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立春。天气干冷,阳光明媚。北京的医务工作者已经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斗争了半个月。在北京医院的发热门诊,来自全院的医生护士正在接续上阵。上午8点到12点,发热门诊的接诊医师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居阳。
遗憾没去成武汉
“这身防护服要穿20多分钟。”早上7点半,居阳已经出现在发热门诊的清洁区。腊月廿九、大年初六两次出诊之后,这一天已经是她第三次在发热门诊上岗。大年初一那天,医院再次征集赴武汉一线参加支援的医生,居阳再次报名。
“第一批去武汉的名单上没有我。”居阳有点遗憾地说,现在科里有三名男医生正征战在武汉的一线。
“墨绿色的刷手服是打底的衣服,外面套上防护服,再穿上隔离衣。”今年以来,这已经是她第三次穿上防护服,自己感觉很熟练,但在她的旁边,护士小李正在“监督”着她,“口罩密封好了吗”、“袖口扎紧”、“护目镜再检查一下”。在北京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正面相迎的战场,医护人员的防护是重中之重。
20分钟后,居阳“武装”好自己,走入发热门诊,她给同事们比了个胜利的手势。
发现疑似病例
上午9点半,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走进了诊室。他的防护引起了居阳的注意:帽子、手套、N95口罩,一个不落,此外还戴了护目镜!小伙子坐下来后有点紧张地说:“我的两名室友都发烧了……”
“聚集性发热!”最近,北京报告了多起聚集性疫情,小伙子虽没有湖北接触史,但聚集性发热还是引起了居阳的高度警觉。快速检测甲流乙流,结果都不是。血常规检测,白细胞处于正常偏低水平,这与很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有点像。居阳决定启动专家会诊,看看是否将小伙子作为疑似病例留在医院进行观察。填写门诊病历报告,手机拍照,上传患者资料到专家会诊微信群……很快,值班专家的会诊意见来了:采集咽拭子,送到疾控部门进行检测。
发热门诊区域设有三间隔离室,小伙子被请到其中一间。由于疾控部门的检测还需要一定时间,小伙子就在隔离室等候疾控部门的初筛及复核结果。
寻找病因像“探案”
居阳安顿好小伙子,又来了几名发热患者。很多疾病都会表现出发热症状,为每一名发热患者寻找病因,就像是“探案”一样,充满了挑战。
中午11点多,又来了一对小夫妻。两人三天前开始发烧,在此之前孩子曾高烧到40℃。“又是聚集性发热!”居阳开始一遍又一遍捋这一家人的发热情况:孩子先发热,很快好了,没有肺炎;接下来夫妻双双发热,但刚刚检查排除了甲流和乙流;再来看血常规的检测标准,妻子的指标相对较好,但丈夫的淋巴细胞非常非常低,“说明抵抗力很弱”。
又是一个疑难案件,启动专家会诊。手机那端值守的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明树红。反复斟酌,专家会诊还是建议为这对夫妻采集咽拭子进行检测。于是,夫妻俩也在留观室等待进一步的检测结果。
中午1点,居阳忙完了上午的门诊。走出发热门诊的污染区,护士小李已等在不远处。这次,她是“监督”居阳脱下防护服,这个环节更长,需要半个多小时。
“发热门诊不仅仅是体力的挑战,更是‘烧脑’的过程。”当天晚上8点到12点,居阳又走进了这间诊室,为一名又一名发热患者寻找病因,认真“破案”。“我们守住发热门诊这块阵地,就是为千万北京市民守好阻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本报记者贾晓宏刘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