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青梗菜种子以其卓越的品质正逐步走向全国。闽侯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出了品质优良的青梗菜种子。这些种子凭借着耐寒、抗病、生长快速等优势,在全国各地的蔬菜种植领域崭露头角。它们被运往大江南北,为各地的农民带来了新的种植选择和经济收益。从北方的寒冷地区到南方的温暖地带,闽侯青梗菜种子都能适应并茁壮生长,成为当地蔬菜产业的重要支撑,让全国的餐桌都能品尝到闽侯青梗菜的美味。
读懂“需求密码”,创新科学育种
闽侯青梗菜种子走向全国
智能人工气候室内,朱彬观察记录青梗菜的生长情况。谢尔瑶 摄
日前,在位于闽侯的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人工气候室内,朱彬俯身观察一盆盆青梗菜苗,记录着每株植株从嫩绿叶片到初结菜荚的生长轨迹。
17年前,朱彬以销售的身份加入公司,在田间地头与农户的背篓间,读懂了青梗菜最鲜活的“需求密码”。如今,作为公司副总经理兼产品总监,朱彬正带领研发团队为全国不同地区提供最适合的青梗菜品种,用市场思维重塑育种逻辑。
从“开盲盒”到新品精准开发
走进金品农业的智能人工气候室,一盆盆挂着编码牌的青梗菜正在LED灯下静静生长。每个编码背后,都是团队根据不同需求所构建的“基因数据库”。“传统育种像开盲盒,我们现在是带着‘说明书’做杂交。在熟悉自身育种材料的前提下,根据育种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种开发。”朱彬向记者解释道。
眼前一盆盆青梗菜正是培育中的杂交品种,在外人看来这些绿油油的叶子大多相似,但在朱彬的眼中,它们各具特色:“这盆的叶面粗糙一些,抗性强,适合华南湿热地区种植;这盆叶片厚实、大头束腰,耐储运,能满足云贵高原山区运输需求;这个叶梗较长,生长速度快,适合上海做鸡毛菜……”他俯身轻抚叶片,如数家珍般介绍着每株种苗的“性格”和适合的“居住地”。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农业科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致富?对此,朱彬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好的种子不是论文里的数据,而是能帮农民多赚“三毛钱”的实在收益。为此,他带领的团队经常在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售后指导,这也是他所强调的“实在的”商业化育种。
这种“需求驱动型”育种模式,让金品农业的青梗菜系列实现精准迭代。目前,公司已育成12个省级认定品种,53个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累计推广面积突破300万亩。
销售思维指引育种创新
“早年间,我们都是凌晨三四点到蔬菜批发市场,找到种植户和收购商,了解当地的种植规模和对青梗菜品种的要求。根据市场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再结合公司产品特性,推荐最适合的品种进行试种和推广,尽量做到精准投放。”回忆起初入公司的销售“笨办法”,朱彬眼中闪着光。这些用脚步丈量出的市场数据,支撑起了他后来主导育种研发的创新逻辑。
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渐扩大,公司开启了蔬菜种业研发、繁育、推广为一体生产经营模式,成立了一支由全国叶菜研究领域权威专家以及20多名高素质、重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朱彬作为产品总监加入其中,为团队提供育种方向和要求。
“育种不只是看销量和实验室里的‘自嗨’,更要让种子会‘说话’。”面对跨领域转型的重重挑战,朱彬以归零心态投入专业学习,长期坚持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两头跑”,将一项项“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接地气的实用技术。
推动中国种子走向世界
在青梗菜领域,日本品种曾占据高端市场。朱彬和公司育种团队“另辟蹊径”。他们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在每个区域建立“需求图谱”——长三角偏好叶色深绿、品质好的品种,粤港澳青睐叶柄肥厚、株形紧凑的品种,而云贵高原则需要束腰好,抗病性强、生长周期短的特供种……在调研清楚各地青梗菜的需求后,再相对应地进行育种。“育种是综合性的,基因、水土、气候,一点点小小的差异都有可能让品种表现不同。”朱彬向记者道出育种的艰辛。
如今,金品农业的青梗菜种子成为全国青梗菜大部分种植区域的主栽品种,并开始走出国门。“我们将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育种策略,努力为农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朱彬看来,更大的突破在于为农户增产增收提供种源保障,让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精准的市场密码。(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谢尔瑶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