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在一系列重磅利好政策的刺激下,资金做多中国资产的情绪正持续亢奋,沪指从2700点涨到3000点,仅用了3天时间。很多股民兴奋不已,纷纷议论牛市要来了吗?也有不少人想加入股票市场抢红包行情。
利用群众急于投资获利心理,不法分子可能趁此机会,打着股票投资的旗号,编造股票投资APP,以高回报、低风险为诱饵,非法吸收甚至诈骗公众资金。以下是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股市噱头行诈骗行为的典型案例。
1
非法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类骗局
通过荐股软件非法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以理财教育为幌子非法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期货公司居间人非法开展期货交易咨询业务是该类型中常见的几种非法骗局。
深圳某公司打着“教育咨询”的幌子,实际上以“荐股”为由,向客户收取高价费用。该公司对外宣传广告与普通的“培养理财思维”课程无异,但当客户进入相关社交平台群组后,公司会在群里发布“资深老师荐股”的介绍、过往学员投资获利的案例,进而以每套近两万元的价格销售内含所谓“名师荐股”视频的U盘和所谓“投资秘籍”,向客户提供股票买卖建议,获取高额利润。
深圳某公司系某期货公司居间人,在从事期货居间服务期间,该公司建立客户微信群,并通过微信群或微信私聊向客户提供具体期货合约选择、点位、交易方向、手数等交易建议,获得代理费、居间人佣金费分成等经济利益。
2
仿冒持牌经营机构及从业人员类骗局
张某自称为证券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相关协会公示的从业人员信息伪造从业证书,招揽投资者称可以通过注册该公司的“xx经办”APP,通过购买股票的方式清退之前在其他平台缴纳的学费。投资者转入资金并操作数次后,被以账号异常封禁,要求再次大额入金购买证券以完成清退,给投资者造成大额损失。
李某自称为证券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相关协会公示的从业人员信息伪造从业证书,招揽投资者称可以收费使用该证券公司的快速交易通道来抢涨停板,投资者缴纳大额使用费用之后,实际仍使用xx证券一般客户端交易,而且该证券公司也没有收费使用快速交易通道的业务。
部分年纪偏大的投资者,往往容易被这类操作所骗。投资者在收到自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推荐业务、退费的电话短信时,不要轻信,对来历不明的文件、APP软件勿随意安装,不要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
3
虚假宣传上市骗局
深圳某公司通过股票交流QQ群等渠道招揽客户,称其控制的境外公司即将到纳斯达克上市,将来股票可翻5至15倍,同时宣称如购买其股票,还可以获赠其公司生产的白酒产品。投资者向该公司转账汇款后,公司即改口要求与投资者签订经销商合同,约定投资者投资的资金以高达数千元每瓶的价格购入该公司生产的白酒产品,成为其经销商,同时签署股票赠送协议,承诺将来相关公司纳斯达克上市时可获得相应股票作为回报。后续,相关公司纳斯达克上市无望,购入的白酒产品价值难以判断,造成投资者大额亏损。
安徽R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法人马某与蔡某杰、陈某敏等人商议,以正在筹备A股上市为名寻找投资者。在未经证券部门批准且不具备证券经营资质的情况下,蔡某杰控制的股权投资公司与R公司签订了《投资顾问协议》,约定以每股7.8元价格对外转让R公司股票,其中R公司实际每股获得3.4元,其他4.4元由股权投资公司占有。后股权投资公司找到宣传团队策划推广R公司股票,宣传团队向投资者讲授炒股技巧,夸大宣传并预测R公司股票在A股上市的可能,鼓动投资者大量买入该公司股票,承诺三年内R公司将在主板上市并实现“翻番式”收益,如果上市失败或不能如期上市则以10%年利率进行回购。在未实际转让R公司股权的前提下,马某与投资者签订所谓的“股权转让”“股权代持”协议,截至案发,未兑付数额共计1亿余元。
三看
一看是否取得营业执照。
二看是否取得金融监管部门(如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证监会)的批准文书,是否在其批准的经营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只有营业执照,没有金融监管部门批文,是不能开展存贷款业务、证券投资、理财产品销售等金融业务。
三看资金投向领域是否安全可靠。
三思
一思是否真正了解该产品及市场行情。
二思理财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经营规律。
三思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一旦属于非法集资,“分文难收”的风险是否能够承受?
三不要
一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因为他们往往拉大旗作虎皮。
二不要盲目相信熟人介绍、专家推荐,因为他们自己也可能被骗了。
三不要因为高利诱惑盲目投资,因为高利息往往伴随高风险,投资的钱都是自己的血汗钱。
来源:素材综合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
本文由“海淀金融”公众号编辑,
图片、文字版权归海淀金融所有,
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回复“转载” ,
取得授权,转载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