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速启动的病毒核酸检测在感染病例诊断和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那么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实验室检测环境如何?这样的检测到底以怎样的流程进行?
带着这些疑问,总台央视记者探访了处于检测一线的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专科实验室。
总台央视记者 法绮: 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病例样本,会送到我身后的这道门里进行最终检测,一旦检出显示为阳性,就是确认病例,实验室会马上通知相关部门启动后续收治程序。为了进入这道门,我们穿了里外三层防护,只见操作人员打开一个红色盖子的试管,混在液体当中的就是从疑似患者鼻咽部采集到的上皮细胞,里面可能含有新型冠状病毒。
气溶胶是比飞沫更微小的粒子,借助空气传播,也是这次疫情需要高度警惕的传播方式,操作人员既要混匀溶液又不能让它有丝毫外泄,是检测过程当中最加小心的步骤。接下来操作人员把这根试管放入56摄氏度的金属加热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裂解病毒释放出核酸,然后经过2分钟12000转的离心操作,将病毒吸附在一根有两道绿色薄膜的试管上,后面又经过三次不同规范的离心操作,提取出了疑似病毒核酸。
这个完整的检测要经历十几道工序,从实验室门口接样到最后出检测结果,单一样本需3个小时可以完成。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 邓国宏: 平时我们做常规的临床样品的检测,是全自动可以提取的,这些机器通常都比较大,但是它是一个敞开的环境,新冠病毒生物安全的等级比较高,因此要求纯手工操作。所有危险的操作,都在这个柜子里进行,防止泄露和操作人员感染。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专科实验室最高峰时一天要检测30~40例疑似样本。不仅要处理本院的样本,还要不断接受其他需要帮助检测的医院送样。这些一线工作者因为从事的是潜在风险操作,在整个防疫期间他们都无法回家,只能通过视频、或者家属远距离探望。
(总台央视记者 唐巍 法绮 谢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