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奇茹 袁璐
互联网巨头“不互联”,各自为营形成孤岛,曾是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顽疾。如今,随着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倒逼,互联网巨头间逐步破冰,探索互联互通的新路径,或将给互联网行业带来不一样的未来。
▶多方“破冰”支付互通
昨天,淘宝官方宣布,消费者今后逛淘宝时,可以使用微信支付。
本月初,淘宝就曾对此次全面接入微信支付进行预热,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淘宝新增微信支付功能后,一部分微信支付用户有机会成为淘宝天猫商家的新增量。
互联网巨头之间新一轮互联互通也许还不止于此。有媒体报道,淘宝天猫将正式接入京东物流,预计于10月中旬上线。不过,针对淘宝、京东、支付宝在物流和支付方面后续的多向互通计划,记者向淘宝、京东求证时,双方均未回复。
▶渐进开放告别对抗
开放,是互联网的生命所在。但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却相互“隔绝”,网友们想要来往其间,必须手动跳转,以各式口令、链接等“通行证”翻山越岭。
2008年9月8日,淘宝网宣布彻底屏蔽百度搜索引擎,对雅虎等搜索也进行部分屏蔽。2013年,阿里切断微信数据接口,微信无法跳转至淘宝页面;微信宣布封杀阿里旗下即时通信软件“来往”,微信上的淘宝店铺链接无法直接打开,淘宝引导下载的链接被屏蔽,只能通过复制在浏览器打开。两年后,阿里与腾讯矛盾再次升级,多款阿里系产品被微信全面封杀,微信店铺全面禁用支付宝收付款。
抖音与腾讯、百度与各大电商平台之间也先后出现了互相屏蔽、搭起“隐形墙”的局面。“在激烈竞争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每个企业都想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表示,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自主创新、独立扩展来寻求差异化优势,而不是合作。
2021年9月9日,工信部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限期内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此后,面对监管施压,互联网巨头们不得不渐进开放。
2021年11月,淘宝天猫的商品分享连接,可以在微信一对一聊天中一跳直达。同年,饿了么、优酷、大麦、考拉海购、书旗等阿里系产品开放微信支付。
2022年3月,淘宝开放微信支付内测,部分用户在淘宝支付时,可选择“微信扫码支付”和“去微信找朋友帮我付”;同年10月,支付宝支持给微信QQ好友通过二维码转账至对方支付宝账户。
在业内人士看来,淘宝平台此次官宣接入微信支付,意味着腾讯、阿里的“互联互通”行动终于从流量渠道走到核心的支付互通阶段,两大巨头步入合作共赢时代。
▶行业发展或现新局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流量见顶、增量放缓的当下,任何一家公司都很难在单一的生态中,创造流量神话。选择开放生态、接受共享存量用户成为各大公司的最优解。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记者,淘宝引入微信支付,是支付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性事件。“平台合作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从行业角度来看,也预示着行业有了更多打破原有格局的机会,为支付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看来,目前支付场景仍未实现全面互联互通。“比如微信还不能用支付宝转账,其他平台也并非都接入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中小支付企业如何实现与巨头之间的互联互通仍然存在问题。”
对于巨头间是否都需要“打通”,王蓬博认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要在尊重市场自发性的原则下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