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凌晨,导演王晶发文怒怼姜涛,质疑其香港娱乐圈顶流的地位。4月18日,姜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事回应道:“多谢前辈的批评指导,我觉得作为后辈没办法去说什么,无论他的出发点是什么,我都愿意去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后辈的谦虚态度和得体应对给了王晶台阶,时隔半日,王晶删了原帖,并再次发文称,希望姜涛能好好锻炼自身实力,能和曾经香港娱乐圈中的天王一样,成长为娱乐圈真正名副其实的“顶流”。到那时候,他会衷心叫一声这位年轻人“顶流”。(但这篇博文目前也已删除……)
近几年,姜涛在香港的影响力和高人气堪称断层领先,满大街的显示屏都有他的照片。每年姜涛生日,香港更会变身“姜涛痛城”,铜锣湾甚至会变成“姜涛湾”,巴士、店铺全都会被他的照片“占领”。据悉,粉丝还会请市民免费搭印有姜涛写真的电车,网上的“姜公诞”一词便由来于此,特指姜涛生日所在的4月份。
当然,今年,也不例外。早从3月开始,香港地区的粉丝们就在为姜涛筹备详尽的生日策划。这详细程度,小到巴士的内饰,大到无人机和烟火盛典,可能某些业内活动策划公司都比不上。
人口仅750多万的香港地区,姜涛发行的单曲播放量都在千万级之上;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上,他打破了张学友的获奖纪录;出演电影,哪怕作品评分都不超过6分,依然靠“超能打”的粉丝挤进年度票房榜单前列。作为MIRROR男团成员(香港地区目前的顶流男团),姜涛带动的组合广告合约超300个,其个人粉丝群体庞大且活跃,形成断档的强大购买力与传播效应。他的联名产品一出,基本就是断货预警。
编辑去逛了一些社区媒体,对于姜涛缘何能成为香港地区众多女生钟意的顶流偶像这个疑问,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正是因为姜涛出自“养成系”节目。从很多追星族的角度来看,养成系的偶像就像自己“养育”了一个孩子一般,几乎能为其倾注你所有的真情实感。看着自己支持的偶像在节目里一步步走下去并最终获得好成绩,你可以发自内心地为他(她)感到高兴。而姜涛的成功,正是出自香港地区的选秀。
早在2017年的时候,刚满18岁的姜涛就参加了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并从当时的港澳台区选拔赛中胜出,只是之后在全国赛止步30强,就没有在内地市场激起大的水花。真正让他成名的,还是香港地区主办的偶像选秀《全民造星》,姜涛一路都是夺冠热门,最后也成功当选冠军,以MIRROR组合的名义正式出道。因为当时他乖乖学生的外形很讨喜,对不少妈妈级粉丝来说蛮有吸引力,再加上他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以及在众多选手里算合格的唱跳能力,于是姜涛很快就成为香港新生代顶流。
怎么讲呢,香港地区人口基数摆在那里,还有更多人北上到大陆地区发展,所以感觉本地能选出来当男团的成员数量,也就不会很多了……假设按照MIRROR的选人标准(下图)来挑人出道,内娱的艺人赛道可能已经呈指数级爆炸了。
加上受限于香港较小的市场规模和现在港娱影响力的萎缩,姜涛的辐射力已经很难和往日的巨星媲美。也难怪总有内地网友笑称姜涛和MIRROR“红不过罗湖”,有的则发问,姜涛是救过香港人的命吗?虽然犀利,但也是真话。
作为男团艺人,姜涛近年常被指摘身材越来越圆润,但他从不放弃对美食的追求。成名后姜涛接受采访,他透露自己的愿望是赚多点钱在香港买房、娶老婆,再和老婆每天在家里点外卖吃。这年头能有艺人说出这么简单质朴的愿望,属实罕见。再看他的商业合作,“吃”真的占了很大比重。
再后来有人问他,如果要在汉堡、唱歌、队友中舍弃一样,会选哪个?姜涛选择的是放弃唱歌,而汉堡是绝不能舍弃的。看得出来,比起登顶天王宝座,“吃”才是姜涛此生最爱。甚至,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姜涛严选”还成为了权威的必吃榜。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去香港不知道如何做美食攻略,去网上查查“姜涛严选”的餐厅就能知道答案,而且多半不会踩雷。你还别说,这“大胖小子”(也是网友给他取的外号)对吃是真的挺有研究。
姜涛的真性情和高情商成了他逆转口碑的关键。2024年末,姜涛获得美国网站TC Candler评定的“全球百大最帅面孔”第二名,仅次于“雷神”之后(2023年他是第三,已经入选该榜单的名人堂)。面对“全球第二帅”这种名头,姜涛倒是很有自知之明,他在当选后发文:拜托不要再将我放入榜单,每次进榜都觉得尴尬。我好好地充当家中的第二帅就足够了,第一帅是我爸。幽默自嘲,不失为一种体面。
只是,巨星接连诞生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随着越来越多香港艺人北上发展,曾经繁荣的香港娱乐产业江河日下。如今姜涛和他所在的男团MIRROR,更多仰仗的还是“圈地自萌”的粉丝推动和经纪公司不遗余力地包装。回想那几年里,全球各地的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从中国到海外都是如此。姜涛和MIRROR就很好地赶上了那时的“时代红利”。
倒不是有意替姜涛洗白,都说港圈很多资深艺人很喜欢姜涛这个后辈,从各种接地气的采访和回应里也真的能看出他的高情商。但姜涛毕竟身为活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的艺人,过硬专业实力+外形的结合才是王道,光靠“真性情”和“接地气”这些特质,只能收获短期的喜爱,能否长期在娱乐圈走下去还很难说。
而对于早已进入“碎片化”和“全员民主”时代的娱乐圈,姜涛的走红和“姜公诞”现象并不能简单归咎于他的问题。娱乐圈的系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个人的成名和走红都不再被少数人的话语权所掌握,正如安迪·沃霍尔的名言,“如今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机会出名”。如此一来,总会有围绕这个成名的人的粉丝群体出现,也都会有自己圈子里的游戏规则。或许每个人都可以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但时代的脚步却不会为某个人而停留。当无数“姜糖”(姜涛粉丝官方名)用真金白银为他们的偶像砸出商业价值的时候,可能下一个“姜涛”也早已蓄势待发。
图源:Instagram、部分来自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