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乌克兰,那是一片承载着历史沧桑与伤痛的土地。曾几何时,它在欧洲的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独特的文化与风情。然而,在岁月的流转中,它仿佛渐渐被世界所遗忘。战火的硝烟曾在这里弥漫,无数家庭破碎,人们流离失所。那些古老的建筑在战争的洗礼下变得残破不堪,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被遗忘的乌克兰,它的人民在苦难中坚守,期待着世界能再次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让它重新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续写那被遗忘的故事。
7月初,一则有关“美国暂停向乌克兰供应武器”的消息在欧美和俄乌国内引发广泛关注。
据悉,这批武器是拜登政府承诺给乌克兰的,包括防空导弹、155mm炮弹、各种类型导弹以及海马斯火箭弹等,数量在几十枚到几千枚不等。
白宫副新闻秘书凯利表示:“国防部在对涉外军事援助进行审查后,做出了这一决定,目的是将美国的利益放在首位。美国武装部队的实力仍然毋庸置疑——只要问问伊朗就知道了。”
根据美媒报道,暂缓援乌的决定并非由白宫或国防部长等高层拍板,而是五角大楼一名政策主管推动的,其团队经过一番审查清点,担心美国的武器库存不足,遂在高层默许下做出这一“技术性决定”。
事发突然,美国国会的挺乌议员、外交官员以及欧洲盟友均感到震惊,有共和党议员批评“五角大楼的官员似乎对这一决定拥有过大影响力”。
而据欧洲和乌克兰方面的说法,欧盟和泽连斯基都没有提前收到通知,乌外交部同日立即召见美国驻基辅临时代办,就相关决定表达关切,事后竭力安排泽连斯基与特朗普进行了约40分钟通话。
这一事件其实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对于任何想影响或提前了解特朗普政府行为方式的国家(包括美国盟友)来说,原先的沟通管道已经失效,大家需要建立新的情报与沟通管道。
克里姆林宫则对美国暂停部分武器供应的决定表示欢迎,佩斯科夫说:“无论如何,送往乌克兰的武器越少,特别军事行动的终点就越近。”
就在美国暂停部分援乌的当口,法国总统马克龙与普京进行了近三年来的首次通话——两人上一次通话是在2022年9月11日。
此次电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马克龙在结束通话后向泽连斯基通报了相关内容,告知其普京立场没有改变。
俄乌开战三年多来,西方大国领导人跟普京的通话记录屈指可数,只有马克龙、德国前总理朔尔茨和特朗普三人有相关记录,其他政治人物均坚持“完全隔绝”立场。
说来感慨,自2022年俄罗斯与西方决裂以来,欧洲领导人已经换了好几茬,马克龙是极少几个跟普京有老交情的。
他此时冒出来跟普京长时间通电话,可能存在这样几个目的:
1.探探俄罗斯底线,拉高法国在未来谈判中的地位。
虽然法国对乌克兰的支持立场没有改变,但随着欧洲内部的“战争疲劳”情绪日益上升和美援开始松动,明眼人都清楚谈判是早晚的事。
如果欧盟要跟俄罗斯谈判,法国可以发挥很大作用,马克龙本人亦可扮演“桥梁角色”。
2.测试普京对“欧洲战略自主”的接受度。
马克龙一直倡导“欧洲战略自主”,假如“后美国时代”欧洲出现战略真空,法国作为欧盟内唯一有核国家是势必要处理跟俄罗斯关系的。
3.温和施压乌克兰。
马克龙与普京通话,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乌克兰的“温和施压”,暗示西方不会永远无条件支持战争到底,基辅必须考虑妥协。
7月3日特朗普也跟普京通了电话,事后他表示“谈了之后我并不高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总的来看,这一波俄乌停火的机遇已经错过,得等下一轮政治变动或战场局面发生重大变化后才有可能重新启动。
过去俩月,虽然俄乌被伊朗、以色列和关税抢了头条,但战场激烈程度其实远超以伊。
