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男演员退圈回老家赶集摆摊#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该演员名叫许鹏,告别荧幕后接棒八旬祖父的水果摊成为舆论焦点。
这位曾在影视圈打拼的年轻人坦言,退圈导火索源于多次遭遇行业不公,从精心筹备的角色被资方"空降"顶替,到拍摄现场频受区别对待,最终在完成今年3月最后一场戏后决然离开。
值得注意的是,许鹏并非孤例,近两年娱乐圈持续涌现"退圈潮",利路修、高泰宇、金子涵等艺人相继转型创业或回归素人生活,引发话题不断。
娱乐圈“退圈潮”
艺人退圈策略呈现多元化趋势
纵观近两年来退圈的艺人,他(她)们的退圈策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告别舞台的方式往往暗含深意。部分艺人借争议性退圈声明引爆舆论场域,将退圈事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终极释放。如徐正溪在2024年3月15日通过社交媒体宣布退出演艺圈,表示"告别演员岗位,谢谢长久支持"。坦言退圈的原因是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当时正值他的新剧《烈焰》开播,这一消息在令网友们大为震惊的同时也为他的新剧吸引了一波关注度。
而且徐正溪在退圈期间并未完全与公众隔绝,网上偶尔有他在养老院陪伴父亲的照片流出。仅仅一年后,徐正溪便携新剧《百花杀》复出,再次引起了娱乐圈的关注。徐正溪这种以"退圈"为柔性试水,在舆论发酵期根据市场反馈灵活调整策略,为可能的复出预留空间而告别舞台的退圈方式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对个人IP价值的深度运营。
而另一些艺人则采取"静默离场"的策略,通过一封手写信件或社交媒体长文悄然隐退,这种低调姿态反而更能引发公众的追忆与热议。《青春有你2》的人气选手金子涵直接清空社交账号,发文称“我将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希望大家能理解我的决定。”演员高泰宇在参演《斗罗大陆》等热播剧后选择转型,创建服装品牌、投资西餐厅,直言"娱乐圈的聚光灯晃得人发晕,我想走出镜头,去感受真实的阳光温热"。
此外,还有一类艺人主打一个高调,以现象级营销完成娱乐圈的谢幕仪式。曾以"佛系参赛"出圈的利路修在4月1日确认退圈,他坦言无法适应行业规则,将回归素人身份,专注于俄语教学视频制作与跨文化研究。其实,为了退圈这件事,利路修已经准备了足足有四年。
自2024年12月20日其在社交媒体发布退圈倒计时起,便展开长达三个月的告别巡礼,搜狐时尚盛典的官方确认、亚洲电影大奖红毯的深情告白,直至退圈当日推出的纪实访谈《给我5分钟的时间》,这场长达四年的"退圈连续剧",被粉丝戏称为"内娱最漫长辞职流程"的告别。
其实,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宣布退圈,在竞争激烈的演艺行业中,艺人选择淡出公众视野往往是多重现实困境的集中映射。长期高强度工作引发的身心耗损、市场关注度递减导致的商业价值缩水、以及个人发展路径与行业资源分配间的结构性矛盾,构成了他(她)们职业转型的核心推力。
退圈背后
娱乐圈高压生态的残酷现实
而这些职业转型的核心推力,实则亦反映出了娱乐圈高压生态下的残酷现实。比如片酬透明化政策后的生存挤压,顶流日薪从208万到“20.8”万的行业地震,某S+剧组场务爆料:"现在盒饭都要艺人自理"。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也是迫使艺人退圈的一大要因,一方面新人不断涌入加剧内卷,另一方面大量演员陷入生存危机,无戏可拍成为常态,收入锐减已成普遍现象。尤其底层演员处境更为艰难,即便拥有作品积累,仍面临资源匮乏、机会稀缺的困境。
资源操控等现象也让许多演员感到无奈和失望,让他们在事业上举步维艰。退圈摆摊的许鹏坦言自己退圈的主要原因就是受不了资源操控的行业潜规则。他表示在剧组拍戏时,曾多次遭遇不公平对待,“我好不容易试戏拿到一个角色,进组了,拿到剧本了,然后也在熟悉角色了,一切都做好准备了。可是临开拍的时候,就会有人把我替换掉,再给我换成一个小一点的角色,甚至是直接离组。”且这种现象在各大剧组中屡见不鲜。
