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由于受到国内外经济低迷情势影响,银行经营压力逐渐增大,主要表现是银行助力实体经济增长必然实施降低贷款利率以及中间服务收费等金融服务措施,这样就形成了银行负责端筹资成本高企和净息差收窄等现实矛盾,其结果是导致银行盈利能力减弱、拨备覆盖率下降、不良信贷资产上升以及处置坏账能力下降等诸多现实问题。
为解决银行面临的现实困惑,我国银行业降息通道开启,不仅LPR报价利率多次下调,银行存款利率也进行了多轮大幅度下调。据相关机构统计,从2019年8月LPR改革以来,至2024年8月,1年期LPR报价利率累计下调了80个基点,1年期LPR最新报价利率下调到了3.35%;5年期LPR报价利率累计下调了90个基点,5年期最新报价利率已下调到了3.85%。存款利率下调的幅度更大,涉及的范围更广,无论是企业存款还是居民储蓄存款,利率都呈直线式下降态势:1年期存款利率下调了80个基点,目前执行年利率约为1.35%;3年期存款利率下调了25个基点,目前执行年利率约为1.75%;5年期存款利率下调了90个基点,目前执行年利率约为1.8%。
同时,为减少LPR利率下调以及存款利率下调给银行机构带来筹资压力,央行也配合实施了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19年至2024年8月,央行共降准6次,释放了约1.5万亿元的市场流动性;还通过再贷款、逆回购操作、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提供了一定流动性,为银行机构降息通道开启和顺畅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无论中国央行还是商业银行都保持了自身货币政策以及信贷政策的定力,不受到美联储加息政策的干扰,为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金融“活水”,抑制中国经济下行的势头,使中国经济逆势回升,显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可以预见,随着中央政府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地,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更加到位,央行和商业银行降息还将步入一个新阶段,无论LPR利率还是银行存款利率还有下调空间,降息闸门还会“加宽”和“拉高”,货币政策还将进一步稳健宽松,因为提振我国经济内生动能以及与美联储、欧洲央行等降息节拍保持一致,开闸降息时代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达到理想状态。
那么,降息闸门开启对我国银行机构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从总体状况看,它将缓解我国银行机构净息差不断收窄压力,提高商业银行盈利和经营抗风险能力;同时,可使商业银行有更大、更多支持实体经济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并保持足够支持经济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降低经营成本,有效解决实体企业融资贵难题,从而提高经营竞争活力,为我国经济尽快复苏提供强大的金融动能。具体看,将在五方面产生积极金融效能:
首先,降低贷款成本,为实体企业减轻负担。一方面,降息意味着银行筹资成本下降,负债端压力变小,贷款利率下降,使银行为降低实体企业信贷成本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将直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使得银行在提供贷款服务时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利率,吸引更多客户,使实体企业受惠,从而提高实体企业经营活力,使银行与实体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经营格局。
其次,增加贷款需求,为提振我国经济注入动能。降息一个最直接的结果是,通常会引导社会融资平均利率的下降,进而促使整个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成本降低。而融资成本降低之后,必然会刺激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从而增加银行的贷款业务量;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贷款业务来增加收入,提高盈利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企业可通过贷款成本降低减少经营负担,为扭亏增盈或实现更多的盈利提供可能。
再次,促进市场竞争,推进金融市场秩序生态化。降息政策可能会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可能需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创新,这有助于推动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和创新水平提高。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由于降息使信贷成本降低,也有利于银行在信贷投放上有更大的政策操作空间,从而发掘更多的信贷客户资源,让信贷惠及更多有正常信贷融资需求的企业,从而激活整个社会信贷投放活力。
第四,增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助推银行业行稳致远。降息可能会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因为较低的利率环境通常意味着实体企业信贷成本负担减轻,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增强,这样可为实体企业成长与发展营造有利的金融氛围。尤其实体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可为银行信贷风险降低夯实坚实的经济基础。因为实体企业整个经营环境改善,必然会降低实体企业违约风险,也有利于形成“赖债、逃债、废债”可耻的社会金融氛围,这无疑有助于银行更好地管理信用风险,不断提高经营稳定性。
最后,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增加银行的盈利能力。降息可能会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这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极其有利的经营氛围,因为流动性增强有助于银行更好地管理其资产负债表,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也使银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信贷投放,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效率,进而推动银行整个资金运用效率的提高,为经营盈利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总之,降息闸门开启,对银行而言,不仅有助于降低资金成本、增加贷款需求,还能促进市场竞争,增强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资金运用效率,从而增强银行的经营灵活性,不断提高银行经营竞争的活力!
(原文刊发于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系中国著名财经作家莫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