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 金价大跌商家称销量反不如涨价时# 话题再度引发公众对黄金珠宝行业的热议!
近日,黄金价格持续下跌,跌至6月以来新低。据第一财日报经实地探访了深圳水贝黄金交易市场,有商家表示,消费者喜欢“买涨不买跌”,他们店在最近的销售额要比金价上涨时少了约3成。还有商家近期为促销主动降了一点工费,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2025 年国内金价跌宕,但黄金消费热潮未衰,消费维权问题亦集中爆发。据消费保平台最新《黄金珠宝行业投诉分析报告》显示,2024 年行业投诉量达 8544 件,同比激增 136.28%,涉诉金额超 9523 万元,虚假宣传、价格纠纷与退款难成三大‘消费痛点’。值得关注的是,年轻女性维权意识显著提升,‘00 后’首次超越‘90 后’成为投诉主力群体。
数据显示,黄金珠宝投诉量从2021年的208件飙升至2024年的8,544件,五年间增长超40倍。2025年上半年(截至2025年6月30日)投诉量已达3,832件,按此趋势全年投诉量或将突破7,000件。行业整体有效投诉解决率达36.59%,平台已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346万元。
消费保专家认为,金价的增长可能是投诉量激增的重要诱因。“当黄金兼具消费品与投资品双重属性时,消费者对价格透明度、商品成色的敏感度会显著提升。”消费保专家表示,部分品牌借机炒作价格、隐瞒重要信息,导致纠纷集中爆发。
报告揭示,黄金珠宝行业投诉问题呈现高度集中化特征。其中,虚假宣传相关投诉占比达22.82%,不少消费者反映商家存在违规宣传行为,如将“K金”标注为“足金”,或以“免费换新”名义诱导消费,之后却收取高额工费。
价格纠纷占比19.05%,消费者普遍认为商家的金价计算方式不透明、工费标准混乱,且促销活动暗藏附加条件。而退款纠纷占比16.35%,据消费者反映,对于交易成功后的黄金首饰,商家普遍不做退货退款处理。此外,服务态度差、以次充好等问题也频繁被消费者提及。
在品牌投诉处理能力排名中,头部品牌表现分化明显,老凤祥以94.08%的投诉解决率位居榜首,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周大生(92.10%)、潮宏基(59.38%)紧随其后,而周六福15.07%的投诉解决率则格外引人关注。
从各品牌投诉总量来看,中国黄金虽以19.74%的投诉占比位居投诉量榜首,周六福、老凤祥分别以投诉量2,774件、1775件,位列投诉榜第二、第三名。
刘女士投诉称,她在周六福珠宝门进行以旧换新业务时,遭遇商家多项疑似违规行为。
据刘女士介绍,她携带 1.98 克的k 金项链与 4.08 克的旧金耳环到店,店员将 k 金项链作价 1990 元,旧金耳环按每克 839 元回收,两件共计 5413 元。
刘女士随后在店内选购一款标价 4883 元的项链,交易过程中,刘女士多次询问项链克重,店员却以 “只看价格不看重量” 回应,甚至在为刘女士佩戴项链时趁机剪掉标签,当刘女士要求称重时,店员也予以拒绝,并通过聊其他话题转移注意力。
在确定换新项链后,剩余 533 元的差价仍可进行置换,店员又拿出两个单价 285 元的小金珠,要求刘女士额外需再补 40 元。由于不知道实际克重数,刘女士确认了交易。事后刘女士回家称重核算发现,1.98 克 22k 金项链与 4.08 克金耳环最终仅换得 3.5 克金项链,存在较大克重差,认为自己严重亏损。
“我购买的4883 元的项链居然只有2.52克,相当于一克黄金2000元!”
次日,刘女士到店要求退货退款,商家却以 “黄金购买后不能退,只能换” 为由拒绝,拒不归还原有金饰。刘女士认为,商家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违规之处,商家隐瞒金饰克重,未履行明码标价义务,违反《价格法》相关规定。且认为商家利用模糊的价格表述和诱导性话术,构成不正当价格行为。
报告还显示,在黄金珠宝行业的投诉用户属性方面,女性投诉用户占比高达86.02%,是男性的6.2倍,反映出女性在黄金珠宝消费中的主导地位及对权益维护的更高敏感度。年龄分布上,00后以45.18%的占比超越90后成为投诉主力,值得关注的是,90后+00后合计占比近九成。
此外,根据消费保平台数据显示,广州市以5.54%的投诉占比位居全国第一,东莞以4.20%、上海以3.72%紧随其后,与黄金珠宝消费能力区域分布基本一致。
针对行业乱象,消费保专家向消费者提出三点建议,称重拍照留证,购买前务必要求称重并拍摄标签信息,拒绝“只论价格不论克重”的模糊销售;详细核算工费、损耗费等隐性成本,避免“以小换大”中的价值损失;妥善保存购买合同、质保单、称重记录等,发生纠纷时可作为维权依据。
上一篇:金价震荡:非农强劲VS政策隐忧