不适用于和平年代。

于是,建国后不久,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发行工作便提上了日程。

1950年初,中央决定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人民币上的题字由南汉宸(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负责。

南汉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马文蔚,他早就对马文蔚的书法有所了解,认为人民币上的题字非马文蔚莫属。

但是呢,南汉宸也不好意思直接告诉马文蔚,并且人民币题字也属于国家机密,怎么办呢?南汉宸就想着借“书法比赛”的名义邀请马文蔚题字。

1950年4月的一天中午,受南汉宸的邀约,马文蔚来到了办公室。

南汉宸表现得非常神秘,拿出来一只笔在马文蔚面前晃呀晃。

其实这支笔可不普通,这是南汉宸专门从故宫博物院借来的宫廷用笔。

“这好像是一支宫廷用笔!”马文蔚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支笔的与众不同,不得不说,还得是马文蔚好眼力。

南汉宸逮住马文蔚就是一顿夸,紧接着说道:“可真有你的,看一眼就明白,怎么样,要不要试一试!”

身为文化人的马文蔚原本就对文房里的东西喜爱有佳,这次又有个送上门的宝贝,岂有拒绝了理由。

马文蔚接过笔后先是欣赏了一番,就在准备大展身手之时,一个问题出现了:“我该写点什么呢?”

南汉宸脱口而出:“咱们在银行工作,就写‘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吧!”

宫廷用笔的“身份”尊贵,但用起来也就是那么回事,马文蔚感觉,远不如自己的笔好用。

于是,马文蔚把自己平时用得最习惯的笔拿了出来,在纸上写了“中国人民银行”6个大字,同时,马文蔚还来了兴致,陆陆续续又写了“壹”、“贰”、“叁”、“伍”、“拾”等字。

一遍不过瘾,马文蔚又重复写了好多遍,这正合南汉宸之意。

“好!好!不愧是你马大师!” 南汉宸毫不吝啬夸赞。

事后,南汉宸将马文蔚的作品保存了起来,其实马文蔚是知道南汉宸的用意的,只不过他是“看破没说破”。

时间来到1955年,新中国的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了,毫无疑问,上面用的正是马文蔚的题字。

马文蔚明白这里头的规定,这么多年来对此事一直守口如瓶,从没有向别人提起过,甚至连档案中也没有相关的记载。

就这样,这个秘密被埋藏了30年,一直到1983年的那封“澄清信”,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马文蔚为人民币提字的事情被媒体进行了大肆宣传,马文蔚这个名字顿时被广大群众所熟知,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都快把马文蔚家的门槛踏烂了。

“这六个字就应该归功于南汉宸行长,是他委托我书写,最后由他亲自选定的,我不过是奉命参与而已。”

这是马文蔚的心里话,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

1988年3月29日,马文蔚先生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用来形容马文蔚先生最适合不过了,不忘初心、淡泊名利是马文蔚先生的真实写照,更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下去的品质。

编辑:凡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