此外,娱乐圈的艺人们因为残酷的竞争压力,事业发展往往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因此患有抑郁焦虑症的艺人数量逐年上升,很多艺人的身体状态不适合再留在娱乐圈发展。就拿金子涵来说,她于2020年通过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以第11名的成绩出道,随后签约乐华娱乐开启演艺事业。
然而经纪公司为其塑造的"华裔甜心"形象在团体综艺《人不怕出名猪不怕壮》录制期间遭遇危机,因突发健康问题中断节目进程引发公众讨论。2023年11月,乐华娱乐首席执行官通过直播平台正式宣布其终止节目后续拍摄,在此之前已有媒体报道该艺人多次前往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就诊的行程。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部分艺人随着年龄增长和市场变化,面临转型难题,角色同质化严重,难以突破自我,继续留在娱乐圈的动力不足。相关业内人士曾表示:"30岁以上的男演员就像过了保质期的牛奶,转型当实力派难得很,跨行干点别的也许能找到新出路!"以34岁宣布退圈的高泰宇为例,出道后用十年时间演了28部戏,但是角色大多都是“刀尖滴血的君王”或是“霸道总裁”,而且这其中也没有很出圈的角色。于是在演艺圈看不见未来的他毅然决然选择离开。
退圈或许不是逃离
而是觉醒
如今的娱乐圈"流量保鲜期越来越短",当作品质量难追流量,越来越多的艺人选择"急流勇退",其实也不失为另一种人生选择。利路修在最后一次采访中直言:"规则与我无关,自由才是答案。"对啊,人生本就是旷野,何必困在赛道?
对于这一点,TVB的演员可谓是深谙其道。近年来,TVB演员跨界转型的现象愈发普遍,从昔日"御用丫鬟"陈思齐转战餐饮业售卖鸡爪,到"Kobe"沈震轩投身网约车行业,再到"非凡哥"麦长青成功转型为网络红人,这些曾经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纷纷在演艺圈之外找到了新的人生舞台。
其中,陈思齐和马浚伟的职业转变尤为典型,生动展现了演员的多元化发展趋势。2000年,18岁的陈思齐因神似首届港姐朱玲玲而备受瞩目,在香港小姐竞选中被誉为"翻版朱玲玲",成为夺冠热门人选。虽然在决赛中意外止步五强,但还是拿到了娱乐圈的入场券加入了TVB。后来参演了《皆大欢喜》《法证先锋》等多部经典剧集,因在剧中多次饰演丫鬟,被媒体戏称为"丫鬟专业户"。
2025年初,受到前TVB艺人蔡淇俊创业经历的启发,陈思齐毅然加入其团队,在佛山夜市开始了摆摊生涯。面对外界"过气艺人沦落街头"的议论,她淡然回应:"演戏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靠劳动吃饭。"这份朴实的态度反而为她赢得了众多粉丝的支持。
另一位TVB演员马浚伟,则加入香港康文署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作为曾经TVB的当红小生。马浚伟曾出演过《鹿鼎记》《洛神》等多部热门剧集。在2017年,他参演的《宫心计2深宫计》在TVB创下了超高收视纪录。然而他没有让自己的身份只局限于演员,反而勇于探索多种职业路径,在咖啡师、北大学子等不同角色中灵活切换。
当时在官宣退圈时,有一部分声音在质疑,明星退圈是不是因为吃不消行业的压力?马浚伟淡定回应,称自己并非逃避,只是想给自己找个更能平衡健康与责任的地方,"我从来都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我觉得我本身就没有什么明星包袱,早就没有了。"
对于娱乐圈的"退圈潮",无论是职业发展的瓶颈还是身体条件的限制,演员们的"退圈"选择既反映了个人职业规划的现实考量,也折射出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聚光灯下的舞台到平凡生活的场景,他(她)们的退圈不仅揭示了演艺行业的残酷与真实,更展现了在人生十字路口敢于重新出发的勇气。或许退圈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突破;亦不是认输,而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