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婧
正月初五,中午2点左右,72岁许志强肩扛锄头返回家中。进门前,他掸去身上灰尘,鞋底几块泥巴也被他磕在门外,坐在院中烧上一壶罐罐茶,同返乡过年的孙子孙女围坐歇息。
“今年受疫情影响,村里返乡的年轻人都戴着口罩,他们还嘱咐我要做好防护。”许志强说,“不能串门拜年,那我们就关起门来自家过嘛,但这林子,必须护。”
许志强是甘肃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村民,他回忆说,50年前,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干山苦岭,房前屋后到处都是黄土裸露的深沟和水土流失形成的大窟圈,一下大雨,土崖就会被雨水冲刷至塌陷,窟圈越冲越大,山水卷着泥汤漫进院子,生怕房屋被山水冲走。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民间流传一句话,“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
双胞胎兄弟从栽下第一棵树开始,至今已有50年,因此获得“旱塬愚公”的称号。(资料图)
“不栽树,不保持水土,这家就完了。”有如此担心的,除了许志强,还有他的孪生哥哥许志刚。这对双胞胎兄弟为改变生存环境,便开始筑土填壑,义务植树,从栽下第一棵树至今,已有半世纪之久。因此,他们在当地也有了“旱塬愚公”的称号。
许志强年轻时思考,“不栽树,家就没了。”(资料图)
年年如此,日日如是。“往年正月里,即便家里来亲戚拜年,我们都得去林子转一转,铲一铲杂草,修剪一下枝叶,心里就踏实多了。”兄弟俩说,今年也不例外,庄稼人这个时候正农闲,早上起床喝点茶,吃些馍馍,不约而同背起铁锹,做好防护的二人,分别从各自家中出发。
直至今日,许志强仍旧担水上山,“趁着身子还硬朗,要加油干。”许宝玲 摄
一片林子,哥哥许志刚住在北边,弟弟许志强则在南边,两个方位,相向而行。“有时候,走着走着就遇见了。”兄弟俩支着手头上的工具聊上几句,说完家长里短,还不忘交流护林经验。紧接着,他们又在各自管护范围内松土、浇水。
许志强说:“自己和哥哥50年来的心血没白费,如今的家园,四季常青。”(资料图)
“这可是大半辈子的心血啊。”弟弟许志强说。
当年的他们还是壮小伙,如今都是儿孙满堂的“蹒跚”爷爷;
当年背水上山亲手栽植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需要环抱的大树;
当年沟壑纵横、荒烟蔓草的村庄,如今也成为青山环绕,拥有百亩林地的绿色家园……
50年来,变了许多,唯独没变的,就是彼此身旁的那个人,一直在。
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五,许志强和往年一样,在山林坚守岗位过春节。许宝玲 摄
“栽树苦得很,也很复杂。”兄弟俩总结了一肚子植树经:“要整地、挖坑、栽树、浇水、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每天的时间挤得满满当当。”
以前,许志强家前后到处是窟圈、大沟和土崖,要栽树就要整地。夏天,他早上4点多起床,喝口罐罐茶,就去林子里干活,太阳最晒的时候也不歇息;冬天,早上5点多摸黑下地,寒风吹得手上满是血口子……
50年前,他们还是壮小伙,如今,兄弟俩头发白了,背也驼了,但手上的工具和保护家园的心愿,一直都在。许宝玲 摄
数十年如一日,无论寒暑,他都风雨无阻,终于填平所有窟圈,栽下的松柏也郁郁葱葱。甚至在崖边,他还腰系绳子将自己吊下去,哥哥在上面死死拽住绳子另一头,弟弟在半崖开始栽树。
许志强说:“只有在崖上栽下树,树根把泥土攥住,家才不会被山水冲走。”
“疫情当前,不串门可以,但是,林子必须护。”许宝玲 摄
如今,地平了,树绿了,兄弟俩的头发却白了,也更闲不住了。锄草、松土、防霜冻、防病虫害、防牲口踩踏、防火,只有天天和树在一起,他们才感觉更踏实。而只要进入林子,他们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每一株树的来历。
“那时候,温饱都成问题,种树不光不被待见,还被人们认为是霸占田地的行为。”
黄土塬条件恶劣,兄弟俩克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许宝玲 摄
要栽树,但没有树苗,兄弟俩就挑着担子步行到百余公里之外的地方去买。买苗木,凑钱又成问题,兄弟俩一切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家里养的马生下小马驹,他俩就背着家人卖成钱;鸡下蛋了,鸡蛋换成钱;院子里果树结果能卖钱,他们就盯着“摇钱树”。
后来,兄弟俩各自成家,为瞒住自己老婆,他们还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哥买了树苗,放在弟家;弟买了树苗,放在哥家。
今年春节期间,许志强护林有了孙子孙女的陪伴。图为孙子许宝童(右一)帮爷爷捆绑树枝。许宝玲 摄
就这样,兄弟俩硬是让昔日300多亩的荒坡披上了绿装。当日,徐志强出发时,身边还多了孙子许宝童和孙女许宝玲的陪伴。
许宝玲说,“从小看着爷爷早出晚归,为了家乡生态环境改善奉献出自己大半辈子,我深知这片绿海的来之不易。今年疫情当前,爷爷坚持守护山林,作为晚辈的我们,更应该守护好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