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来临,传统节日经济效应持续显现。口味新颖的月饼满足了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灯会、游园等节庆活动受到欢迎,线路丰富的短途旅行产品吸引更多人“说走就走”……多样化的产品供给使节日流量变成消费增量。
传统节日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显著:为商家创造了特定时间节点做促销,集中激发居民消费热情,拉动零售、旅游、餐饮、文化等多行业销售增长。消费也反过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各行各业“点节成金”,开发利用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融入更多消费场景,找到新的传播载体。
人们愿意在传统节日集中消费,不仅是市场行为的结果,更是文化、社会等因素交织影响的产物。近年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日趋凸显。观灯猜谜习俗、独具中国式浪漫的赏月、阖家团圆分享月饼的美好时光……这些延续千年的文化基因渗透进每个人的细胞,激发着人们的节日消费热情,让大家主动去寻找能够表达节日情感的产品与服务,并在参与过程中充满文化自豪感。
商家想让消费者愿意消费、买得开心,就要抓住这一点做文章,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创新营销策略。如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传统节日代表性符号,或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突出产品的文化价值,构建家庭团聚的消费场景,强化消费者与产品的情感联结,激发更大的消费兴趣。
商家还要把握住消费新趋势。随着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商家开发出无添加、低糖、少油的新口味月饼;消费者讲究绿色、实用的包装材料,就多采用环保可回收材料,给礼品包装“瘦身”;消费者注重体验感,赏灯赏月、非遗手工、汉服妆造等消费活动就要营造沉浸式氛围……总而言之,如今的消费市场更愿意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节日作为社会共鸣点,相关话题在网络上的热度、传播度较高。商家要善用社交平台,带动更多消费者分享节日活动和购物体验,增加品牌曝光度,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提高品牌的社会连接度,吸引潜在消费者关注。
不过也要看到,中秋消费有期短量大、市场集中的特点,容易出现节日络绎不绝、节后门可罗雀现象。商家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重在借机增强品牌文化底蕴、提升知名度与好感度,让传统节日助力品牌持久营销。
对地方来说,在重视节日消费的同时,还要增强“留量”意识。各地需想方设法挖掘文化资源、创新产品供给,助推特色文化“走出去”,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借节日东风搅动文旅市场“一池春水”。
中秋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中秋经济反映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活力与潜力。各行各业讲好中秋故事,用小月饼撬动大市场,也将推动节日经济更成熟、更持久。(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