目前俄罗斯投入乌克兰战场的军队共有约60万人,包含一线作战部队、轮换部队、后勤保障部队、火力支援部队和守备部队等五大类,其中一线作战部队长期保持在三成左右。
而据当下乌方情报官员讲法,俄军在红军城方向集中了约11万人,苏梅方向集中了约5万人,再加上其他各条战线,一线作战部队比例已超四成,处于“夏季攻势”状态。
相关数据显示,俄军2024年共占领了4168平方公里的乌克兰土地,2025上半年占领了约2500平方公里土地,刚刚过去的五六俩月占领了约1000平方公里。
除卢甘斯克州全境和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州大部分区域外,俄军还控制着哈尔科夫、苏梅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部分地区,并整体上收复了库尔斯克州被占领土。
这种情况下假如美国再大幅减少军援,哪怕只是士气层面,也会给交战双方带来进一步的此消彼长。
俄乌战场总体形势图,沿顺时针依此为苏梅(库尔斯克)方向、哈尔科夫方向、卢甘茨克方向、顿涅茨克方向和扎波罗热方向。
库尔斯克方向俄军已收复被占领土,并攻入乌克兰苏梅州境内,目前距离苏梅市区约20公里。苏梅作为州府政治意义巨大,所以乌方在此方向调集重兵防守,双方战线僵持。
君士坦丁罗夫卡是大名鼎鼎的“乌东三要塞”之一,该方向俄军呈现三面包围之势,但目前仍在打外围城镇,且整体上兵力不足,离攻城尚待时日。
红军城方向俄军已逼近城市边缘,大战一触即发。俄军在这里调集了重兵,也酝酿了很久,克里姆林宫寄予厚望。
总的来看,当前俄乌战场延续了2024年以来“俄攻乌守”的状态,只不过俄军推进得较为缓慢,仍处于(准)阵地战模式,乌军尚未出现大面积溃败现象。
俄方的逻辑是,在美国援助不确定、欧洲内部分歧加剧的情况下,乌克兰的武器弹药、财政支持最终会出现断崖式下降,战争拖得越久,基辅越难以为继。
因此俄罗斯认为可以通过缓慢的战场进展来赢得这场消耗战,当下任何临时性停火协议都没有必要,也不接受“先停火后谈判”的要求。
可反过来,欧洲一直在押注俄罗斯内部社会经济生变。
欧洲方面认为,开战三年多来俄罗斯财政赤字和军费负担激增,为了维持战争机器和社会稳定不得不大量印钞举债,通胀压力巨大。
普京所谓的“双轨经济”正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军工复合体受益于政府在战争中的巨额支出,而许多私营企业则饱受需求放缓、成本上升和出口下跌困扰。
这就是“苏联经济模式”在当下俄罗斯的重现,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2022至2024年间,欧美基本上平分了每年超1000亿美元的对乌直接援助,包括军事、经济、能源、基础设施、人道主义等各种名义。
2025年援乌预算尽管民主党时期已经批复,但截至目前只给了一部分,有不少处于“已承诺、待支付”的混乱状态,因此当下援乌费用主要由欧盟承担。
那问题来了,每年1000亿美元的援助水平欧盟自己能挺几年呢?
实际上,援乌资金中的大头并不是投放到战场一线,而是支付乌克兰政府工资、养老金、能源补贴、基础设施修复、粮食供应、人道救助等,相当于欧盟出钱养着这个国家,堪称“财政黑洞”。
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乌克兰公务员、教师等体制内人员的薪水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明显上涨——这成为他们坚定拥护泽连斯基政府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全部是由外援支撑的。
阴差阳错中,乌克兰被推到了地缘政治的风暴眼。
在三年多的战争中,乌克兰现有的政府架构、社会体系、民意结构和权力分配等都已深度适应战争节奏。
对于基辅执政者来说,与当下已经熟悉的战时环境相比,停火与重建反倒成为一片未知的盲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宁知府,作者:印闲生
上一篇:罗马仕深夜正式发布停工停产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